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年揪公民參與 打造心目中的北投22號公園

    •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新聞稿

    發稿單位:園藝科

    新聞聯絡人:劉玉華

    聯絡電話:0928880031

    業務聯絡人:蘇怡萍

    聯絡電話:23815132#228

    新年揪公民參與 打造心目中的北投22號公園

    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為將北投22號公園周邊的地方生活與場所精神緊密鍊結,並同時深化文化內涵,繼12月18日「北投社文化展現」專家學者工作坊後,於12月24日(六)賡續舉辦第2場以「在地文化精神、記憶的藝術轉化」為主題的專家學者工作坊,探究在地文化特質及元素如何轉化融入公園空間設計之中。

    公園處處長黃立遠表示,北投地區的發展可以追溯到荷西時期,清朝、日據時期的窯業文化更是具有特色,如何讓在地民眾需求及過去的文化內涵可以融入未來公園的景觀規劃?探討原民及產業文化如何藝術化、空間化呈現在北投22號公園?為第2場專家學者工作坊的重點。

    公園處園藝科科長蘇怡萍進一步說明,第2場「公園景觀建築空間與地景藝術」專家學者工作坊,邀請了高雄美術館李俊賢前館長、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黃舒楣助理教授主講,並由台北當代藝術館潘小雪館長與談,透過南島藝術策展與研究、原住民族藝術策展、城鄉環境規劃設計、後殖民文化資產保存與記憶研究、藝術與人權等觀點切入,以多面向案例的分享與討論,引領大家思考未來北投22號公園之空間景觀,該如何結合地景與藝術等層面展現其內涵。

    高雄美術館李俊賢前館長以「山林的顧盼和海邊徘徊-當代情境中的南島當代藝術家的溯源」為專題,以安聖惠 (峨冷‧魯魯安)、拉黑子‧達立夫,及自身作品等案例,講述南島系統藝術家面對當代社會的回應,點出文化追溯及文化主體的重要性。分享的作品不僅濃濃的展現出文化與土地的連結,呈現的形式更多元的將文化內化,並提醒對於稀薄文化須積極的掌握。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黃舒楣助理教授以「轉型正義的地景建築」為專題,透過神聖地景的案例,反映人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以及如何透過口述歷史,將文化、記憶轉化為圖像的方式,作為設計的基礎。澳洲Yagan Memorial Park更具體說明轉型正義與地方營造的重要性,除了一系列與英國的政治協商外,藉由沒有文字、標語的方式,由部落藝術家將長輩的夢境、對話、文化記憶,創造出宛如記憶長河的流動故事牆,深刻而莊嚴。

    台北當代藝術館潘小雪館長除回應2位主講者的講題外,並以「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為案例,分享藝術應該要結合生活,藝術的創作就是返回生活的過程,這是一個與文化、土地對話的「原始契約」。 透過作品分享的方式帶領民眾了解如何透過藝術,延續在地生活記憶。

    公園處106年1月份將舉辦民眾參與設計工作坊,當天將以模型及大圖等素材輔助構思及討論,歡迎有興趣的市民朋友相揪一起來參與,相關資訊請詳公民參與網(http://pkl.gov.taipei/)。

    高雄美術館李俊賢前館長專題分享

    高雄美術館李俊賢前館長專題分享

    北投社大洪德揚副校長經驗分享

    北投社大洪德揚副校長經驗分享

    台北當代藝術館潘小雪館長專題分享

    台北當代藝術館潘小雪館長專題分享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黃舒楣助理教授專題分享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黃舒楣助理教授專題分享

    第二場專家學者工作坊情況

    第二場專家學者工作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