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走入社區聆聽長照者需求 柯文哲:公私協力找出最好模式

    •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秘書處媒體事務組

    今(6)日上午臺北市長柯文哲參與「一日社區醫生」與「臺北市國際社區慈悲關懷日」活動,柯市長一早先前往文山區指南里拜訪高齡95歲的張阿嬤,聆聽居家長照者的心聲和需求,柯文哲表示,雖然最好的照護模式還在摸索中,但我們先做就對了,更肯定北市居家醫護團隊走入家門看診、照護的辛勞。

     

     

     

    於「臺北市國際社區慈悲關懷日」活動致詞時,柯市長提到,臺北市正在邁入高齡社會,大概再三、四年65歲以上人口會超過20%;接著以健保為例說明,臺灣健保費用近年一直在上升,臺灣總人口沒有上升,但因為老化,而老年人比較容易有健康問題,因此即便臺灣總人口沒有什麼變化,醫療費用仍一直在上升。

     

     

     

    柯文哲解釋道,估計未來北市失能的長者大約有5.8萬,在未來三年數量會上升,如何照顧失能長者就是大問題。柯文哲認為,美國是以大型的療養院集中照顧,但按照華人文化,不太喜歡去住老人院,大家還是喜還在社區或自己家中。

     

     

     

    因此他認為,臺北市必須發展居家醫療、居家護理、居家藥師、居家復健、居家安寧等服務,北市擁有兩項優勢,第一是擁有自己完整的市立聯合醫院,第二則為衛生跟民政資源的橫向整合無礙;因為臺北市政府把衛生局跟民政局緊密的結合,接下來要開始來想怎麼推動在地化、社區化、居家化的照顧!

     

     

     

    最後也勉勵大家一起努力認真來解決問題,柯文哲說,其實老人多不是問題,老人最大的問題是老的太快,因為瑞典大概65歲以上的人口,從7%到20%花了130年因為人口慢慢老化,而臺灣是以一年1%在上升,政府應該想辦法介入處理,至於怎麼做自己也還在摸索,希望朝向鼓勵公私協力、更多的意見回饋,一起讓照顧制度得以更加完善。

     

     

     

    受訪時有媒體詢問課徵「空屋稅」,目前北市府要怎麼做?柯文哲回應表示,目前還在討論,自己有特別交代單一且自住的降稅先做,通常政治上要先給後拿,不能先拿後給。

     

     

     

    他強調「房屋是拿來住的」,若只有一棟是拿來住的,應該是生活必需品,也主張是單一且自助要從1.2%降到0.6%,至於其他的要再繼續討論。

     

     

     

    媒體追問,未來是否會引發低使用率的狀況,東區可能會變成娃娃機一條街?柯文哲則細心解釋,我們查過在過去四年的臺北總金流量,經濟活動約12.5兆,4年都沒有增加,臺北的經濟活動沒有進一步發展,但這幾年之中,西區從大稻埕到西門町這一帶整個生意變好,在總金流量不變,西區、信義區生意變好的情況下,那一定是東區掉下去。

     

     

     

    柯文哲認為,事實上真正要解決的是「臺灣經濟要再成長」,都不成長就是挖東牆補西牆,一個地方變好一個地方就會變壞。

     

     

     

    緊接著媒體詢問,有人說美方的深層政府對你感到厭惡?柯文哲則強硬表示,自己剛才看了一下這篇報導,這個就是典型的假新聞。

     

     

     

    記者接續提問,葛來儀對市長的兩岸論述還是有質疑?是否覺得說得不夠清楚?柯文哲回應道,就好像我們在臺灣會被所有人支持嗎?不會的。因此到美國去假設見了100個學者,100個都會支持你們?不要幻想!100個都贊成只有北韓才有。

     

     

     

    至於記者追問,是否覺得葛來儀是支持蔡英文、傾向民進黨所以才不支持柯市長嗎?柯文哲簡單表示,不一定要親誰才會說不支持,人活在世界上愛跟恨都不需要理由,就像離婚一定有仇嗎?答案是不一定,單純就不適合啊。

     

     

     

    他認為,假設去美國跟100個學者講過,70幾個同意就ok了;也許一些會比較有疑慮,或是兩、三個對你不喜歡也是正常。

     

     

     

    記者隨後問道,那覺得美方會喜歡韓國瑜?

     

    柯文哲笑稱記者應該去問AIT的處長,怎麼會問自己呢?

     

     

     

    記者認為會不會覺得所謂深層政府聽不懂自己的言論?柯文哲認為,絕大多數的外交人員是體系,對他們來說外科醫生很少見,所以他們從來沒有遇過這種邏輯思維。

     

     

     

    而有媒體詢問,最近的網路聲量低迷,是不是發現找網紅是有局限的,才發展自己的自媒體?柯文哲回答「不會啦」,他認為自己網路聲量也沒有說多低迷,要看跟誰比,重點是做自己就好。

     

     

     

    而記者也好奇未來要怎麼突圍?或是要怎麼網路聲量拉起來?柯文哲則認為,聲量高不一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