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青年社會企業創業者論壇 柯文哲:市府推動石頭湯計畫讓所有企業、創業者試辦經營
-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秘書處媒體事務組
臺北市長柯文哲17日出席「社企流四週年論壇:擁抱未來 Embrace Our Future」,與青年社會企業創業者、經營者分享相關經驗。他在會中特別說明市府有關長者照顧政策,市府目前積極推動「石頭湯」計畫,未來將提供臺北市內社福據點最少、需求卻最高的四個點,開放企業經營者及創業者進來經營,找出最佳的經營模式,再將成功經驗推廣到其他區域。
柯文哲在會中表示,石頭湯的故事是:有一個人很餓,但他什麼都沒有,就弄一個鍋子,從口袋裡面拿一顆石頭放到鍋裡、再倒水進去煮,大家很好奇石頭煮湯能吃嗎?也想嚐嚐看,這個人就跟大家說,如果你要吃的話,只要貢獻一點東西放進去煮,煮好之後大家就可以一起吃,就有的人倒了麵粉,或是放一些葱等蔬菜進去,各種食材一直加進去,到最後就可以煮出大家都能分享的一鍋湯。
柯文哲表示,市府的石頭湯計畫就是,在臺北市選了社福設施最少、卻最急需要社福設施的四個點,歡迎所有的企業進來參與,政府提供基礎的補助,也提供試驗場域,這四個點就是讓社會企業試驗的場域。因為現在很多社會企業的創業者,沒有實驗場域、也沒有資金,所以政府就會讓創業者來試試看。他也表示,為了鼓勵創意經營,市府輔導社會企業不會用成功率來計算業績。
柯文哲說,以臺灣目前照顧身心障礙者的22萬外勞為例,現在的市場效率不是很高,因為請一個外勞一個月要將近三萬元,對家庭負擔很重。在未來幾年內臺灣的社福設施會需要一個新的商業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比方說,要怎麼以臺灣自己的社會企業經營方式去取代那22萬名外勞的市場?這個就要試驗,坦白講,沒有做沒有人會知道怎麼做才會成功?他以夫妻吵架,經常會說「你以前不是這樣」為例,世上唯一不變的只有化石。有時候某種商業經營模式很成功,但隨著環境一直在變,原本很成功的東西後來卻失敗,這是因為環境改變而失效了;未來可以預見,取代現有照護身心障礙者的22萬名外勞市場的商業經營模式會一直出現,為什麼?因為環境會一直變,沒有任何東西是長存的。
柯文哲表示,政府在推動試驗商業經營模式時,抱持著應該是沒有一個商業經營模式可以長存的觀念;他笑說,這當然也包括市府民調支持度。也就是說,市府需要新的營運模式了,而原本的經營模式,也許環境改變了,就需要創造一個新的經營模式。他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政府在輔導企業時,基本上要有一個心態,失敗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藉由石頭湯計畫的概念,在臺北市的四個點,出資讓不同的經營模式進來試驗,政府也抱著實驗的態度,成功就推廣到其他地區適用,失敗就直接收掉。在公部門內,對於成員推動政策失敗要能夠接受或忍受,如果要求他每樣都成功,就會產生一種心態,就是「不去做」,因為只有不做才能確保不會錯,所以他認為說謊是不行的,但可以有容許錯誤的概念,也就是做失敗是可以接受的,這個新的文化應該要帶進公部門。
柯文哲表示,參與此次論壇,讓他能看到與會的民間社會企業創新工作者分享之心得。他提到市府最近為了長者長照的問題,社會局跟衛生局每個月定期在開會,在輔導創新產業部分,社會企業也很是很重要的。過去常認為所謂的創新產業,就是生技或是通訊,常常想到創業就是比爾蓋茲,或是楊致遠的雅虎、GOOGLE、駭客松等,但其實我們社會還有另外一種產業,那就是解決我們每天面對問題的社會企業;市府產業局應該研究如何讓它更有效率地在臺北市出現,這也是過去在思考產業政策的時候,比較沒有去注意到的層面,人民很迫切需要的長者照顧、食農教育、城鄉發展等,這些也可以成為產業,值得市府產業局輔導,並透過科學化、企業化的方式,讓它在臺北市發展得更好。
柯文哲也提到,市府已經與中研院花了半年以上,打造臺北市社會企業的GOOGLE MAP計畫,把居民活動中心、里長辦公室、提供長者共食的地點,或是提供日間照護服務的地點等,提供這些基本設施的GOOGLE MAP資訊,目的在每設一個長者照顧據點,都應有數據上的支持,這個地方為什麼要設一個日照中心,或是三管(氣管、鼻胃管、尿管)的照護中心。因為很健康的長者只要給他一個活動中心就很高興;但如果他的身體條件差一點,就要有提供共食的設施;身體條件再差一點的就要靠日照中心;如果再差一點就要有失智或是所謂三管病人的照護據點,市府一直以來花了很多時間在做這個長者照顧據點的GOOGLE MAP。
柯文哲表示,因為市府有戶籍資料,可以計算一個次區、一個里,這個次區裡有多少失智、失能人口?現在有多少據點?這些資料都整合起來提供民眾,市府也能比較精確了解,在整個臺北市社福設施的布點。對一個提供社福服務的企業來說,在決定投入時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市場,如果有一個很清楚的GOOGLE MAP,就會知道創業者現在如果投入相關社福服務的話,市場的能量有多少。比方說,這個區在兩公里的範圍內,或是在交通時間10分鐘內的範圍,有多少精障人口、失能人口,或是目前已投入了多少社福設施,這樣創業者才能知道在這邊設一個社福設施據點的成功機率。市府大概再幾個月時間就會把這個GOOGLE MAP計畫做完。
柯文哲表示,有關食農教育部分,一開始市府在推動田園城市計畫的時候,就認為政府要帶頭,以達到示範的作用,另外,也很清楚教育的重要性。一開始在推動田園城市時,就設定集中在公部門所有的土地上面,例如醫院屋頂,以及委託里長在里內推動等;另一個推動主力是學校,主要是小學到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因為許多孩子到國中二年級都面臨聯考的壓力,活動不容易推動。所以當初在推動小田園計畫時,還是集中在國小以及國一的學生為主。在小田園計畫裡,集中在學校,過去是讓小朋友去種菜,慢慢的,除了讓小朋友一起種菜之外,未來就是要讓他們共同採收、共同烹煮,可以把小田園計畫的後端一路延伸下去,整個食農教育應包括認識食物、烹煮食物,這些在未來推展小田園計畫中還要加上去,也就是說往下游再繼續做下去,看到與會的食農相關社會企業經營者這些想法,未來會跟教育局長討論,如何在原本的小田園計畫上,再架構食農教育,這是市府可以再思考的。
在成人食農教育部分,柯文哲表示,基本上臺北市政府的施政主軸是「由內而外、由公而私」,就是說政策的推動是從公部門推動到私部門,比方說市府基於環保,正在推動禁用一次性餐具政策,先從臺北市政府自己開始做,由內而外、由公而私,這比較容易推動,先從容易管理的著手,不要先管那個很難管理的,如果這樣的話,也許在政府帶頭示範的情形下,逐步推廣到私部門。
柯文哲表示,推廣網站可以先成立,當初在推展田園城市的時候,包括屋頂綠化等各種產業的思維,但是並沒有加入食農教育內容,他認為至少學校的小田園城市下游計畫可以開始先做,再研究成年人方面,要怎麼去推展食農教育。這些概念也可以加進目前社會局推動的長者據點共食計畫,以往都是由志工們煮給長者食用,現在的共食計畫中,會讓長者認識食物、並讓他們一起來參與烹調。
柯文哲說,市府目前的食農教育就是從小田園計畫與老人共食計畫著手,今(105)年起市府會布50個長者據點,開始推共食計畫,也會把食農教育放進去。不是只煮給長者吃,而是帶長者一起來煮、一起認識食物,只要開始把食農精神放進去,未來成年人的食農教育就會比較好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