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內湖十數年累積之交通問題需要的是多管齊下交通改善方案 交通局就各改善方案積極推展中

    •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交通局
    • 聯絡人:黃惠如
    • 聯絡資訊:1999轉6843

    內湖交通壅塞為十數年城市發展之累積非單一因素所造成
    交通局就內湖交通特性已分析長年交通壅塞主因如下:
    一、都市計畫變更致產業及人口快速成長:內湖科技園區原規劃為輕工業區,於91年公告放寬進駐產業,另人口成長快速且私有運具持有比例亦高於臺北市整體。
    二、山河環繞致聯外道路空間有限:內湖區北面山陵圍繞,南面臨基隆河,為一封閉型地區,聯外交通僅能仰賴現有橋樑及隧道。
    三、大眾運輸競爭力不足:內湖區高快速道路系統發達,各區進入本區使用私人運具便利性高,且大眾運輸因路線彎繞、轉乘次數多、班次不足等各種因素影響下,大眾運輸競爭力不足。
    四、內科地區通勤時間固定且集中:主要聯外廊帶交通調查結果顯示,內科地區員工上班時間約有82%集中在上午9時,尖峰特性相當明顯,大量車流於尖峰時段湧進內湖區。
    五、內科停車方便且免費比例高:調查結果顯示內科員工停車地點以公司及個人車位居多(汽車73%、機車62%),其中汽車有48%免費、機車有66%免費,在停車方便且免費等因素下,員工多使用私人運具通勤。
    內湖交通改善措施需多管齊下,採取推拉並進方案
    考量內湖交通壅塞涉及多項成因,需多管齊下方能改善根本問題,除積極推動大眾運輸系統外,亦應配套進行私人運具之管理措施。交通局就各項方案以全力積極評估,而多數方案尚需綜合考量民意、財務及工程可行性等因素,如民眾建議拓寬道路或新闢橋梁,將影響民眾居住及財產權益,故仍應更審慎評估與規劃後再行推動。
    優先推動大眾運輸系統並管理私人運具之使用
    內湖地區都市計畫放寬後,廠商進駐及居住人口均快速成長,另因受地理條件限制,近期內難以新增聯外橋樑與道路空間有限等多項因素,致尖峰時段交通狀況常有壅塞情形發生,交通局表示改善都會區交通問題,仍應優先鼓勵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系統並對於私人運具進行管理著手。
    交通局提出短中長期方案(如附圖)包含交通壅塞訊息發布、汽機車停車管理、公車路網規劃、評估管制政策及強化公共運輸等,期能在多種改善措施配套整合下,逐步改善內湖區的交通。
    交通局現階段已就交通壅塞路段進行調撥車道、號誌時制調整等交通工程改善,且為落實使用者付費,已於104年12月1日實施全面汽車路邊停車收費,另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亦於尖峰時段縮短發車班距85秒為80秒及在最擁擠站間增開加班車,另與新北市政府交通局合作推動汐止、淡水、瑞芳等地之快速公車,以提升大眾運輸服務水準。後續亦將陸續推出如黑客松活動及企業合作方案,透過各界共同合作強化旅行時間預測及鼓勵分散旅次需求尖峰。
    中期部分,爲掌握車流狀況及旅次起迄特性以即時推估路段旅行時間並進行交通管理與預測發布相關資訊,臺北市刻加速建置eTag偵測器,推動公車路網結構及費率調整、闢駛快速公車及各捷運線接駁公車,以提升公共運輸服務及競爭力,交通局亦刻正評估施行高乘載管制及其他管制措施之可行性。至長期策略部分,將持續推動軌道路網之建置,提供進出內湖區一個好的大眾運輸環境。
    改善內湖交通問題須政府、企業、員工及在地居民共同努力
    內湖交通改善需仰賴政府、企業、在地居民及消費大眾共同努力與落實,建議「政府」應積極增加大眾運輸服務、改善人行及自行車道環境、增設橋梁等基礎建設,另期待透過交通管制措施疏導私人運具;「企業」應負企業責任,加強鼓勵員工使用大眾運輸;「在地居民及消費者」則應多加利用綠色運具,以共同改善內科交通環境。
    -以下空白-
    自行車禁行騎樓。
    自行車超越行人前請說借過,再從左側緩慢通過並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