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出席修憲論壇 柯文哲:現階段修憲幾無可能,更重要的是先做好國家治理

    •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秘書處媒體事務組

    臺北市長柯文哲25日中午出席修憲論壇,發表20分鐘演講,他指出過去20年我國已經歷經6次總統大選、3次政黨輪替、7次修憲,這個時刻確實應該思考憲政實施到現在面臨的問題,但他認為現階段要修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更重要的反而應該先做好國家治理,確保國家能夠安穩的向前走。
     
    柯文哲說,今天他演講難得沒用powerpoint,也希望用一個比較輕鬆的態度,談論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尤其今天是10月25日,對一個臺灣人來說,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日子
     
    柯文哲表示,1945年10月25日二戰結束,臺灣區的受降地點在中山堂舉行,這是又一次臺灣人從日本人變成中國人,而變成臺灣光復節的由來。1971年的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中華民國被趕出聯合國,也失去外交活動空間,隨著之後一連串的斷交潮,臺灣變成國際上孤兒;但另一方面,臺灣的經濟突飛猛進,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1987年解嚴之後的30年臺灣民主發展,反而成為華人世界成功典範。
     
    柯文哲提到,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在中國大陸制定,正值國共內戰,當時有相當政治妥協成分,而當年憲法起草者張君勱是民主社會黨人,所以現在中華民國憲法有相當多社會主義色彩,尤其在基本國策關於社會安全和教育文化都入憲保障。1991年憲法增修六條條文,其中第十條同樣舉出類同基本國策的重要項目,還納入必要的社會福利與弱勢保障條款,俾使我們實現自由經濟的同時也實現社會公益,保障雙重價值。
     
    柯文哲指出,1946年制定的這部憲法因為國共內戰關係,並沒有真正實施,一直到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臺灣才真正進入民主憲政階段。從1991年國民大會通過憲法增修條文,之後有7次修憲、3次政黨輪替,其間兩大政黨都已經完全執政過,這30年來臺灣人民也都一起經歷這段,最近所謂中華民國臺灣問題,他想到新的詮釋,事實上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在大陸的時間,而且中華民國歷經寧靜革命,民主自由已成為臺灣的核心價值,即使政治紛紛擾擾,人民還是相當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因此,很清楚的,中華民國是現階段臺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
     
    柯文哲說,從1991年到現在,各界對於憲政還是有些意見,有些共識比較高,像是投票(公民)年齡要不要下降到18歲,這已是世界通例,臺灣反而是世界少數要到20歲才能投票的國家。但像是總統制或內閣制,大家就比較沒有共識。
     
    柯文哲表示,會有問題出現就代表對現狀有不滿地方,總統是全民直選,擁有最大民意基礎,人民也對其抱以最大期望,但現在是總統有權無責,人民也對總統投注太高期望,所以歷經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三位總統,很明顯的是總統的蜜月期愈來愈短,像是蔡總統的蜜月期僅剩2年,要不是反送中事件,他不認為蔡總統的民調可以上來,這也表示說整個臺灣人民對總統愈來愈不耐煩,質疑為何總統無法幫人民解決問題。但他相信如果站在總統的角色,也一定是滿腹委屈,總統擁有最大民意,就好像是一個校長由全校師生選出來,可以指定教務主任,但不能參加校務會議,但又要負全校成敗責任,因此外界批評總統是有權無責,實際上總統也無權發揮責任,既不能參加行政會議,而且許多事情都要透過國安會議處理。
     
    柯文哲進一步指出,反觀行政院長是有責無權,過去19年當中換了15位院長,每個院長平均壽命1.3年,對照德國總理梅克爾已經當了15年了。以他自己當臺北市長的經驗,除了像侯友宜之前已有8年副市長經驗可以銜接,沒有這樣經驗的人上任後至少都要花上2年時間搞清楚狀況,更遑論時綜理國政的行政院長,這也是為什麼過去臺灣20年當中政策無法延續、翻來覆去的主要原因。
     
    柯文哲表示,每位行政院長有多大權力,要看當時總統狀況,他認為蘇貞昌院長大概是過去20年來最有權力的行政院長,因為蔡總統太忙了。所以面對上述問題,還有臺灣社會過去20年來經濟及社會發展停滯不前,如果拿新加坡跟我國的GDP來做對照就很清楚,不用用鴕鳥心態予以否認,但因此要不要憲改呢?他認為現階段有三個困難:第一是大家雖對現狀不滿意,但目標卻沒有共識;第二,在最後一次修憲後,拉高修憲門檻,以致想要修憲幾乎不可能;第三是20年來累積的問題,一動到憲法,國家定位和國格的問題馬上浮出來,重陷藍綠統獨對立泥沼走不出來。
     
    所以,柯文哲說他的結論是現階段要修憲幾乎不可能,只是拿出來討論討論而已,但也不能說不可能休憲而什麼事都不做。柯文哲提到他2014年開始選舉時提出改變臺灣從改變首都開始,改變臺北從文化開始的訴求,重點在文化。同樣的,也有人問他說為何當臺北市長才5年就可以還債近500億元?他的回答是三個原則:對的事做、不對的事不要做以及認真做,但他認為現在的政府是對的事情不做,不對的事情一直做,又很懶惰,所以有時候政治很簡單。
     
    柯文哲表示,他每天7點半上班的目的就是想建立對的社會,希望能建立一個能做對的事情的公義社會,包括政府可信、公務員是要服務人民、司法是公平的;他提到像陳同佳事件就很清楚,司法成為政治工具。還有,法律是給人民遵守的,不是給人民參考用的,他最近要求都發局針對土地分區使用管制一定要重新檢討,法律一旦制定,一定要讓人民遵守,所以這也是2018年1月他下定決心把立法院外面的帳篷全部拆掉,回歸法律規定。最後則是監獄是關有罪的人,今天監獄都是關沒有辦法的人。
     
    柯文哲強調,這些都是現階段可以改變政治文化所能做的事,現階段臺灣要解決的也是文化的問題,因此他每次都說臺灣需要的是明治維新,不是義和團;這也是他對民進黨處理對外關係時所強調的,臺灣現在已經沒有所謂的中國派問題,就剩白狼那些人,最多3%,也就是說95%以上都是臺灣派,臺灣的主體性、臺灣的優越性和臺灣的民主自由早就沒有疑慮,一直在講中國派在現階段是沒意義的,現階段更重要的問題是國家治理,不管是增進政府效能,建立廉能政府和永續經營,提高臺灣整體的政經實力,重拾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比統獨藍綠更重要。
     
    柯文哲提到他這半年到臺灣各地參訪,最近的一個感受就是他到南投名間鄉的一間宮廟,從那個山上廟亭看下去,整個天空都矇矇渺渺,他的一個學生拿儀器一測,PM2.5達40。同樣的,癌症一直位居臺灣10大死亡疾病的第一名,癌症裡面死最多的是肺癌,主要原因不是吸菸過量,而是空氣品質不好,最近臺大公衛學院論文研究指出,南部肺癌發生率慢慢地已經超過臺北市,臺北市在六都當中是PM2.5最低的城市。因此他認為一個連PM2.5都處理不好,讓幾百萬人民曝露在致癌危險當中的政府,還談論什麼統獨、國家認同?
     
    柯文哲再提到今年3月他去日本,當地政府安排他參訪橫濱火力發電廠,才看5分鐘就感觸很深,他站在那個火力發電廠外面,沒有聽到噪音,也沒看到濃煙,也沒有聞到味道,所以後來他在臉書寫了一段話,不是煤炭乾不乾淨的問題,是人乾淨不乾淨的問題,同樣的火力發電廠在臺中成為林佳龍無法連任的主因。
     
    柯文哲表示,對於在追求臺灣獨立性、主體性的那些人,他提出一個概念,民族主義分成二種,一種叫種族民族主義,一種叫公民民族主義;前者如印度要脫離英國統治,後者如美國脫離英國,如果希望臺灣民主自由能更深化,我們要思考的應該是公民民族主義,也就是說臺灣的民主自由和社會的生活方式讓大陸人民更羨慕,這才是能確保臺灣的主體性和優越性。反之,民粹主義是對民主自由沒有認同感,這個國家是危險的,這是他所看到臺灣現階段問題。
     
    柯文哲指出,民主自由本來就是臺灣社會的核心價值,可是今天民粹主義興起,對憲政的民主自由有點輕視甚至有點鄙視,也因為這種輕視鄙視失去身分認同,才讓這股民粹主義由美國蔓延到臺灣,所以站在臺灣看整個世界,不管從美國的川普、英國的脫歐或法國的黃背心運動,其實大家在思考憲改的題目時,更重要的是要讓我們民主自由憲政能更鞏固,只有我們有更鞏固的民主自由憲政,才能確保我們國家安穩的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