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從服裝談到臺北市政 柯文哲:臺灣應善用自身多元價值 堅持做對的事就會成功

    •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秘書處媒體事務組

    臺北市長柯文哲16日出席一場以服裝與權力為題,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校長邱顯洵的對談,從自己的穿著一直談到這3年來的市政經驗。他認為「多元」是臺北與亞洲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從開齋節的5萬穆斯林在臺北車站前向麥加方向朝拜、12萬5千人的同志大遊行,都表現出這個城市的開放多元。他最後並表示,做了3年的市長,市府團隊為臺北市節餘420億元,他也相信,每天早上7點半與局處首長開始為市政忙碌,一直堅持做對的事,就會成功。
    柯文哲在對談一開始就表示,他是一個務實的人。他說,要了解一個人,就要了解他的過去背景,因為人的行為受過去的經驗影響。比方說打領帶,像他在臺大的時候,他的學生哪裡敢打領帶,因為打領帶會增加感染機會,因為如果打領帶,在幫病人換藥的時候就容易沾來沾去,就會被他罵,所以對他來講,打領帶是增加病人感染的機會,也有人問他說,怎麼不穿西裝?他表示,穿西裝,病人的存活率也不會提高,所以他也不太穿西裝。
    柯文哲表示,事實上,服裝應該是按照當地的需要,應該是以務實為基礎。臺灣是一個亞熱帶的國家,看看臺灣2017年夏天的時候缺電,要求空調設定在攝氏28度、中午時間冷氣也要關掉。政府官員穿西裝、打領帶,然後開冷氣,是嫌電太便宜了嗎?其實不只是穿短袖,連他都想穿短褲來上班就好了,意思就是說,服裝還是要務實,符合需要。
    柯文哲表示,有一次日本一位市長來找他,他就跟拜會的團員說,日本人一直都在抱怨凡事都聽美國、沒有自己獨立的想法,他建議日本人應該把西裝脫掉。因為日本的公務員幾乎全部穿西裝,日本人常常在說政治軍事上跟在美國後面,其實他們可以說,「我為什麼要遵守你的服裝」,所以,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戰略,什麼叫做戰略,就是「你要的就是我不要的、你不要的就是我要的」,柯文哲反問,為什麼要按照美國的文化穿?為什麼要按照西方文明穿?其實可以說不要,像他就是不要。
    柯文哲表示,對他來講,脫掉西裝、脫掉領帶,是對這種西方強勢文明的一種反抗。他是一個很務實的人,沒有理由在夏天穿西裝、打領帶,然後開冷氣,所以對他來講服裝就是務實就好。他也不想人家把認為是對的東西加在他頭上。所以他穿西裝只是在很不得已的情況下,例如2017世大運,或是到人家國家去,實在很不得已他才會穿西裝,不然平常是不穿西裝的,照自己的方法過日子就好,這是他的想法。他強調,是柯文哲這個人讓「柯文哲」這三個字有意義,比方說現在叫某個人柯文哲,這個人也不會變成柯文哲啊,所以是「這個人」使這個名字有意義,而不是名字使這個人有意義。
    柯文哲說,以前他在臺大當醫生的時候,他的老師曾經說,「你們這些小醫生,服裝要很整齊」,但是,如果當到大教授,就算穿襯衫,病人都會找他看,只有在當實習醫生時,才要穿西裝,病人才會讓他看,這是因為內在不夠。所以柯市長說,他就照著他喜歡的方式去穿,不需要靠穿服裝讓病人相信他。柯市長也透露說,他穿的衣服都是陳佩琪醫師買的,他從來沒有買過衣服,因為衣服掛在衣櫥裡面,就把它拿出來穿。
    對談中並播放柯市長從年輕時一直到現在的各種場合穿著影像,例如,在總統府前的國慶大典,柯市長說,在一片黑色西裝中,只有他穿白色短袖襯衫,事後還有官員跑來跟他說,很羨幕他只穿短袖襯衫,穿西裝熱得要命,他笑說「活該」,做事情就好了,誰規定國慶日一定要穿西裝。另外也有柯市長上成功嶺、在竹中校友會穿的學生制服、新竹空軍基地送的飛行員外套、為五分埔服裝比賽代言的穿的衣服等影像。
    柯文哲回憶起出席上海雙城論壇時,他本來想穿短袖,但對方說,不穿西裝,他們勉強同意,但是拜託他不要穿短袖,他們說這是他們的底線,所以他就沒穿短袖。但是對方事先沒有跟他講過腳上要穿什麼,所以他就把步鞋就穿進去了,實用為主,不要叫他穿西裝,這只是要告訴他們「I don't care」。通常他都不是很想穿西裝,但是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都可以配合。他還是注重專業,反正助理或是專業的人說這樣的穿著比較好,他就會照他們的意見。
    柯文哲認為,所謂潮流,有時候久了,自己就會變成一個品牌,他認為時間久了他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就好像蔣經國時代穿夾克,這就是蔣經國的品牌。像世大運他還是可以穿西裝上臺,平常的時候就讓他做他自己,不過有必要的時候,他可以暫時不要做自己。
    柯文哲說,其實沒有所謂的臺灣傳統服裝,臺灣的特色是多元,民主、自由、多元、開放,這是臺灣的特色,基本上臺灣是移民社會,所以本來就是多元,其實在全世界,除紐約以外,例如在亞洲,恐怕沒有比臺灣更多元的地方。這幾年又加入了新移民、新住民,來自東南亞,還有最大的族群就是穆斯林。如果給他出一個考題:身為一個臺北市長,在2017年,覺得最能夠代表臺北的價值是哪件事?他會說是開齋節,因為開齋節那一天在臺北車站,有5萬名穆斯林,穿著傳統服裝面向麥加朝拜。這其實很有意義,從一些調查數據來看,臺灣人在開齋節那一天還是負面情緒比較多,可是他還是要告訴大家,從容忍到尊重、接受,甚至到喜歡,最後就會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在開齋節的那一刻,用大數據分析臺灣,大家對穆斯林的情緒還是比較負面,對於這5萬名穆斯林,在潛意識我們只是對它容忍,但是,除了回教國家,全世界有哪一個國家允許5萬名穆斯林穿著自己的回教服裝向著麥加朝拜?這表示臺灣是一個可以容忍多元的社會,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臺灣在歷史上被許多不同的文化統治過。他最近常常在講臺灣的文化,想想看,為什麼過去20年臺灣人的創新,從臉書、Youtube、特斯拉、google等,想到的創新全部都是在矽谷?全美國第一個接受同性戀的是哪一個城市?是舊金山,也就是說,創新的先決條件就是可以容忍人家跟我們不太一樣,所以多元的地方比較容易創新,所以在亞洲,哪一個城市是最多元的?就是臺北。同性戀遊行有12萬5千人參與,從日本到印度,全亞洲有哪一個同志遊行可以達到12萬5千人?所以基本上臺灣在文化上是一個很多元的地方,多元就是可以容忍跟我們不一樣的事物。
    柯文哲表示,如果臺灣能夠容忍多元,就應該利用這個優點,讓臺灣成為全東亞最創新的地方。這是臺灣在世界舞臺上尋找最適合自己的位置,或者自己最適合扮演的角色,朝向正面發展。
    柯文哲接著說,臺北可以選出柯文哲,它就是一個容忍,結論就是讓臺北成為一個民主多元自由開放的代表城市,就是「我不是很喜歡你的穿法,但是你喜歡就好」,但是在必要時,他也可以妥協自己穿上大家希望他穿的衣服,何必為穿衣服吵架,不用,他的態度是這樣。
    主持人問柯市長,要如何做市民的表率?柯文哲回答說,這就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西方文化都是說要做僕人、罪人,在東方文化卻常常說,要做貴人、高人。其實老實講市長就是市民的一份子,何必說當市長要做人民的表率,只是一個市民而已,他說他就是一個「公僕」。柯文哲說,在理想與現實中,當然他堅持他的理想,做最小的妥協,就是這樣,比方說世大運來了140幾個國家,問題是他們不可能容忍他穿汗衫,那他就穿西裝;到雙城論壇,他們沒有規定鞋子,他就穿步鞋進去,他可以妥協,但如果沒有跟他講,他就會照他自己的方式。
    主持人問,以市長身分,對自己的期許是什麼?柯文哲回答說「認真地過每一天」,如果可以的話,快樂地過每一天。不過,柯文哲也提到日本的達人文化,他覺得臺灣還是應該強調這種文化,雖然在電腦網路的時代,一切要求快速,但是「認真」常常被忽略,他常講,成功沒有偶然,只有失敗是偶然,有不小心全軍覆沒,沒有不小心大成功的,成功的關鍵就是認真,所以他要跟大家講,認真的文化。對於臺北市他並不會很擔心,因為在市政府,周一到周五,大家7點半就開始辦公,一直操、一直操,在臺大葉克膜就是這樣成功的,每次做完都要打報告,說明為什麼成功?為什麼失敗?哪邊要改進?每一季都要寫檢討報告。他在離開臺大的時候,已經做到1千7百例了,大概在做到1千2百例的時候,臺大葉克膜團隊就已經是世界上最頂尖了。所以意思就是說,只要認真、認真,認真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每天把該做的事做好,認真把事情一樣一樣做好。以世大運來說,除了臺灣選手的優秀表現令人意外,總共有60個場館準時完工、通過認證,而且沒有追加預算,1萬2千人住在選手村,每天早上載到比賽場地的交通車都準時發車、準時到達,在臺北這麼會塞車的地方都沒有遲到,這就是常常忽略的基本功。柯文哲也談到「有恆」的特質,以他上班坐公車為例,剛開始名嘴都嘲笑說他是做秀,事實上他從去(106)年10月坐公車到現在,每天早上都準時7點半在市政府開會。
    柯文哲說,有人問他,當了3年臺北市長,420億元結餘是如何辦到的?答案是什麼事都沒做。世大運開閉幕花3.6億元,8年前的聽奧開閉幕式花了5.4億元,世大運的規模是聽奧幾倍大,比起亮點政策什麼的講一大堆,什麼事都沒有做就還完債務最厲害了,其實就是什麼壞事都沒有做最厲害。他也強調只要一直做、一直做,時間久了就會成功,其實堅持這條路是最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