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市議會第9屆第8次大會施政報告[馬市長英九] (口頭報告Pdf檔/954KB)(書面報告Pdf檔/1230KB)

    議長、副議長、各位議員女士、先生:

    欣逢 貴會第9屆第8次大會開議,謹致祝賀之意。

    英九應邀在此向各位提出本人8年任期中臺北市政府最後一次的施政報告,深感榮幸。過去7年半15次會期中,承蒙各位議員女士、先生鼎力協助與不吝督勉,本府各項市政建設工作得以順利向前開展,在此英九謹代表本府全體同仁表達由衷謝忱。

    壹、前言

    一、打造世界級首都

    回首八年前英九決定投入臺北市長選舉時,念茲在茲的就是如何讓臺北能夠超越過去的格局,蛻變成為一個具有競爭力與國際視野的世界級首都,不僅成為臺灣的首善之都,也能在國際城市舞臺上一爭長短。八年前的臺北,蓄積著百年發展的能量,但也出現方向不明的徬徨。英九上任伊始,即提出「打造世界級首都」的市政建設總目標,以及六項策略,分別是:一、前瞻的都市發展;二、多元的都市文化;三、公義的都市社會;四、安全的都市生活;五、參與的都市政治;六、永續的都市環境,近八年來英九即以這六項策略來推動市政建設,也用這六項指標來檢驗施政成果。

    二、治理是領航者的責任

    (一)活力旺盛的移民社會: 臺北市有三分之二市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來自外地,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也是臺灣的縮影。移民的特質是強韌與多元;多元體現了對不同族群的包容,強韌創造了臺北乃至於臺灣「輸人不輸陣」的競爭力。英九也是這個移民社會的見證者,出生於香港,成長於臺灣,對這塊土地與這個城市,都有著無可替代的感情。這就是八年前因緣際會,面對無可推卸的責任之時,英九願意承擔市政推手重任的心情背景。

    (二)城市升級在一念之間: 一艘船的領航者不需刻刻參與船體的打造,但必須帶領這艘船航向正確的目標。領航者的人格特質決定了這艘船的命運:當他能洞燭機先,船就不會因誤判而遇險;當他能堅忍自抑,船就不會因威迫利誘而偏離航道;一個城市的領導者亦復如此,城市治理不能獨裁,市長是與市民協力並進的領航家,英九常以此自惕,八年以來不敢或忘。英九常自問,臺北是在正確的航道上嗎?還有沒有需要精進之處?
    臺灣在清光緒13年(1887)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光緒10年(1884)秋即抵臺,他治臺六年間,「以臺灣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範,以一島基國之富強」為期許,打造了「全中國最進步的一省」(美國駐華公使田貝(Charles Denby)1888年來臺考察新政後的報告用語),為臺灣的現代化奠定基礎。兩甲子後的英九,也希望不讓這位「臺灣現代化之父」專美於前。近八年來面對無數挑戰與挫折,英九與市府團隊多能勉力克服,無負市民所託,遙想120年前壯肅公(銘傳諡號)治臺(灣)六年之豐功偉蹟,撫今思昔,深盼英九治臺(北)八年,亦能為120年後的市民所追念。

    三、臺北治理自省自勵

    英九有幸過去八年來成為這樣一個健康活力城市的領航者,要求自己與市府團隊,能在面對壓力時沉著回應,在關鍵時刻能堅持立場,在財政緊縮時能從容調度,對多元意見能包容接納,挑戰來時能創新因應,而更重要的是,英九與市府團隊不執著於表面光鮮的建設,而是看見背後或腳底攸關市井小民與城市基礎的隱微之處,英九與市府團隊深信,一個城市的成就,有時不是來自於巍峨建設的懾人光影,而是做好一條平整人行道的貼近人心。

    (一)面對危機的沉著: 八年任期內英九遇到幾次百年難見的天災,從九二一地震(88年)、納莉風災(90年)到SARS疫災(92年),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經驗,對於英九與市府團隊也是極大挑戰。從危機發生伊始,因經驗不足而拙於應付,到危機初期逐漸掌控全局,到危機中、後期的應付裕如,讓所有的苦難與動盪降到最低。在這些災難中臺北市民展現了堅忍不拔的一面,也是我們最重要的支持力量。更難得的是,歷經這些災害的磨練與刺激,英九與市府團隊在痛定思痛之後,規劃與落實了許多防災與防疫的措施,養成「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的習慣,使英九任期最後兩年,迄今為止,臺北僥天之倖沒有再發生重大的災害。縱然如此,臺北市政仍有疏漏與不足部分,例如三重淹水、邱小妹事件、養工處弊案等,本府皆主動處理查辦,不怕家醜外揚。這些都在在提醒英九與市府團隊,不要輕忽每一個細微末節,市政治理就是細微末節的逐步累積。對於缺失,英九與市府團隊相信,面對市政疏失,有錯就要認錯,認錯之後就要改錯,如果不願認錯、改錯,那就辜負八年來市民對市府團隊的信任及付託,更錯失了提升市政工作的機會。

    (二)關鍵時刻的堅持: 六年前,當臺北率全國之先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項要市民拿錢買垃圾袋的政策是天方夜譚、註定失敗,可是我們做到了,而且相當成功;當我們發現臺北市的醫療服務面臨瓶頸,英九毅然決定將市立醫院轉型,以整合資源、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與提高品質,更減輕對本府的財務依賴。當時很多人都在看本府是否真有改革勇氣,可是我們做到了,也做出不錯的成果;當英九認為中央對勞健保費補助的認定有疑義,不論提出訴訟是否會被扭曲為「砲打中央」的政治性舉動,為了臺北市民的利益與福祉,我們堅持下去,終能獲得司法機關的認同而勝訴。這些在在顯示英九與市府團隊不是一個和稀泥、混日子的官僚集團,我們的信念是以「做對的事情」自期,以「訂好的政策」自勵,而常在心中的是,堅持以臺北市民的利益為最優先的選擇。

    (三)面對緊縮的從容: 八十七年英九上任時,本府預算員額共有八萬七千多名員工,每年籌編約一千五百億的預算,但從八十九年下半年起,經濟大環境開始變壞,人員與預算也一路遞減到九十五年的七萬七千多名員工(人力整整少了一萬人),與一千三百多億的預算,金額猶低於八十五年陳水扁市長時的水準。這八年來市府團隊就是在人力精簡與預算緊縮的逆境中持續推動市政,雖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市政治理永遠不能打折縮水,譬如預算不足的問題,本府這幾年就力行「開源節流」政策,並採行各種的財政調度措施(包括BO、BOT)來從事建設。更重要的是開源創造利基,比如說本府舉辦「臺北牛肉麵節」與「臺北菠蘿狂想曲」(菠蘿麵包節),用有限的預算卻為市民創造了極大的商機;又如人力不足,本府許多的業務開始委託外包,引入資源與本府形成策略伙伴關係,共同為打造臺北市的美好未來。英九認為,「人多錢多好辦事」的舊思維已經過去,重要的是從容面對緊縮,運用良好的策略,招商引資、來為市民謀取更多更好的福祉。

    (四)卸除偏見後的包容: 每個生活在臺北的市民,只有先來後到的區別,沒有族群與身分的標籤。我們相信,一個國家的富強與一座城市的興旺,並非是以血統的純正或出身的地點作為鑑別的指標,而應以包容與尊重來看待彼此的差異。市府團隊的每一位成員,從來沒有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區別,沒有閩南、客家、原住民等的差異,沒有新移民與本地人的歧視,沒有權貴與平民的區分,更沒有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心態。每個在臺北生活工作的市民,都是我們照顧的對象與協力的伙伴。所以這八年來,臺北有同志運動的舉辦,有對新移民者的輔導與照顧,有客家傳統的維繫,也有原住民活動的熱鬧,更有眷村文化的回顧活動,這種多樣性(diversity),正是一個進步城市最值得珍視的資產。

    (五)面對挑戰的創新: 英九上任時,即以打造臺北成為一座世界級首都自許。臺北有東亞中心的地理優勢,相對於東京、加州矽谷與大陸,臺北市剛好居於中間位置,具有三角輻輳的戰略地位,是矽谷與東京前進大陸的最佳門戶。臺北與西太平洋主要城市平均飛行時間為3小時,與亞太五大主要港口之平均航程為53小時;臺北有華文歷史的輝煌傳統,例如典藏豐富的故宮瑰寶,24小時營業的誠品書店,這些都是與世界競爭的特色。但英九深信,臺北絕不能以此自滿,劃地自限、關起門來不跟世界交流;這是一個高速競爭的時代,不努力、不參與、或不進步,下場就是不存在(被淘汰);這是一個生態保育的環保時代,所以我們要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要努力鋪設全城的污水下水道,往世界級的生態城市邁進;這是一個知識快速流通的資訊時代,所以我們要建置無線寬頻的網路新都,往世界標準的資訊城市邁進;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追求宜人生活的人性時代,英九與市府團隊每一天的努力,都在讓臺北市民在安身立命之外,還能有效回應這些紛至沓來的挑戰。

    (六)漸近中累積的實力: 八年前常在英九腦海中旋繞的是,臺北市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臺北?我們長久被視為病夫的形象已經不在了嗎?健康活力、運動陽光與均衡發展應該是這座城市給人的觀感,英九任內不但規劃闢建各區五星級的運動中心,也要求6到18歲的孩子都要會游泳,因為這是「健全國民」的基本功夫。英九上任以來已新建、改建了80座溫水游泳池(平均每年10座),臺北市中小學平均每2.5校就有一座游泳池,小六、國三與高三學生游泳檢測合格率已逾七成,遙遙領先全國平均的三成。這就是希望寓體育於教育之中,寄健康於生活中,有強健的體魄才有競爭的動力。而當英九在臺北市街頭長跑的時候,看見大小的車輛競逐奔馳,心中常想如果有更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會不會更好?於是八年內有六條捷運通車,每天平均從上任時不到17萬人增加到105萬人次搭乘,而發行720萬張的悠遊卡,更是市民心目中最滿意市政建設(七月下旬更改為可以小額購物的「悠遊聯名卡」!);當八年前英九踩到行道上的水坑,濺起的水花沾濕了我的跑鞋時,更煩擾了我的心。一個城市之所以進步,小地方才是一個市井小民所在意的,因此八年內我們更新了187萬2,263平方公尺的人行道(佔全市人行道250萬平方公尺的3/4),大幅改善人行空間,將路權還給市民;八年前臺北公廁的陣陣臭味與滿地的水漬讓英九感到慚愧,所以八年來我們持續推動公廁分級與評鑑制度,一萬多座列管的公廁中,「特優」與「優等」的比例已達73%,今年市民對公廁的滿意度已經達到76%。英九還經常頒獎給掃廁所的清潔婦,親口告訴她們我多麼感謝她們改變數千年廁所文化的辛勞與貢獻,也看見她們紅了眼眶向我答謝,從我手中領去平生第一次得自首都市長的獎品。更重要的是,全市一萬多座公廁的男女廁間比,由90年的1:1.26提昇至95年1:2.03,讓女廁前排隊的長龍逐漸縮短,讓公廁不再成為女性的夢魘。當英九在淡水河畔騎車時,心中想起,兒時打水漂、抓魚蝦的畫面何時能重現?所以八年來臺北市的污水下水道接管普及率已由87年的41.06%提升至95年的81.02%(年底可達82%),當河川整治與截流污水的措施持續進行時,基隆河已從二十多年來的「嚴重污染」,進步到「中度污染」,預計十年內可達「輕度污染」。而淡水河在「縣市合作」機制啟動聲中,也朝「中度污染」邁進,河清海晏的日子也不再是遙不可及。而河濱100公里的腳踏車道,讓數百萬市民在假日有了更具活力與健康的休閒方式。英九多麼希望,臺北市民除了看得見的臺北101大樓外,也都沒有忘記踩過的平坦人行道、停過方便的機車彎、用過乾淨的公廁與游泳池、坐過安全便利的捷運、騎過心曠神怡的河濱腳踏車道、「想」過腳底下的污水下水道,以及上過「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載具」(anytime,any place,any device)的「無線寬頻網路」(wireless broadband network),它們默默地提供一個城市該有的便利,在沒有察覺到的角落裏綻放光芒。
    英九常想著一句成語:「風行草偃」,居上位者能勤政愛民,就能讓人標竿學習;能夠廉潔自持,就能讓人信賴託付;能夠包容寬宥,就能化敵為友,英九八年來期勉自己,以誠信來建立施政風格,以踏實致力於臺北建設,英九不敢說已經百分百做到了,至少已經走向正確的道路。
    近八年來,英九與市府團隊就是秉持以上的目標、信念與策略來推動市政建設,以下就是這八年來市政建設成果。

    貳、八年市政建設成果

    臺北市政八年治理像是一部紀錄片,記載著英九與市府團隊的努力,也紀錄著臺北過去八年發展的軌跡,兩任市長任期,英九所承諾要為臺北市民做到的大小政見,在第一任任期已有93%已完成,而第二任任期已完成者也有76%,正在執行中亦有21%,但英九知道,數字只是一些理性客觀的指標,市民對英九與市府團隊的主觀感受,也應一併重視。

    過去八年來,除本府研考會每半年定期辦理英九整體施政表現滿意度調查,聯合報及TVBS電視台民調中心每年亦會定期辦理。在八年中英九與市民共同經歷了納莉風災、SARS疫災、捷運三重淹水、捷運電扶梯傷人、邱小妹轉診等不幸事件,雖事件發生當時,民意反映的滿意度略有下降,但在事件妥適處理過後,施政滿意仍回復七成以上水準。而依聯合報、TVBS民意調查結果,88年至94年平均施政滿意度分別為74.9%與70%,本府研考會於88年至95年5月進行民意調查平均施政滿意度則為74.7%。英九認為,這些對本人的支持並非個人之功,而是市府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而本府研考會自92年施作市府團隊施政滿意度,至95年5月整體施政滿意度亦達62.2%,顯示市府團隊是英九推動市政最大的幫手。

    這八年來,在英九背後默默努力的團隊不論是民政、交通、地政、自來水、衛生、建設、消防等,幾乎各領域皆有創新的市政服務,且屢創佳績,不僅率全國之先首創的業務有462項,而獲致中央獎勵更多達841項(其中第一及特優共計284項),更值得欣慰的是,不只在國內得獎,在國際上得到的殊榮更有5項之多,其中本府推動環保生態得到2001年首屆亞洲廢棄物管理傑出獎(Asia Waste Management Excellence Award ),與2006年「年度智慧城市 (Intelligent Community Awards 2006)」首獎等,更讓臺北市可以走上國際舞台引領風騷。此外,使得臺北市在各項城市競爭力評比皆有良好成績,例如:2004-2006年「遠見雜誌」連續三年進行全臺25縣市競爭力評比,臺北市三度獲得總競爭力及四個項目(政府效率、企業效率、經濟表現、科技指標)的第一、2005年「遠見雜誌」兩岸四地46個城市競爭力評比,臺北獲得第一名、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與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兩岸四地競爭力評比,臺北榮獲第二名(次於香港)、2004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於53個全球城市中,臺北排名第十一,亞洲第三(次於香港、新加坡),英九以有這樣默默付出的團隊為榮,以能與他們一起打拼八年為傲,以下就是我們努力八年的主要成果檢視。

    一、 均衡與人本的發展策略

    臺北幾百年來的發展,由於殖民者的主導,其發展的方向背離城市原始的脈絡。這樣的趨勢,讓舊城儘管擁有豐富的歷史資源,卻只能在時間的洪流中逐漸凋零。有鑑於此,英九上任以來便以翻轉此一軸線為施政的中心理念,針對西區舊城進行更新改造,以追求均衡的都市發展。除此之外,「以人為本」的理念,亦是英九進行各項基礎建設的第一考量,行人徒步區的設置、人行步道的更新、機車退出騎樓、騎樓整平等措施,皆以創造舒適的人行空間為目標,讓臺北成為真正宜人居的城市。

    (一)軸線翻轉的發展理念: 早在1885年以前,清代的臺北就在城牆之外發展出三個主要河岸聚落,艋舺、大稻程與士林。而日本殖民者改變了由南向北的發展軸線,將城市發展改為由西向東。近百年來,這條殖民者的軸線支配了臺北的發展,它讓城市背離了原來發韌的地方,淡水河不再是賴以生息的河岸,而是阻隔另一半臺北的護城河;舊城儘管擁有豐富的歷史紋理,卻只能漸漸凋零,逐漸被遺忘。
    英九上任以來,深感臺北市東西發展之不均,為翻轉殖民者思維,重新將西區納入城市發展中心,遂推動一連串「翻轉軸線、再造西區」的策略,為老舊社區注入新生命,如萬華地區從406號廣場(原理教公所)的拆遷完成、大理街公二公園的取得、中華路的翻修更新、舊萬華區公所整修再利用、龍山寺前萬華十二號公園及地下商場之完成,以及規劃完成大同區之「北大同更新區」,闢設華陰街人行徒步區、鄭州路地下街、整體改造歸綏公園、開闢藍色公路大稻埕碼頭等,有效地提昇萬華區與大同區的整體環境品質。
    另一方面,舊市區為人詬病之處便是傳統市場的髒亂落伍,因此傳統市場的振興轉型亦是英九上任以來努力的目標,透過改建及轉型的策略來提高市場使用率與提供民眾高品質購物環境。自88年起總共辦理包括華山巿場二期、士林(巿場及臨時攤棚)、民福、朱崙、三興、濱江等新(改)建市場工程,及針對經營不佳的14處市場,陸續進行閒置市場停止使用,收回之市場由本府辦理公開標租,其中黎忠、三興、朱崙、萬和及民有市場,亦順利標租為超市之用,這些作為都是建立了傳統巿場良好購物環境,以及提供消費者舒適便利的服務。當然,也有一些傳統市場跨越不過轉型的陣痛,仍有待調整適應。
    除了老舊社區及市場的更新,為配合都市景觀更新及兼顧交通順暢,本府特別針對老舊橋樑及陸橋進行改建與拆除工程,其中配合鐵路地下化,在89年相繼拆除中華路五座人行陸橋、西園陸橋(91年完工)及和平西路陸橋(91年完工),重新規劃平面道路,減少因立體交叉造成對都市發展之衝擊。其中,同時配合開放空間之設計與人、車動線系統之串連,將有助於市區生活環境的提升。
    另正氣橋的拆除,消除了基隆路交通瓶頸,並改善該地區景觀(91年完工)、大直橋的改建(92年完工),除有效疏解大直、內湖往來交通量的需求外,其採釣竿式的斜張橋為全世界第一座,在國內橋樑建築史上擁有指標地位。光華橋則因橋齡已逾33年,於95年1月29日開始拆解橋體結構及平面道路的更新作業,預定95年8月完工。
    無論是舊市區、傳統市場或是老舊橋樑之拆改建,環境的改造應該是持續的,且是向下扎根的。「社區環境改造」便是此項理念的延續,其中「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包括街景美化、公園改造(共完成改造181處鄰里公園,佔總數330座之54.85%)、交通改善、學童通學步道、生態步道、藝術街坊、節點環境美化、招牌整治…等。另本府於88年創全國之先推動「社區規劃師制度」,鼓勵具有奉獻熱誠、熟知地區環境的空間規劃專業者走入社區,協助社區研提地區發展或環境規劃等計畫。該制度自推動以來,累計社區規劃師工作團隊參與共329人,包括建置網站、榮譽職、培訓計畫、媒合商請機制等等,皆為全國各地方政府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的主要參考範例,香港亦派員來取經。

    (二)行人為本的終極關懷: 「舒適人行的空間」是英九上任以來強力推動的施政項目,包括行人徒步區之規劃設置、人行道更新與騎樓整平、機車退出騎樓、人行道、信義商圈等地之人行陸橋等都是塑造「以人為本」都市空間的具體作為。
    自88年以來已完成的行人徒步區計有「西門徒步區」(88年)、「華陰街行人徒步區」(89年)、「四平街行人徒步區」(93年)等3處,不僅促進了都市土地有計畫之再開發利用,並提供悠閒舒適之人行與購物環境。人行道更新則自88年起至95年6月30日止,總計更新總面積達185萬6,119平方公尺,大幅超越 84年至87年前任市長完成更新總面積之14萬6,591平方公尺,達12.6倍,預計於95年底將達到白皮書所承諾的目標,即187萬平方公尺,完成更新面積達全市人行道總面積(250萬平方公尺)的75% ,大幅改善人行道通行空間,塑造無障礙通行環境,並有效提升市容景觀。
    另騎樓及人行道是重要的人行空間,但卻長期為機車所佔據,嚴重影響人行的順暢。配合人行道更新工程、造街計畫及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等,本府於88年底起開始實施機車停車管制措施,至95年5月底實施「機車退出騎樓」共計251處路段,路段總長度為186.27公里,至95年12月底止預計將再實施28條路段,長度約15.42公里,以串聯形成完整之路段及區域;而全國首創之機車停車彎,自89年開始創設至95年5月止,共計2,242處,12,931個格位,有效區隔機車停車與人行空間,使本市市容更加乾淨、清爽,行人用路權也得以保障。
    本府亦於91年率全國之先,開始辦理「騎樓整平」工程。截至目前為止,已完成46條路段部分街廓騎樓整平工程,累計整平長度約8,778公尺,95年底可達11,778公尺,賞心悅目的消費環境甚受店家及附近居民歡迎,已於市民心中逐漸建立起騎樓整平工作推動之必要。更進一步於95年度擇定「臺北市城內商圈」為騎樓整平擴大辦理之示範區域,在本府各單位及民眾的充分配合下,目前已於極短時間內與民眾取得改善共識,預計於10月底前完成改善計畫。目前估計,本市需要整平的騎樓共達17萬公尺,今年可累計完成1萬餘公尺,所餘15萬公尺,有機會在下一任市長四年任內完成,英九已要求養工處與建管處擬定相關計畫,並在96年度編列預算,積極同時推動騎樓整平與招牌改善的工程,以有效提昇消費環境品質,增加都市商機。
    為了維護行人用路權,本府特別選定交通動線複雜處,設置人行陸橋或地下道。自91年3月起,本府陸續完成基隆路松山高中前國內第一座電扶梯式鋼拱型人行陸橋,中華路福星國小旁設置全國首座具有雙向電扶梯、無障礙電梯及橋上觀景平臺與座椅等多功能設施的「中華路林蔭大道行人景觀陸橋」,並整修北投榮總前地下道,另新建臺大醫院新舊院區間「中山南路、常德街口人行地下道」,本府並與信義商圈商家(如新光三越百貨、紐約紐約購物中心、華納影城、臺北國際金融大樓等)協調規劃興建從市府捷運站至世貿展覽館之空橋系統與優質人行空間,市府只投資約2%,現已完成從新光A4館經華納威秀、臺北101大樓至世貿展覽館之空橋系統約2,300公尺,不但營造信義商圈的特色,更帶給逛街民眾行的便利,創造無限商機。而這座陸橋網還曾經得過設計大獎,成為信義商圈嶄新的景點。

    二、宜居保障的安全家園

    為打造安全都市的生活,八年前英九承諾建立坡地安全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山坡地建築開發要點」、加速完成防洪措施保障市民安全、落實公共場所安全檢查、籌設災害防治專責機構、建立社區自衛體系、警察勤務社區化、設置犯罪預防專責單位、優先處理竊盜和暴力犯罪案件等,期建設臺北為安全可靠、適宜居住的都市。

    (一)保育宜居的根本價值:

    1.青山綠水的市容: 多山多水的臺北,有其地理條件上的優勢與限制,本府八年來一直秉持著「以人為本」的安全理念,致力維護山坡地的自然原貌,減少人為開發,使臺北市成為具有生物多樣性與安全可居、舒適環境的生態城市。因此,本府加強山坡地保育管理,自88年至95年上半年,累計查報取締的成果為處分638件,罰鍰金額高達6,169萬餘元,強制拆除46件。同時自民國88年至95年上半年,執行山坡地開發利用申請之水土保持計畫審查及核准作業,總計通過467件水土保持計畫。並於94年5月17日成立「臺北市政府水土保持服務團」,截至95年5月底合計輔導74個案件,期能促進民眾共同關懷鄉土,發揮全民共同監督山坡地安全之機制。
    本市危險山坡地聚落為早年之違章建築,且多位於潛在風險高之地區,對於聚落本身及鄰近住宅區居民,均隱藏著生命財產損失的高度風險。為徹底解決危險山坡地聚落之潛在危險問題,決定以拆遷安置方式,協助居民搬離危險地區。自90年至94年已完成吳興街583巷、北安路501巷雞南山等安置拆遷專案,總計協助589戶,1,789人搬離危險地區,總計救濟補助暨整治工程費高達5億7,766餘萬元。本年度本府仍持續推動「大安區臥龍街379巷對面山坡聚落」及「信義區虎林街272巷山坡聚落」等2處聚落安置拆遷作業。此一工作,受到社會各界(包括監察委員)高度肯定,也是全國唯一大規模拆遷安置山坡地違建戶的首例與典範。更重要的是,拆遷過程平和甚至溫馨,看不到對立與火爆,我們不但跟居民成了朋友,甚至還有雞南山居民事後為我們辦感恩餐會。

    2.豐沛平穩的河川: 臺北位於臺北盆地中央,地勢低窪,受基隆河、景美溪、新店溪及淡水河四條主要河川環繞,每遇豪雨、颱風來襲時,常造成河川水位高漲,因此河川整治甚為重要。河川上游段的整治,本府採用生態工法,以維護自然環境,自87年來陸續完成內湖區大溝溪、內溝溪等6項景觀野溪整治工程。河川中、下游段,則視現地情況採用一般工法或生態工法,已完成磺溪(建德橋至磺溪橋)河道整治(約2,760公尺)、基隆河圓山瓶頸段改善及內溝溪整治等(約2,630公尺)。
    為強化防汛能力,本府除計畫興建堤防、抽水站外,並輔導市民建置防水閘門。88年至95年5月底止,本府增築堤防9,800公尺,本市堤防總長度達109,141公尺;另外針對未達防洪保護標準之河段,進行堤防加高之長度更高達19,560公尺。而抽水站部分, 87年底前已興建完成50座抽水站,總抽水量每秒1,451立方公尺,至95年5月底止,再興建完成5座,總抽水量每秒增加322立方公尺,達每秒1,773立方公尺。另尚擴建8座抽水站、改建2座抽水站、興建1座抽水站,以及分布於全市各抽水站之機組更新增建等,合計總抽水量大為增加。
    為了使居住在低窪地區的市民不受颱風豪雨的威脅,本府與市民攜手合作防範災害,擬訂獎勵家戶安裝防水閘門的補助要點,自90年納莉風災後,多所學校與住宅接受本府建議在大門或地下停車場出口加裝防水閘門,如南港國小、誠正國中及南湖國中等校,目前裝置的單位已達3,125戶,後來在颱風或大雨來襲時均未淹水,由此可知,正確的自我防護,也是預防水患的有效方式之一。這是本府總合治水計畫的一環,一方面以堤防阻止洪水越堤,一方面以抽水站阻止雨水淹街,同時再以家戶防水閘門貫徹「洪水不入家門」的構想,使市民生命財產在風雨來襲的損失,降到最低。

    3.緊急救難的體系: 為提供本府防災人員防救災決策及一般民眾即時災況資訊,本府完成建置含有中英文及PDA(個人數位助理)網頁的防災資訊網(http://www.tdprc.taipei.gov.tw),可供民眾上網查詢、淹水潛勢資訊、歷史淹水範圍、避難安置資訊、土石流潛勢溪流分佈等,同時提供防災人員迅速作出防救災決策之災害決策資訊系統、防救災資源資料管理系統及防災通報管理系統。
    另為因應大規模、大區域之災害發生,災害防救指揮系統改朝「區域化」發展,除訂定災害規模分級與指揮派遣制度,並於94年底完成建置專屬區級災害應變中心,除中正區外,其餘11個區災害應變中心皆已由警察分局遷移至區政大樓內,並完成各項通訊設施(如視訊會議),大幅提昇區級災害應變能力。自88年迄今並辦理了超過53場各類型災害防救演習(防震、防火、土石流、水災、隧道防火、機場外航機失事及醫院緊急應變等),以不定期、無預警及半計畫統裁等方式演練,使本市各區均能單獨進行救災。另率先全國於89年9月21日成立符合美國「聯邦緊急應變總署」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搜救隊標準之臺北市國際搜救隊,目前成員有145人。曾先後參與薩爾瓦多(90年)、伊朗(92年)及印尼(93年)地震及海嘯救災;在國內331地震、桃芝、敏督利、艾利等颱風來襲時,也能立即動員前往災區,讓災民在遭遇災變時能迅速獲得救援。

    (二)保障生命的安寧家園

    1.優質家園的治安: 為打造市民安全無慮的生活空間,是英九在市政白皮書特別重視的一項施政工作,也是對市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永遠承諾。
    英九一直以「預防」與「偵辦」並重的理念,積極推動治安工作。八年來,每二週均由本人親自主持一次治安會報,並且每天親閱犯罪統計數字,迄今已辦理治安會報146次,八年來,全國各地的犯罪率普遍上升、治安惡化之際,本市影響治安犯罪(暴力、竊盜)卻持續下降。在暴力犯罪方面:全年發生案件數從88年的1,399件降至94年的821件,破獲率由88年的67.98%提升至94年75.40%,另95年1-5月發生數381件、破獲率76.38%,顯示相關防制作為均能有效遏止及防制。
    在防制竊盜犯罪方面:全年發生案件數從88年的31,472件降至94年的26,493件,破獲率由88年的74.75%提升至94年88.54%,另95年1-5月發生數9,687件、破獲率90.15%,本市竊盜犯罪自88年起均呈現平穩且逐年下降趨勢,惟以普通竊盜案件呈現小幅增加趨勢,本府業將普通竊盜列為重點工作,加強防制與偵破。
    在遏止詐欺犯罪方面:全年發生案件數從88年的1,345件上升至94年的7,208件,破獲率由88年的38.29%提升至94年48.17%;本市詐欺犯罪數在歷經「全民反詐騙」及「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推動各項防制作為下,自93年起詐欺犯罪已漸趨緩,逐年降低,以94年與92年相較,發生數減少13.15%;另95年1-5月發生數2,692件、破獲率59.77%,顯示警察局在「反詐騙」各項積極偵防作為已顯成效。
    在「正俗專案」掃黃方面:88年至95年4月止,執行正俗專案斷水斷電173家,與84年至87年斷水斷電129家比較,增加44家(34.11%);取締妨害風化(俗)績效,88年至95年5月止,共取締18,185件、23,078人,與84年至87年共取締4,342件、7,040人;每月平均增加114件(增加126.7 %)、112人(增加76.2%),在取締績效方面,已遠遠超越過去;與全國主要縣市比較(如高雄市、臺中市、臺北縣、桃園縣、高雄縣等):94年1-12月,本市計查獲妨害風化案件2,549件、2,839人,均比這些縣市高出數倍之多。
    英九八年前就任之初,即提出「改善治安人人有責」、「警政社區化」、「預防與偵查並重」三項指導原則。於88年4月在本府警察局下成立全國首創之「犯罪預防組」任務編組,並於95年1月18日正式成立「犯罪預防科」,為全國縣市警察局之首創。另於90年7月1日起開始推動「治安風水師」方案,指導民眾做好居家防竊措施,至95年5月底止共檢測102,323戶,凡是檢測過的家戶,幾乎已無竊盜之虞,住宅竊盜案平均每日發生數由89年12.14件/天,90年12.79件/天,至95年4月底降至8.31件/天(以上數據係依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公布審定數換算),由於績效顯著,警政署已建議其他縣市參考推動「治安風水師」制度。
    本府同時積極與社區合作建構治安維護體系,促進民間落實推行守望相助巡守工作,建立社區自衛體系,以防制犯罪。自88年1月1日至95年5月31日止,共計輔導無給職里、社區巡守隊403隊、巡守員17,422人;有給職公寓大廈巡守隊計有2,464隊,巡守員7,806人;另自88年1月1日起,截至95年5月31日止,共計裝設「家戶聯防」系統10,283戶、「警民連線」系統4,342戶、「錄影監視」系統20,150處,總累計數為34,775戶(處),並積極協調本轄各相關機關及鄰里社區、商家及住戶於夜間道路昏暗且易生治安事故之處所,裝設感應照明設施,以維護夜行婦孺通行與住家安全,自88年1月1日至95年5月31日止,計輔導裝設11,271處。換言之,我們在社區建立了綿密的自衛體系,有效推動犯罪預防,逐漸消弭犯罪於無形。

    2.保障行路的交安: 為有效改善停車空間供需長期失衡的問題,導正路邊停車空間長期遭受業者、商家及民眾違規占用,或私設路障占為私人使用、停車等陋習,於88年6月2日重新成立本府除霸小組及開放0800022622免付費檢舉專線電話,更開放路霸檢舉網站供市民上網查詢及直接檢舉路霸案件,以展現本府除霸再出發之決心與魄力。自88年6月14日至95年5月31日止,近七年間計清除路霸220,051處、清除路霸後劃設公用停車格59,051格、取締舉發330,112件及以竊占罪移送法辦266件。94年度本市與高雄市、臺北縣之比較,本市取締件數達204,886件,高雄市為10,745件,臺北縣為85,566件;本市平均每一警力取締路霸達33件,高雄市每一警力則取締3.4件,臺北縣每一警力則取締14.1件,均比本市低過一半以上。
    取締酒後駕車違規是英九上任以來強力推動的施政重點。立法院前兩次修正「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相關條文,以加重處罰並加強取締,均出自本府的建議。本市亦為全國執法取締酒後駕車最嚴格、最徹底的地區,88年1月1日至95年5月31日止本市共計取締酒後駕車違規169,760件,執行移置保管車輛99,642件,依法移送法辦43,112件,均遠超過其他縣市,可謂成效斐然。
    本府多年來致力於本市交通安全改善之努力已見成效,相較於87年,94年列管交通事故發生數減少88件、死亡減少18人、重傷減少78人。「關心年長者行的安全」亦是英九自92年11月起持續推動的施政重點,藉由分析年長者經常發生事故主要原因,採取有效措施,以期降低年長者事故及提供最安全的交通環境。由表15發現:年長者事故占行人比例有逐漸下滑趨勢,本府將持續加強防制作為,期能更降低年長者肇事率。不過,整體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及行人死亡案件雖均減少,但機車肇事及死亡人數確有增加,這應是目前努力改善的重點。

    3.維護生命的公安: 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攸關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本府依「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及申報辦法」,落實簽證制度,提高申報率。本市列管各類申報場所共7,568家,至94年度列管場所共申報率已達99.8%;本府總抽複查率於94年度已達到38.7%,不合格率已降至5%以下,比高雄市、臺北縣都低。另本府亦落實辦理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檢查、防火管理及特定營業場所容留人數管制,此為全國首創,加強公共場所員工自衛消防編組演練,並首創全國結合消防及建管單位於大型百貨公司、賣場辦理公安及消安動態演練,強化員工緊急應變能力。表16顯示英九上任時,本市全年火災發生數有985件,因火災受傷人數有73人,死亡人數有34人;到94年火災傷亡數更創下歷史新低紀錄,火災發生數降至421件(較87年減少57.26%),因火災受傷人數降至12人(較87年減少84%),死亡人數降至5人(較87年減少85%),改善幅度相當顯著。
    本府為提昇居家消防安全,於91年4月13日全國首創「消防風水師」制度,迄今已培訓500位消防人員及義消婦女宣導隊,組成消防風水師,積極走入社區、家庭,免費為市民居家防災安全把脈,提供用火、用電、瓦斯使用、避難逃生等防災建言。圖3顯示,自推動「消防風水師」後,住宅類火災發生件數及受傷人數均明顯下降。
    鑑於92年8月臺北縣蘆洲市大囍市社區火災,造成15死、69傷的重大傷亡案件,究其原因之ㄧ,為巷弄違規停車致救災車輛無法順利抵達現場救災。因此,自92年9月19日開始,本府針對通往火災搶救困難地區救災之必經道路,設置「消防通道」,全通道劃設紅線、嚴禁停車、隨時拖吊,警察一小時巡邏一次,以避免發生因停車而阻礙救災之情事,目前計公告列管120處,預計將再新增30處,而所有公告列管之消防通道均嚴格取締、拖吊,以確保消防通道暢通,爭取救災的黃金時效。
    又南陽街周邊因補習班聚集,帶來大量的人潮與車潮,使周邊道路騎樓、人行道,停滿機車,嚴重占用人行空間,不僅有礙市容也影響行人路權,更甚者,於災難發生時,恐將阻礙逃生路線。本府特於93年8月31日成立專案小組研議改善停車秩序之整頓計畫,以公共安全為政策主軸,以停車管理、攤販管理、建築物管理為執行策略,自94年1月3日開始全面在南陽街周邊實施機車退出騎樓及機車收費措施,收費路段機車停車位共計3,060位,截至95年5月31日止,開單數總計2,191,868張,開單金額總計43,837,360元;違規車輛之取締,合計65,492件;另依據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交通組許添本教授94年1月的調查顯示,針對南陽街特區機車退出騎樓實施機車收費措施,在實施前調查贊成者44.18%,實施後調查贊成者提升至73.39%,滿意度亦高達85%,顯示本專案執行至今已獲得大部分民眾的肯定。

    4.友善平權的勞安: 城市光鮮亮麗的背後,有賴基層勞工揮汗貢獻,英九上任以來,努力打造勞工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勤查、慎罰及宣導輔導辦理本市勞動檢查,降低勞工職業災害,88年度迄今,共辦理勞動檢查計達211,812場次。同時為有效提升勞動知能以確保個人勞動權益,加強勞工教育,並著眼於多元化學習管道,除提供學員在職進修的管道外,更致力於數位學習環境建置,以營造24小時無休之學習機制,自87年迄今,計有29,091人次之勞工參與進修。
    工會團體是憲法保障人民團結權最具體的落實,英九任內前4年增加45家,後4年增加48家,顯見在勞工意識與權益爭取已廣植勞工朋友心中。至95年5月底止,臺北市已有總工會3家、聯合會6家、產業工會154家、職業工會294家,共計457家工會。另為廣徵勞工意見,以作為施政措施之參據,創辦臺北市「市長與工會幹部」座談會,自88年起,每年定期與本市各總工會座談,並就各工會幹部反應議題追蹤管考,以徹底並具體落實勞工所關切之議題及訴求,使市政建設及各項行政作為皆能切實符合民意。為保障勞工退休權益,督促輔導事業單位提撥勞工退休準備金,自88年至95年5月底止,計新增核准設立勞工退休準備金監督委員會15,449家(累計核准設立23,063家)。另「勞工退休金條例」自94年實施後迄今,本府總計檢查817件,處分182件。自95年1月份至3月止稽催未按月提撥事業單位計4,565事業單位。自95年3月份至5月止稽催未設立勞工退休準備金監督委員會計6,867事業單位。

    三、成長創新的文教城市

    一個城市的內涵,是建立在整體的文化表現上,而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轉變,城市的文化發展逐漸呈現「多元化」與「國際化」,競爭亦趨激烈,因此,要使城市文化內容與城市生活品質更豐富,且得以傳承,非藉由「教育」無以為之。為提供市民多元的就學機會與豐厚的學習環境,本府從多元語文教育著手,同時推廣全人的、終身的教育,並注重學生的體能發展,期能使臺北市民成為「人文心、倫理情、運動身」等具有競爭力的優質市民。

    (一)多元學習的教育體制

    1.文化傳承的憑藉 : 英九曾經以「法蘭西學院的不朽使命」一文為例指出,法國人對其語文保存非常重視,法蘭西學院設四十位院士,每三十年出一部字典,對於法蘭西學院來說,不會正確書寫的人也不會正確思想,更不能正確統治國家,臺灣在語文保存上,更應該要有文化的使命感。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希望整理出屬於這個時代的華文用字標準—即「正體字」,以發揚並保存正統漢字優美之字形及其豐富之意涵,我們強力於各機關學校網站、電子看板宣導,也從學校教育著手,舉辦各項教師研習加強培養師資,包括軟體、教科書、教學資料等均使用正體字,且促請媒體及印刷界配合使用標準字體,並連續二年辦理「漢字文化節」系列活動-學術研討會、漢字小神通競賽活動、千人揮毫活動,給予市民對正體字的正確認知。英九甚至還在去年初到臺灣微軟公司總部演講,向員工鼓吹「也是正名運動-為『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請命」。
    如果說文字是記錄文化的方式,那語言就是文化內涵形成的接著劑,是文化的表徵與載具。為避免因「同意你存在,但我不願去瞭解」的心態,久而久之無法達成文化傳承和族群溝通的目的,英九認為除落實鄉土語言教學外,別無他法。因此,本府成立了「臺北市國民小學鄉土語言教學推動委員會」,積極培養學生鄉土語言聽、說、讀、寫之能力,內涵包括了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等鄉土語言教學班,開班數及選修人數亦呈逐年成長。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本府在客語及原住民語之傳承上所做的努力。我們除了開辦客家書院-「客語學堂」及「客家文化學堂」,供有興趣的人士於夜間進行自我學習外,更與各客家社團合作建置「客語教育中心」倡導以客語為主要生活語言,來達到客語自然傳承之目的。另外,為提供原住民子女學習母語的機會,從而加強其對本身文化之認同,本府自90年7月起於本市十二區全面推動「原住民語言巢」工作,至95年5月底已從8族16巢115人成長至9族32巢717人,其教學內容為研習原住民語言日常生活會話、加強原住民族語基本應對能力及原住民族語言方式、原住民舞蹈與歌謠教學等,可增進原住民族的凝聚力,也使原住民語言及文化更融入於市民生活。

    2.多元溝通環境:

    (1)雙語化環境之建構: 為加強臺北之國際競爭力,建構一個雙(中、英)語環境已成為無法避免之趨勢。首先,我們從各級學校向下紮根。從90學年度開始,即要求各級學校的公有建築物之正面均要有明顯的中、英文名稱標示,並陸續完成各校設施、指示牌、業務單位標示牌、職務名稱等,均增加英文標示。而校內所用之各式文宣表單亦皆以雙語印製,加強學生接觸英文之機會。各校亦積極辦理校內外英語演講、英文作文、英文合唱、英語話劇等活動,以及學生國際事務研習營,締結姊妹校、辦理學生出國訪問生活體驗營等活動,擴大師生國際文化交流、增進英文應用機會。
    另一方面,本府員工亦身體力行,由本府辦公廳舍做起,本府所屬機關建築與業務說明、員工識別證及職銜牌都以雙語標示,並持續推動各項公務表格與文宣手冊雙語化,以提供適合國際人士便利的居住環境,使臺北市成為真正由裏而外的國際都市。
    英九並於92年起將本市交通標示及告示牌等牌面雙語化,94年度業完成本市48條主次要幹道上之一般告示牌面雙語化更新。本(95)年度上半年則針對本市具有街路名稱之道路(計655條),進行標誌牌面雙語化更新工作,截至95年5月31日止計完成路名標誌雙語化牌面6,570面、其他雙語化牌面3,455面。期能提供外籍人士完整之交通資訊,有助本市觀光旅遊事業之發展。我們為鼓勵市民重視此一措施,特舉行數次全民英語挑錯比賽,對優勝者頒獎。

    (2)多元外語服務: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遠渡重洋來臺工作或成為臺灣女婿/媳婦的外籍人數也越來越多,因此提供他們「法律的保障、人道的待遇」,是英九上任後強調及持續實施的重點工作。
    在外籍勞工方面,除設立「外勞諮詢中心」,聘僱泰語、印尼語、越南語、英語及菲律賓語的雙語諮詢人員提供外籍勞工法律諮詢管道外,臺北電台特於FM93.1頻道製播泰語、印尼語、越南語及菲律賓語「HELLO TAIPEI」廣播節目,為全國唯一首創政府製播之外勞服務節目,播出以來深受外勞喜愛,獲得廣泛迴響。除此,89年首創發行「外勞E通訊」,係以中文及英語、印尼語、越南語及泰語等雙語相互對照,定期提供雇主及外籍勞工相關資訊,使資訊更為流通,化解勞資間不必要的緊張關係,並增進勞雇關係和諧。
    臺北市為臺灣的首善之都,各個不同國家的外籍勞工朋友既然為了生計匯聚於此,如何讓這些遠離家園,在異鄉工作的外勞朋友愉快自在,將是檢視臺北市能否成為健康城市的重要指標,因此我們希望能有一個管道,讓外勞朋友們可以表達思鄉的情緒,「外籍勞工詩文比賽」便是在這樣的心情下應運而生。臺北市的「外勞詩文比賽」迄今(2006年)已經舉辦了六屆,本屆的參選作品已達1,000多件(預訂於8月份舉行頒獎典禮),外勞朋友參與熱烈,優勝作品亦將做成詩文集發表,希望藉由這樣的文化交流,能引發更多人對外勞的關懷,使臺北市成為真正多元文化的國際城市。
    在新移民部分,本府在94年2月規劃成立「臺北市新移民會館」(南港區),並於95年6月11日再於新移民人數最多的萬華區成立第2座新移民會館,以「家庭」意象設置,讓新移民得到如「娘家」般的溫暖環境,協助新移民融入臺灣社會,更促進族群和諧。新移民會館提供給新移民朋友多語報章雜誌、多語通譯志工服務、24小時電話服務、新移民母國資訊查詢、並架設新移民會館專屬網站,提供中、英、越、印、泰5國語言版本之資訊,以協助新移民以母國語言了解相關訊息。

    3.不是「大學」,學得更多 : 「終身學習、時時成長」是英九隨時期勉自己的座右銘,也基於這樣的信念,本府自87年開始,於文山區成立第1所社區大學,截至92年為止,即每一行政區均有一所社區大學(共12所),八年來共開設一萬多種課程,去年學員人數達56,121人,學員總數超過21萬人,而目前本市社區大學的普及率、學員數、開課數等各項指標皆為全國第一。
    而為深耕推廣原住民文化,協助部落永續經營,英九亦積極推動原住民終身學習,設置「臺北市原住民部落大學」,以提昇原住民就業競爭力,課程的編排納入原住民各族不同之歷史文化及價值觀,增進族群間之瞭解及尊重,並藉由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與世界各國原住民組織接軌,拓展原住民國際視野與聲望。
    「數位時代、數位學習」,「臺北e大」就是這個概念下的產物,也是英九於網路新都政策中所極力推動之重要工作,目的在提供市民及本府同仁優質的終身學習管道。網站自民國90年8月開站以來,至95年5月底「臺北e大」會員人數業已超過4萬人(本府同仁占35%,網路市民占65%),提供之課程則包含語言、資訊、公務、管理、人文等5大類,計150門線上課程可供學員選讀。本府各局處亦利用線上學習的優勢與便利,與「臺北 e 大」合作開發課程,包括:公文製作管理系列、勞退新制大解析系列、政府採購法-招標決標方式及程序等,逐步建立同仁線上學習之機制,使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臺北社區大學與臺北e大的成功,顯示臺北人對終身學習的積極態度,令人振奮不已。市民素質高,正是許多高難度政策得以在臺北實施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薈萃的嶄新氛圍 : 本府創全國之先在88年成立了文化局,而創設體制之餘,除從事保存既有古蹟,更引入不同的手法活化古蹟,中山堂、臺北之家、當代藝術館、紅樓、草山行館一一應運而生。臺北電影節、藝術節、與詩歌節的舉辦,街頭藝人制度的催生與駐市藝術家的推動,更活絡了臺北的藝術氣息與國際交流。而在保存綠意蔭然的老樹底下,看見了臺北在文化上面的堅持,也展現了臺北的多元文化風貌。

    1.藝文嘉年華: 英九與市府團隊在任內秉持著多元文化的核心理念,針對各式國內藝術活動、傳統族群文化投入大量心血,同時也積極參與國際性展演活動。就國內藝術活動而言,本府每年針對不同年齡與口味的民眾舉辦「臺北兒童藝術節」、「臺北電影節」、「臺北藝術節」等,希冀達成活絡藝術展演及藝術紮根目的。其中,臺北電影節自創辦以來,成功發展出「城市、華人、新浪潮」的影展主軸,深受影迷喜愛。臺北電影節最為人稱道的是創造大量的電影人口。以95年第八屆臺北電影節為例,委辦經費只有1,710萬元,觀影人數82,032人次;票房收入達981萬元;相較於金馬影展,臺北電影節舉辦成本票價均較低,觀影人次卻已超過金馬影展(94年金馬影展舉辦經費約為4,000萬元,觀影人數53,570人次),同時,臺北電影節首次獲得世界級電影期刊「國際電影」(Screens International)的介紹,顯見臺北電影節已成臺灣最重要的電影饗宴之一,不僅提升了觀影文化,其創設的「金蝴蝶獎」,更是鼓勵電影創作人才的基石。
    另外對於臺灣傳統族群文化的保存與發揚也是英九的施政重點,每年舉辦「原住民文化祭」、「客家義民祭」等活動,讓年輕一代能學習到傳統文化特色,同時希望凝聚傳統族群之情感,增進各族群間之瞭解。
    本府也積極與國際接軌,自84年起連續6屆參與舉辦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的「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將臺灣當代藝術豐富多元面貌呈現至世界藝壇。對於推介臺灣當代藝術具有極大正面成效,同時,透過此一盛會,也提供我國藝術家在國際公平競技機會,由於作品出色,展後他們經常獲邀參與其他地區展覽,對臺灣國際文化交流貢獻至大。

    2.古蹟新風華: 近年來,本府積極推動古蹟及閒置空間的活化及再利用,期望將文化與城市觀光結合,讓民間藝文潛入市民生活。目前本市市定古蹟計有122處,在英九任內共指定40處,其中有14處古蹟修復完成後予以再利用並開放參觀,68處則維持原使用功能,持續推動修復工作的計有28處。藉由古蹟活動及閒置空間再利用,使頹圯的古蹟得以重見天日。本府同時引進民間資源創意經營,共完成市長官邸藝文沙龍、錢穆故居、林語堂故居、臺北當代藝術館、牯嶺街小劇場、臺北之家、紅樓劇場、臺北故事館、草山行館、紫藤廬、臺北國際藝術村、臺北偶戲館、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永安藝文館、臺北服飾文化館等多處委外館所;古蹟再利用的型式則從視覺藝術、文史哲學、傳統藝術、說唱藝術到電影等,從社區藝文到國際交流所在都有,樣貌豐富多元,充分突顯本市文化資源內涵與重要性。

    3.文化新紀元: 若想讓文化自然而然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讓藝術深入鄰里巷弄,使臺北街頭永遠保持繽紛多彩、充滿藝文活力,公共空間藝文化是達成目標的不二法門,本府領先全國推動街頭藝人制度、藝術家走入校園(駐校藝術家),及駐市藝術家(Resident Artist)等政策,除提供在地居民另一種親近藝術生活的管道,提供藝術家與社會多一個互動的空間,同時也可以在跨域藝術的氛圍中,梳理市民美學素養並擴展其國際視野。目前完成登記的街頭藝人已有328組,來臺北擔任駐市的外國、大陸及外縣市的藝術家也達135人,臺北國際藝術村,這一個接待「駐市藝術家」住宿與工作的大樓,也曾為一個重要的地標。去年11月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特地抽空訪視後,準備在東京比照興建一座。
    本市為落實文化扎根於生活與教育中,自94年9月即推出全國首創之「育藝深遠」系列活動,配合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安排學生參與美術館、市立交響樂團及市立國樂團之展演與解說活動,親身現場聆聽或體驗藝術之洗禮。本案94學年度學生參與人數,共計91,990人(發現典藏美術25,860人、認識交響樂團33,356人、認識傳統中國音樂32,774人),95學年度預計學生參與人數,可達100,000人。我們的目的其實很單純,就是培育「五育俱全」的孩子。臺北的學生重視智育,因此我們特別加強德、體、群、美四育。希望在臺北受教育的中小學生,都能有一定水準的藝文素養。
    另外,英九與市府團隊對文物與民俗有著高度的關懷,對於歷史街區和聚落保存更是不遺餘力。本府全力推動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四四南村的眷村文化活化、寶藏巖藝術村的聚落風貌保存,並且設置饒富民俗文化教育意味的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等,同樣是文化資產一部份的臺北老樹,已被本府創全國之先於91年制訂「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所保存,本府同時以教育推廣的方式喚起更多市民的關心及行動。目前本市列管保護樹木已超過1,400株,許多已發展成為綠色樹廊或老樹社區,可說是臺北成為生態文化城市的重要指標,經過媒體報導,且有越來越多的縣市已經開始制訂樹木保護的相關法令,這代表了本府勇於挑戰與樂於擔當的決心與勇氣,是被肯定也值得學習的,而我們也可自豪地說臺北是一個「綠色城市」(green city),市民可以自由地、健康地在此呼吸新鮮的空氣。

    四、親山親水的休閒觀光

    為提供市民及觀光客一個優質的休閒觀光環境,英九曾許諾要將臺北城打造成為一個文化臺北、親山/親水臺北、不夜臺北、美食臺北、購物臺北與國際臺北的多元活力新天堂,經過我們八年的努力,展現了如下成果:

    (一)樂山悅水的優質休憩: 臺北有好山、好水,值得好人居,在親山方面,本府列管登山步道計有77條,總長約86公里,92年在全市登山步道(徑)中選定20條訂為「親子級」親山步道,提供市民就近健身,95年度陸續推出10條「勇腳級」及5條「山友級」親山步道,提供市民更多樣親山健行的選擇。在親水方面,搭乘藍色公路遊賞大臺北都會區夜景點,已成國內休閒新趨勢。本府於93年2月開闢2條藍色公路市內航線,7月延駛至淡水漁人碼頭,再於94年10月延伸至淡水老街、八里;95年上半年(至95年5月底)度總載客量為40,066人次,較去年同期(9,796人次)成長近4倍。同時,提倡騎腳踏車作為一種休閒活動亦是英九健康城市的重要政策之一,因此我們致力於腳踏車道的連結貫通,於93年底已達成臺北市河濱腳踏車道一百公里之目標,並完成大佳、觀山、美堤、華中、木柵、關渡及大稻程、景福等八處河濱腳踏車租借站,提供1,700輛腳踏車,可以甲站借車、乙站還車,市民稱便,每逢假日,供不應求。另為增加腳踏車騎乘趣味,更與臺北縣合作,選擇臺北大橋、華中橋、福和橋及永福橋等4座橋樑串連,預計於今(95)年底完成腳踏車牽引道之設置,串連全縣市腳踏車道,共計約250公里,這將是北臺灣最長的腳踏車道。
    另配合河濱腳踏車道及藍色公路之設置,加強河岸綠美化,增進整體景觀,於93年底配合國際賽會及河岸綠美化,每年分2期於大佳河濱公園撒播油菜花、黃波斯菊及百日草的花籽,並完成大坑溪、四分溪聯繫堤防加高及綠美化、景美溪河岸綠美化、基隆河大佳段堤防彩繪、大稻埕堤防美化及磺溪堤防美化等工程。
    為了創造臺北成為知識、文化、休閒及運動之都,91年設立了「臺北自來水園區」,整合公館淨水場及自來水博物館,增加水霧花園、水鄉庭園等動態性育樂及休閒遊憩設施,推廣潔淨再生能源之教育示範及建構全面性知水、惜水、愛水宣導環境,自開幕至95年5月累計參觀人數達1,048,291人。目前該園區正積極進行第2期開發計畫建設,實現新店溪岸區整體營造開發,將於95年底前完成後逐區開放。
    為落實「處處皆可運動」、「人人喜愛運動」之目標,中山區及北投區市民運動中心分別於91年及93年完工啟用,94年使用人數分別為801,535人及1,353,227人,每天分別為2,500與4,300人,人氣極旺。目前中正、萬華、南港、士林、大同及內湖區正在施工中,預計年底前中正、南港可啟用,萬華、士林可竣工。而臺北小巨蛋體育館於94年12月1日正式開館營運後,迄今已舉辦過78場大型體育及演藝表演活動,吸引近60萬人次;這一座國內最新、最現代化的大型室內體育館,以經濟效益角度而言,50年內可回收興建成本47億元,並且支應未來場館重要設施重置費用;從社會效益來看,每年將有100項次以上之高品質體育、藝文、展覽及集會活動利用該場館,有助本市拓展國際合作,帶動休閒運動藝文觀光等相關產業發展。「五月天」樂團於95年7月22、23日的告別演出,28,000張票一票難求,場場爆滿,臺北小巨蛋已成為臺北的新地標。
    因此,為落實健康城市的概念,本府積極推動各級學校游泳教學政策,提昇學生游泳能力,目前本市游泳池共184座,其中各級學校計有游泳池110座 (含溫水游泳池85座,冷水游泳池25座),平均每2.5校就有1座游泳池。本府陸續於90年起訂頒各項游泳教學相關政策及計畫,如推動中小學應屆畢業生游泳能力檢測計畫、推動各級學校泳池資源分享計畫等,截至93學年度,中小學畢業生游泳檢測通過率,具游泳池學校為69.6%,無游泳池學校亦達52.7%,【註,檢測標準為:國小會換氣至少游完15公尺;國中會換氣至少游完25公尺;高中職會換氣至少游完50公尺】。另為達到資源共享,游泳池亦開放社區民眾使用、並開辦暑期游泳訓練營(每年可訓練10萬人之多)、舉辦游泳競賽及師資培訓等。
    另為了提升貓空地區休閒產業之遊憩品質及改善地區交通,規劃興建「貓空纜車」,未來將設6站(即動物園站、轉角站1、動物園園內站、轉角站2、指南宮站、貓空站),全長4.03公里,藉由纜車具有觀光遊憩及交通運輸之雙重功能,以達到串聯鄰近遊憩、藝文據點並改善貓空地區交通及地區生態環保之目的,預定95年11月正式營運。目前本府已核定由捷運公司負責後續營運事宜,並研擬多項配套措施,如遊園公車之規劃,三玄宮步道連接樟湖步道及茶展中心之雙環狀步道系統,以促進地方繁榮。

    (二)城市行銷與觀光活動: 為打造臺北為華人文化城,本府歷年規劃一連串的新年、春節至元宵國際活動,行銷傳統民俗文化,包含「跨年晚會」、「臺北年貨大街」及「臺北燈節」。英九於87年上任以來持續推動「跨年晚會」成為本市最具特色的國際性活動,每年訂定不同主題,95年更結合信義商圈10年來的發展變化,及本府「健康城市」施政主軸,塑造新年城氛圍,並首創12月31日城開不夜到天明,將跨年晚會、信義商圈及元旦升旗路跑結合串連成系列活動,打造真正的新年城,吸引至少40萬人次參加,尤其是臺北101大樓的煙火秀,炫麗得讓人驚嘆連連,對於城市形象行銷,助益極大,當天即締造相關產業2.4億產值。
    「臺北市年貨大街」每年皆以不同的創意(如:跳蚤市場嘉年華、憶舊展覽、配合臺北霞海城隍廟舉辦月下老人牽紅線活動)吸引民眾參與;「臺北燈節」自90年起迄今,每年均結合中正紀念堂廣闊宏偉的建築盛大舉辦,94年更打破傳統辦理模式在市府大樓及其周邊廣場、信義商圈、國父紀念館、仁愛路全線等地辦理,帶動文化觀光產業商機,推動節慶城市行銷,近年參加人數皆在500萬左右。
    其次,為推展溫泉觀光與行銷,並兼顧保育及永續利用本市溫泉資源,促進市民健康與發展本市觀光事業,本府於93年6月19日成立「臺北市溫泉開發管理專案小組」,專責輔導管理本市溫泉業務、研訂溫泉產業發展策略及政策;並選在暮秋時節舉辦「湯花戀」系列活動:北投溫泉、士林官邸菊展、臺北花卉展、陽明山花季、竹子湖海芋季等,並藉由活動之舉辦來呈現社區的自然、文化與產業特色,進而塑造臺北成為國際觀光休閒城市。湯花戀中的「陽明山花季」於89年起平均每年有百萬人次上山賞花,今年(95年)更超過140餘萬人次,且自93年起首次推出夜間賞櫻活動,平添賞花浪漫氣息;竹子湖海芋季活動每年平均約吸引50萬名遊客造訪,而95年的「2006竹子湖海芋季」創下55萬人次的參訪新紀錄,以及1億2,000萬元之經濟效益。
    再者,為行銷臺北優良購物環境,本府特與民間企業合作辦理「臺北打牙祭」;並發揮創意舉辦「2005臺北牛肉麵節」及「臺北菠蘿狂想曲」等活動,以形塑臺北美食天堂之形象。「臺北打牙祭」辦理了4年,名列臺北市年度五大觀光主題活動之一,今(95)年起轉型結合臺北打牙祭、臺北購物季兩大活動成為「2006臺北萬事達」活動,預計於8月1日至9月15日辦理。去年「臺北牛肉麵節」,則藉由文化與商業的成功結合,塑造臺北市成為「牛肉麵之都」的都市意象,吸引上萬名民眾齊聚ㄧ堂品嚐牛肉麵,臺北牛肉麵店的生意普遍增加三成,提升約新臺幣1億元產值。有了牛肉麵節的成功,本府亦針對民眾日常經常食用的菠蘿麵包,舉辦「臺北菠蘿狂想曲」活動,邀請國內超過30餘家知名烘焙業者共同參與,展出百種前所未有的新口味,成功創造一股菠蘿風潮,也讓麵包店的生意增加三成。

    五、繁榮產業的財經政策

    為使臺北成為亞洲新矽谷,本府積極吸引全球各大知名集團將其亞太或全球營運總部設於臺北市,除打造目前營收已超過竹科、南科與中科總和的內湖科技園區(「內科」)、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外,並自92年起由英九親自帶團赴外招商,創造臺北的能見度並引入資源。此外,隨著產業的發展脈動,本府提振本市商機不遺餘力,諸如會展場館的闢建、地下街的建設,輔以政策獎勵與產業輔導,諸如捷運聯合開發、海外招商等,並引入不動產證券化的理念,期透過這些金融與財務的手段,讓臺北這座城市的經貿出現新機。

    (一)振興產業的策略: 臺北市的工業發展原以輕工業、勞力密集為主,但自80年代起,因全球化分工,產業逐漸轉型為資本與技術密集,並於內湖與南港形成群聚發展。因此,本府於88年起檢討產業政策、獎勵投資、提供統合行政支援、瞭解廠商需求及法令修正等,並自89年7月起至今,前後共9次(含次核心)公告放寬、產業進駐,同時,自90年4月至95年6月,辦理9次「市長與內湖科技園區廠商座談會」及4次「市長與科技走廊業者座談會」,透過雙向的溝通,以適時提供行政管理、交通、環保、治安及生活機能等相關支援與協助,截至95年5月底止,計有2,266家廠商完成營利事業登記,且依本府95年5月對園區廠商之調查顯示,其中從業人口為81,971人,94年全年營收高達1兆8千餘億元,目前園區已兼容製造業、資訊、通信、生技等科技產業、相關支援性服務產業及光寶、仁寶、精業等24家企業營運總部及54家「企業營運總部關係企業」進駐本區。
    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南軟」)之產業發展以生物科技、IC設計及數位內容三大知識產業為主,其第一、二期園區廠商進駐成效良好,截至95年5月底止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共計有 232家廠商進駐, 94年全年營收達1千8百餘億元。為解決目前高科技研發空間不足問題,現積極推動南港軟體工業園區第三期計畫,已由本府提供C11、C12土地二塊,以設定地上權方式,由世正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標得規劃第三期開發之權。三期工程已於94年10月13日動土,預計96年6月完工,將是2幢地上16層、地下5層之建築物,可容納約100家廠商進駐,由於需求旺盛,三期工程在動土時已經預訂一空,未來勢必能更強化產業群聚效應,落實「兩兆雙星」產業扶植計畫。
    另「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將會是本市最適宜發展生物科技、以及資訊、通訊等知識經濟及科技產業的地點,因應本市未來資訊、電子、通訊、生技,和媒體文化產業的發展需求,形塑成為北區科技產業發展中心,由於該區位於北投、士林兩區交界,該園區不止提供科技產業之進駐,也包含住宅、社教館用地,再配合雙溪、基隆河水岸空間,定位成兼顧產業、生活及休閒的複合性園區,潛力無限。若再連結「內湖科技園區」及「南港軟體工業園區」,以及臺北縣的汐止工業園區打造成一條完整的「臺北科技走廊」(Taipei Technology Corridor,TCC),將為本市產業迎向全方位科技時代,提供一個優質的大型產業發展基地。
    臺北市已逐漸轉型為商業展覽與會議等服務性產業都市,商業活動日趨活絡,現有世貿中心一、二、三館,合計共提供2,609個攤位。而南港第二世貿中心展覽館將於96年12月啟用,提供2,750個攤位,提供展覽、大型集會、演唱與體育表演之用,兩地相距約15分鐘車程。同時,本府規劃商展與展演活動,以帶動相關產業的商機,例如積極協助辦理「臺北電腦展」(Computex Taipei)及資訊月活動。臺北電腦展從90年參展廠商1,070家、攤位2,184家,95年成長為參展廠商1,312家、攤位2,907家,參觀人數從8萬人成長為13萬人。另本府修正南港與信義計畫區部分土地及建築物之使用管制,以鼓勵企業總部及跨國公司進駐,進而提昇臺北市產業競爭力與國際能見度。
    「特色商店街區」的塑造亦為本府八年內重要振興經濟計畫之一。自90年度起,本府陸續推動「臺北市商店街區輔導計畫」及「臺北市商店街區服務團計畫」,以3年3階段之軟體輔導,導入街區業者區域性共同經營管理與商業現代化潮流觀念,並透過組織化的輔導,配合街區特色行銷活動,完成識別標誌與資訊網站,建立市府店家互助合作機制,塑造整體形象,截至94年底已完成沅陵商店街區等12處街區輔導,辦理150場次以上商店街區教育訓練及參訪觀摩課程。根據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受訪店家表示營業額及來客數平均成長1~5成。
    地下商店街之規劃已成為臺北市的商業型態特色之一,擺脫了原有傳統市場一人一攤之模式,而改成聯合經營方式,自89年3月已陸續闢建臺北、中山、站前、西門、東區等五處。地下街的規劃闢建除為本府安置公共工程拆遷戶之用,配合大眾捷運系統之興建及達成人車分離之目標,儼然已成為重要之人行通道,提供市民安全、舒適的地下步行通道,進而達到購物、藝文及多元化服務之全方位目標。
    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聯合開發亦為本府引進市場機制,振興產業,達成都市更新的重要手段。為有效推動此一聯合開發業務,本府特別設立「臺北市大眾捷運系統土地聯合開發基金」,自成立起至本(95)年4月底止資產總額為24億3仟3佰餘萬元、開發了69個基地。隨者聯開基地逐漸完工,一方面挹注市有財產,另一方面完成都市更新的階段性目標,使得臺北市容脫胎換骨。
    而為持續引進廠商進駐本市帶動產業發展及經濟成長,英九自92年8月起即積極向海外招商並進行經貿交流活動,以促成僑外商與本市廠商投資合作,人才引進、策略聯盟及技術交流等目的,共計出訪7國、 12個城市。未來並將逐步整合北臺八縣市產業資源,合力行銷北臺產業優勢,目前本府刻與北臺縣市推動建置聯合招商單一窗口及縣市聯合招商工作,於95年更聯合臺北縣政府及臺北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共同赴海外招商參訪,為北臺縣市海外聯合招商跨出第一步,未來將逐步整合北臺八縣市產業資源,合力行銷北臺產業優勢。

    (二)公私合營的效能革新: 鑑於本府近年來籌編預算收支嚴重短絀,如何鼓勵民間與國外資金參與臺北市公共建設與土地開發,以促進整體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對本府財務有相當注挹之效果。本府辦理土地開發係將具有開發價值之土地與市有財產,以BOT方式、OT方式、設定地上權、聯合開發及都市更新等方式辦理,期待藉由結合民間力量共同提升市有土地價值、美化市容景觀。本府秉持「三不」(不投資、不分割、不補貼)及「三要」(要權責明確、要確保品質、要主導推動)原則,強調整體設計、規劃、執行及管理的過程,一切公開化、透明化,建立本府與民間互補互利的合作方式,俾加速順利完成民間參與本市公共建設,達到本府、民間企業及社會大眾三贏之目標。
    「臺北市獎勵民間投資自治條例」於93年1月14日正式生效,對於設籍臺北市之公司,如其創立或增資之實收資本額超過新臺幣5,000萬元,或投資計畫規模超過新臺幣1億元者,本府加碼提供中央以外之融資利息、勞工職訓、地價稅、房屋稅及使用市有房地優惠等獎勵補貼。另為幫助企業排除投資障礙,提供法令諮詢服務,本府特別成立單一服務窗口,截至95年5月底止共受理12案,其中9案獲審查通過並核與獎勵額度達3億4,588萬元。
    另本府目前已辦理BOT案件,分別為臺北麗晶、臺北101、臺北新光三越(A9)、信義計畫區A12、A13及B5等四筆市有土地開發案、市政府轉運站獎勵民間投資興建營運案、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九用地開發案、臺北市南港經貿園區經貿段49、51地號土地招標設定地上權開發案及北投線空中纜車計畫等。民間投資金額共計1,078億餘元,權利金收入近365.5億餘元。其他諸如市議會舊址暨鄰近市有土地、光復東村舊址市有土地及廣慈博愛院暨福德平宅現址土地,辦理委託專業廠商規劃進行招商作業,預期將可加速推動本市市政建設,並可增加民間投資及就業機會,建立良好公私合作模式。至於市有財產辦理委託民間經營案件目前計有139件,每年可節省本府人事費與業務費約26億餘元,以及4千餘人次之人力。而94年度藉由委託經營帶動民間投資計達2億7仟萬元,創造、增加民間業者商機計52億9仟萬餘元。

    (三)財務效能的改造: 組織再造亦是本府改善財務效能的重要手段。公務機關兼具事業性質之機構,其組織、薪資、營運、採購、人事等經營管理制度均受限於政府法令規定,經營缺乏彈性、績效相對低於民營業者。為精進機關單位效能,本府八年推動組織再造以精進財務及效能革新,陸續推動公車處、臺北銀行民營化,以及成立商管處等,以因應自由競爭之市場變遷。
    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因配合政策不計盈虧提供公車服務,至91年12月底累積虧損達124.3億元,成為本府財政重大負擔。經審慎評估後,為透過市場競爭健全汽車運輸業體質,於93年1月1日成立大都會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民營化。而臺北銀行民營化後除增進事業經營自主能力,提高經營績效外;最重要的是可藉此籌措公共建設財源,加速公共投資,提昇市民生活品質。臺北銀行民營化使本府獲得釋股收入計166億餘元,扣除釋股相關費用及員工權益補償費計25億餘元,尚餘140億餘元,全數撥入臺北市市有財產開發基金,作為購置大面積之市地重劃抵費地加速推動都市發展,並增加收益以支援各項公共建設之用。
    88年以前,本府建設局原第一科掌理之商業登記案件及業務龐雜,當時登記案件每月即高達約2萬3,000件,惟自66年起迄至88年,受限於人力實已無法有效運作,且新法令公布實施(「公平交易法」、「消費者保護法」等)新增業務,故為加強商業輔導,積極辦理商品標示抽查業務,健全本市商業登記管理行政體系,爰於88年7月1日擴編「科」之架構為「處」之規模。
    為因應近年來稅收短收,歲入大幅減少但市政建設不能歇緩之情形,本府研議將信義計畫區A9、A12、A13及B5等市有土地設定地上權之租金收入(總計每年約2億1仟萬餘元),作為金融資產證券化之標的,以資靈活調度財務。藉由市有土地之租金收入(租賃債權),發行金融資產證券化商品,將未來年度之土地租金折現以籌集大筆資金,供具有自償性之市有財產開發基金使用,此舉「集小錢為大錢」,並且「以錢賺錢」,將可為本府創造更大財務效益。
    本府規劃發行金融資產證券化商品,除具備開闢政府財源新管道之功能外,亦不增加本府之舉債負擔,為繼推動政府採購卡制度後,再次以前瞻、領先各級政府之作法,提出此一創新理財措施,預料將成為各級政府理財之重要參考。

    六、照護健康的衛生體系

    為照顧市民的身體健康與福祉,本府建構醫療公衛照護體系,並於體制上進行改革,推動市醫整併,以提供優質醫療環境,同時強化防疫與緊急救護應變體系,對藥物食品積極管理,期使營造臺北成為一個國際健康城市。

    (一)創新改革的市醫整併: 市醫於94年1月1日正式整合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藉由行政管理統整、資訊系統整合,以及跨院區接駁車串連,將原有各市立醫院資源、人員與設備連結,形成一個具有醫學中心規模的網絡醫院,積極推動各醫療院區特色發展、增加次專科服務等,並與國內陽明大學建教合作,建立人才互通管道,以提昇教學、研究、訓練之品質,建構以市民為中心之醫療公衛照護體系,朝社區醫學中心願景邁進。
    整併後的聯合醫院為降低醫療成本、提昇營運效益,推動人力精簡專案,實行約用人力替代公務員之策略以朝向法人化發展,94年辦理227人優退(包含正式職員135人,技工工友92人),並辦理藥品、試劑及衛材聯合採購,節約逾6億餘元,以及院區被服洗縫、機電維護業務外包,以節省人事費用。同時,更設置全國第一套軌道式全自動化及資訊化的檢驗作業系統全自動化檢驗作業系統),以縮短檢驗的時間、提昇檢驗室的效率與品質。
    市立聯合醫院並陸續推動「市民專線」、「話務中心」、「跨院區免費接駁專車」、「跨院區掛號、檢驗、治療、領藥、轉床」、「跨院區電子病歷傳輸」、「社區復健照護」、「巡迴行動醫療」、「慢性病患送藥到宅」、「全責照護」等便民措施,並導入企業化「以客為尊」的服務精神,提供飯店式服務,如:叫車服務、花束或盆栽訂購服務、住院病人慶生、住院病人餐飲點餐或熱食服務等29項貼心服務,自93年10月至95年6月底止,共服務1,832,170人次。
    市立聯合醫院並建置之醫療資訊平台與各門診部的資訊設備網路連線,使醫護人員能立即讀取病患診療、用藥、檢查等資訊,使醫療服務不因距離限制而降低品質,並且更進一步將此資訊平台與其他醫療院所分享,除現有臺北市300餘家合約診所暨社區醫療之321位合約醫師加入外,更計畫擴大與臺北市1,200多位開業醫師合作,且更將照護範圍延伸至馬祖地區,利用此系統建置全國首創離島與偏遠地區醫院診療資訊平台,並定期輪派醫療團隊前往馬祖以支援連江縣立醫院照顧離島居民,提升當地醫療水準。以93年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就有250多位醫師到馬祖看了10,000場以上的病。

    (二)貼心保護的救護防疫: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顯示,心跳與呼吸停止患者搶救的黃金時間為4~6分鐘,若急救時間每延誤1分鐘,存活率下降10%以上,因此,本府於88年率先成立全國第一支金鳳凰專責救護隊,並結合18家急救專責責任醫院,執行雙軌制到院前緊急救護,自88年成立以來至95年6月底止,共已成功救回171位到院前心肺停止(Death on Arrival, DOA)的患者康復出院,且到院前之平均存活率達8%以上,已接近世界先進城市的水準,並於93年榮獲內政部暨行政院衛生署辦理全國「緊急救護服務品質」考評全國甲組第一名。
    另為監控暨提昇本市緊急醫療運作品質,本府於92年全國首創以「醫療衛生」為本體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災難應變指揮中心」(Emergency Operation Center, EOC),作為醫療機構、消防緊急救護體系與緊急醫療網之多面向溝通資訊平台,另有鑑於93年初邱小妹案引起社會輿論與各界對緊急醫療網及醫療照護的關注與重視,本府更針對現行之急重症病人轉診之資訊傳遞、作業流程、院際合作層面進行檢討,修訂標準作業流程,建立醫療資源共享群,規劃後送機制與EOC「通報速必達」(一呼百應)方案,使EOC於平日能協助本市各醫療院所緊急傷病患轉診業務,目前尋床成功率達99%以上,對照成立前的10-15%,成長7倍以上。此外,更利用中興院區之「創傷中心」與「臨時停機坪」設置,協助馬祖及金門連江縣等緊急醫療支援,設置後已成功完成15件,讓離島地區醫療救護進入新的里程碑,將來亦可將此項服務擴大至外縣市之偏遠山區。
    回顧92年SARS疫情造成全臺灣人危心焦,本府立即採取緊急防疫應變措施,提供染煞民眾醫療照顧、進行接觸者之居家隔離、辦理衛生防疫消毒、衛教宣導及疾病監視等工作,使得臺北能順利地從SARS病例集中區除名。有鑑於此,本府於92年首創成立「臺北市機動防疫隊」,加強本市動員能力及疫情調查之品質,以因應新興傳染病突發時之非常情勢,成軍以來,共出勤30次,同時,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亦參考本市作法規劃設置防疫隊,以因應生物恐怖災害。另為求後SARS時代減少院內感染,特推動「全責護理照護」制度,自93年試辦實施以來,陪病率由推動前的70.6 %下降至95年5月20.5 %,家屬對此制度滿意度達88.56%,讓病人與家屬能有一個無負擔、放心的住院照護。此外,為有效管理結核病,於91年首創成立「臺北市結核病防治醫療網」,加強疾病篩檢、檢驗、個案追蹤管理及治療,使臺北市結核病死亡率與發生率大幅下降,結核病防治成效位居全國第3名。

    (三)專業的藥物管理: 為建構安全衛生的消費環境,本府針對本市旅館、美容美髮、游泳池、浴池、電影院、娛樂業等六類行業,推動業者「衛生自主管理制度」,共輔導1,600餘家業者通過衛生自主管理認證,並於網站公布獲頒衛生自主管理認證之業者名單,提供消費者衛生安全資訊參考,造就一個業者、民眾雙贏的消費環境。
    另一方面,本府於94年1月將醫政、護政、藥政、藥物、食品、化粧品、菸害及營業衛生等各項公共衛生稽查業務整合,朝向一元化的目標發展,設置聯合稽查隊及五處稽查分隊,分路段業務屬性執行稽查任務。實施以來,各方面之稽查與輔導量大幅增加,目前更與臺北縣政府合作推動臺北市縣聯合稽查計畫,以期更有效率處理違規案件,達到管理源頭業者的目標,以保障臺北市縣民眾用藥及食品衛生安全。
    此外,促成聯合醫院與全國社區健保藥局(本市365家、其他縣市59家)共同建構「大臺北地區醫藥家戶管理體系」,使民眾享有「臺北看病,全省領藥」之服務,並對智障、精障、肢障、中風等患者,以及獨居老人與65歲以上之慢性病長者,由臺北市藥師公會遴選之40家「旗艦藥局」,提供免費「送藥到宅」之貼心服務。同時,本府更配合中央推動醫藥分業,自93年8月至95年5月止,累計釋出處方箋共計394,920張,以及提供16,878人之送藥到宅服務,未來將輔導更多社區藥局轉型為「旗艦藥局」,繼續提供市民親切、貼心、方便、專業、且迅速便捷的藥事服務。

    (四)身心健康的保護網絡: 由於飲食習慣、生活型態的改變、近年來國人肥胖及各種與飲食有關的慢性疾病罹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為引導民眾注意營養、均衡飲食,本府自90年度起陸續推動以「三少一多(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為概念的健康飲食新文化運動,並於91年推動「臺北市民體重控制計畫」,以「健康減重100公噸」為精神號召,帶動145,108位民眾參與,共同減重181,804公斤(18.18公噸),超出原訂目標80%以上。
    本府另積極建構臺北市心理衛生網絡,於88年首創社區個案緊急醫療小組,由精神科醫護人員主動到社區協助嚴重精神病患的緊急送醫,迄今出勤協助已超過1,500次,89年更成立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專責推動市民的心理衛生教育宣導及心理輔導工作,92年首創成立「臺北市憂鬱症共同照護網」,訓練精神科以外的基層醫療團隊,加入憂鬱症照護工作,目前臺北市已有178個認證機構加入,並於93年獲中央健保局採用,成為全國施行之醫療品質改善計畫的參照依據。同年,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亦成立自殺防治研究發展中心,受理各醫院的自殺個案通報,目前掌握7,000餘個通報個案,並由專業人員提供電話關懷。94年更於各區健康服務中心或聯合醫院院外門診部推動「社區心理諮商服務」,95年4月起臺北市已有11個行政區,提供民眾就近獲得專業心理師的諮商服務。
    另外,有鑑於母乳哺育率低落,本府自87年度起積極推動母乳哺育政策,並於臺北市普設哺(集)乳室,提供民眾良好哺乳環境,截至94年止,臺北市累計母乳哺(集)室共307處,而本市住院期間母乳哺餵率與產後1個月之純母乳哺餵率,均大幅提升近20%,遠高於高雄市及國內其他縣市。雖然本市之母乳哺餵率領先,惟受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部分婦女在公共場所哺乳時,曾遭受歧視、制止,甚至被驅逐等,?保障婦女哺育的權益,本府率先擬具「臺北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自治條例」草案,以提倡並導正哺育母乳之風氣,創造一個友善的哺乳環境,確認婦女在公共場所當眾哺乳不再是「失禮」或「不適當」的行為。目前本草案正提請 貴會審議中。

    七、永續清潔的環保城市

    臺北必須是一個生態城市,為落實環保工作,以建立永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本府持續推動垃圾分類回收與再利用,及防污節水措施,期使臺北的好山好水得以永續長存。

    (一)垃圾回收、充分利用: 為了減少垃圾污染環境,增加可再利用物資源回收,本府率先推動垃圾費「從量徵收」政策,並配合擴大資源回收、垃圾週收5日同步清運措施,全市總垃圾量已由推動前(88年)平均每日3,695公噸減量至1,702公噸(95年1~5月平均),減量比例達53.94%,若以家戶垃圾統計,減量比例更高達57.04%(95年6月份已達59%);同時,全市資源回收量也由隨袋徵收政策實施前平均每日73公噸增加至990公噸,資源回收率亦由推動前之2.38%增加至38.65%(95年6月份更已超過40%);而每戶垃圾費支出,亦由實施前平均每月144元降至94年每月49元。本府垃圾週收5日措施雖帶給市民些許不便,卻使本市資源能得以永續利用。此外,本於合作互惠精神,本府與其他縣市政府建立區域性垃圾處理互惠支援體系,更協助基隆市解決垃圾處理危機,首創北基合作之模式。
    自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以來,家戶垃圾減半、資源回收量提昇,惟垃圾中的廚餘是水分、發臭的主要來源,且屬可再利用之資源,倘能進行回收,將可減少最終處置之焚化底渣、飛灰數量,減輕焚化廠與掩埋場處理負荷。為此本府實施家戶廚餘分離清運回收,並分別以養豬及堆肥方式進行再利用。全面實施以來,家戶廚餘回收量逐年增加, 95年平均每日回收量高達219公噸,本市亦於94年4月28日獲行政院環保署頒發「91年至93年連續3年執行廚餘清運回收再利用計畫成效優良縣市獎」,臺北市也以「對於民眾提供傑出並具有前瞻性的廢棄物管理服務」之評語獲得「區域環境科技組織」(Regional Institute of Evironmental Technology (RIET))頒發「2001年亞洲政府機關類廢棄物管理傑出獎」,當年11月,由副市長歐晉德代表英九前往馬來西亞領獎,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這是全體市民的榮耀。
    「垃圾全回收、零掩埋」是本府繼「垃圾費隨袋徵收」後,又一前瞻性努力的目標。然而,垃圾焚化處理後,仍有不少飛灰、底渣、污泥及溝泥溝土產生,其中飛灰部分目前尚無成熟之科技可予處理,故皆以固化方式送往山豬窟暫存。至於底渣部分,經本府委託民間專業廠商處理後,已可再利用於道路級配料及管溝回填工程,實施數年來尚未發現二次污染情形,原規劃屆96年達成底渣全量再利用之目標,已提前於94年達成。另外,本市清濬溝渠涵管所產生之溝泥及溝土,亦規劃於特別設置之土石方資源堆置處理場轉換為土石資源,並運用現有市場通路銷售,藉由工程填方施作促使溝泥溝土循環再利用。未來,各種公務所產生的污泥或灰渣等,也都將做為製磚、水泥及非食用植物培養土等原料之用,而視試辦成效,逐步擴大實施,以達全量再利用、零掩埋之目標。
    總而言之,今後全市垃圾將繼續減量至60%以上,資源回收至40%以上。人一定會產生垃圾,垃圾不會消滅,故不可能出現「零垃圾」的情況,但可以全部找到去化的管道,而我們預定出現的目標時間,是2010年,比聯合國預定的目標年2040將提前30年達成,這對臺北、臺灣,乃至全球廢棄物處理,均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二)防污節水的生態理念: 基隆河發源於臺北縣平溪鄉菁桐山,進入臺北市後坡度漸緩、流速變慢,河川的曝氣效果變差,污染物易於沈澱累積,加以本市生活污水之匯入,以致過去30年來河川水質不佳,為降低基隆河污染,本府推動提升公共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計畫、污水截流計畫、加強河川溶氧曝氣計畫及增設南湖現地處理場計畫、河面廢棄物清除計畫,以及針對污水下水道未接管或不可及地區之建築物化糞池清理計畫、水污染源管制稽查計畫、事業及社區廢(污)水處理設施功能查核計畫及民間義工協力巡守河川計畫等多項計畫多管齊下。全力整治以來,基隆河經行政院環境保護署94年度「清淨河川及海洋考核計畫(河川組)」考核完為第1名,且基隆河水質確已趨向改善。從「嚴重污染」(RPI(River Pollution Index)>6)進步到「中度污染」(RPI<6) 未來,更將透過縣市合作之流域整治,使淡水河污染指標下降,期使市民擁有清澈晶瑩的親水空間,以達到105年以前基隆河進步到「輕度污染」(RPI<2)之目標。也就是因為基隆河、淡水河水質改善,親水活動大為增加,今年前半年,藍色公路遊河人數比去年陡增4倍,令人深感欣慰。
    另為減少本市污水匯入基隆河,本府積極建設污水下水道管網,並輔以「截流污水」輔助策略,相較於過往83至87年投入經費74.3億、用戶接管普及率僅提升17.52%而言,本府這八年來投入污水下水道相關建設經費達342億元,目前普及率比88年更大幅提升39.96%,年底更可達41%,且污水下水道接管戶數也同時增加25萬9,755戶,預計95年底用戶接管普及率可達82%,並藉由內湖、迪化污水廠設計處理量每日平均65萬立方公尺污水二級處理,藉以改善本市環境衛生、提升居住品質。
    節約水源,使水資源充分有效利用亦是本府八年來戮力目標。除積極開發水源、增加自來水供應等,本府亦推動供水管網改善計畫,降低漏水率,宣導節約用水之觀念,大力推動省水器材,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自88年至94年累計汰換自來水管線長達671公里,是84-87年汰換32公里的21倍,94年管線年汰換率提高至2.43%,已超過國際標準的1.5%,售水率更從88年之58.23%,提高至94年之61.77%,並推動試辦小區計量方式,使試辦區售水率大幅提升33%,效益顯著。未來,本府將進行「供水管網改善及管理計畫-長程策略方針」,計劃20年投入200億經費,以降低漏水率至10%為目標,屆時每天可以增加約48萬噸的水,節水效果至為驚人。
    臺北近年來都市化快速,而生態破壞卻日益嚴重,本府特於91年成立「生態工法推動小組」,在92年至94年間,本府相關工程採用生態工法達35案,成效卓著,對本市生態復育、景觀改善已有初步成果。未來,將針對具有實施條件的工程持續落實中央政府推動「生態工法」既定政策與市民對提升生活品質殷切期望,以達打造臺北永續生態城之目標。

    (三)環境保護的改善: 為還給臺北市乾淨的市容,自88年5月起,本府加強街頭巷尾、公寓門牆上違規小廣告查察,以查獲二起即切斷電話線之嚴格要求,全面推動,成果顯著。告發數逐乃年下降,小廣告清除數目也從88年的1,717,495件,降低為89年的530,206件,此後清除數約在每年300,000左右,未再高過89年清除數。臺北市的市容也因此大為改善。
    有鑑於公廁象徵城市的生活品質,英九展現掃蕩髒污公廁的決心,針對列管所有公廁,大力更新改善硬體設備,制訂相關管理作業手冊,並將90年定為「公廁年」,全面發起維護公廁整潔的運動,之後於93年舉辦公廁博覽會,擴大宣導效果,更逐年提升男女廁間比,以維護婦女能順利如廁之權利。執行以來至95年4月,本市列管10,079公廁中,「特優」與「優等」所佔比率合計已達73.76%,本市列管公廁民意調查滿意度也由90年69.10% 提昇至94年76.20%;而男女廁間比也由90年1:1.26上升到95年1:2.03。
    為避免大量金銀紙錢燃燒後產生的空氣污染,以維護居家環境品質,本府自89年起於農曆7月期間均舉辦「中元普渡祭典集中焚燒金銀紙錢活動」,更推動「集中焚燒金銀紙錢常態化」,並試辦以發放「中元普渡集中焚燒金紙專用袋」與利用資源回收專車收取方式,鼓勵民眾將敬獻的金銀紙錢送進焚化廠集中焚燒。執行以來至95年6月底,集中焚燒量逐年增加,從第一年的83.35公噸,增加到94年的374.22公噸(95年1-6月115.85公噸),累計達1,557.524公噸,成效甚佳,也成為各縣市取經的對象。此外,因本市地狹人稠,可供殯葬設施用地極為不足,為提供市民多元化喪葬選擇及生命紀念設施,本府乃積極推動環保自然葬法,包括公墓內樹葬、灑葬(或稱花葬)及海葬,以達成兼顧環境保護及景觀美化,促進土地循環利用、設施永續經營之目標。實施以來受到市民肯定,墓地供不應求,目前已規劃在福德坑靈骨塔旁空地開闢4公頃以上墓地,以應各界之需。
    此外,本府亦積極進行「後巷美化」工作,將污水下水道接戶管施工所後騰出的「後巷空間」進行整理,目前已完成194條,未來,將賡續於「用戶排水設備工程」內選擇淨空達3公尺以上後巷辦理,並朝95年底達230條的市政目標邁進,促使市容觀瞻美化、環境改善。這些美化的後巷,有的甚至擺上咖啡座,跟美化前的髒亂臭濕,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推動污水下水道家戶接管工作一項意外收穫,也是這項被認為屬於「內在美」的「地下工作」中,唯一「外在美」的部分。

    (四)溫馨友愛的動物保護: 有鑒於流浪犬貓在臺北街頭造成環境污染,有些並構成市民人身安全的威脅,本府不僅以維護環境衛生之立場,持續加強「遛狗繫狗鍊、隨手清狗便」的正確飼養觀念宣導,更進一步加強流浪動物的安置管理,秉持「尊重生命,保護動物」理念,於88年2月制定「臺北市棄犬處理方案」,並針對愛心犬問題進行源頭管制,推動建立寵物登記、寵物業登記制度及實施犬貓絕育獎勵補助等專案措施,以及啟用「臺北市動物之家」以改善流浪動物之生活環境條件、空間密度、緊急醫療品質與收容數量。實施以來(據臺大獸醫系費昌勇教授研究,本市流浪犬可容忍量為13,000隻),本市流浪犬調查數目也自88年之55,792隻逐年下降至94年度之6,542隻,並於90、91、92年連續三度榮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動物保護工作甲組」特優,以及94年「寵物登記及寵物業管理績效」成績特優等各項殊榮。此外,今年5月在基隆河畔迎風河濱公園設置全國首座可「免繫犬鏈」的狗運動公園,提供本市養狗市民一個可讓狗狗自由奔跑的空間。同時,在流浪犬大減後,流浪貓乃大增。為有效改善流浪貓大量繁殖影響市民生活,本府推動大安區街貓「絕育回置」TNR (Trap-neuter-return)試辦計畫,並於內湖動物之家增設「貓舍」收容,期使還給市民乾淨、清潔的街道空間,建構本市成為一座「人與動物和諧倫理關係」的國際化都市。

    八、關懷弱勢的公義臺北

    在推動社會福利以及照顧弱勢族群方面,英九始終秉持著八年前的理念與承諾-追求「公義的都市社會」,以市民的守護者自居,積極落實「人權保障」、促進「族群和諧」及推動「弱勢扶助」。

    (一)重視人權理念的保障: 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提出人權宣言揭櫫「人生而自由平等」之理念後,人權保障逐漸成為全世界普世價值。而在二次大戰後經由國際社會對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之實踐,甚至成為國際習慣法。臺北市身為首都,市政態樣呈現高度複雜化與多樣化,自應更加重視人民權益的保障,英九自擔任市長以來,便非常重視將人權觀念融入市政治理中,並加強提升教育及宣導人權之相關措施,希望打造臺北為一友善都市。

    1.人身自由保障: 英九認為唯有在法律的規範下,建立起制度化的人權保障,每個人才具有最基本的條件成為被尊重且快樂自在的個體。因此本府自88年起,即積極推動全市各警察分局或派出所普設現代化偵訊室,計增建81間,以超越刑事訴訟法要求的水準,使用無間斷跳秒的錄影設備、單向鏡(one-way mirror)、海綿牆壁及遠端同步監控等設施,以保障刑事嫌疑犯在接受偵訊時不受刑求或其他不當干擾之自由。自普遍使用以來,臺北市已未再發生刑求或不當取供。

    2.勞權保障: 為保障勞工權益,本府首創「臺北市勞工權益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自治條例」,並編列3億元新台幣作為基金,以孳息輔助因遭雇主不當解僱、關廠歇業、發生職業災害、職業病或其他重大勞資爭議循司法途徑時之訴訟期間訴訟費用、律師費及生活費用,並訂頒「臺北市勞工權益基金補助辦法」,以確實保障勞工並激勵其迅速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本項補助於90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至95年5月31日止,共計受理申請件數384件,通過核予補助件數為259件,補助人數354人,補助金額達20,107,913元,補助對象不限本國勞工,外勞亦在補助之列,這也是我們保障外勞權益的一項措施。
    有關原住民工作權的保障,英九認為原住民就業障礙絕不是「基因」的問題,而是「機會」的問題, 因此為保障原住民工作權,以改善並提高其生活水準。本府於88年12月13日首創全國訂定「臺北市促進原住民就業自治條例」,其中規定了本市議會、市政府所屬各機關、學校暨事業機關進用不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人員時,總額每滿50人即應進用原住民1人。此項創舉也使臺北市政府成為全國第一個實行美國式「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的機關。截至95年5月31日止,本府進用不具公務人員任用資格之原住民,人數已達410人,其中含超額進用157人。臺北市目前全體原住民,老老少少合計才11,702人,其中居然有超過3.5%在市府上班,世界罕見,實在是保障弱勢市民的重要成果。

    3.性別平權--兩性平等及同志公民運動: 過去英九於擔任國大代表時(81年至85年),便積極推動「促進兩性地位的實質平等」,催生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6項:「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保障婦女人身安全,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的實質平等」。而英九擔任市長以來更積極促進性別平權,諸多創新的觀念與作法包括首創「性侵害被害人減少重複陳述制度」、於地方法院設置「家暴事件聯合服務處」;並率全臺之先,於91年制定「臺北市女性權益保障辦法」,為全國唯一將婦女保障範圍從原有的人身安全,擴及至空間權、工作權、教育權、環境權、文化權、健康權及福利權等方位的法令制度。本府同時已將男女廁比例應為一比三的條文納入「臺北市公共廁所興建管理要點」中明文規定,並設置捷運系統夜間婦女候車區、加強夜間巡邏、協助夜歸女性叫車並記錄車牌等。
    另為更落實女性勞工工作權益的保障,本府設置「兩性工作平等委員會」以處理職場性別歧視事件,自91年7月成立至95年5月為止,累計受理性別歧視案件113件,召開兩性工作平等委員會16次,評議申訴案90件,裁定性別歧視成立有44件。為使性別平等、相互尊重之觀念能落實於下一代,本府透過教育體系實踐有關性別平等教育之理念。92年成立「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94年更正式升級為「臺北市政府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廣納各項資源,包括各種教材及媒體之研發、相關宣導活動、親職教育師資之培育、各項危機處理機制等,以強化學校、家庭與社會之教育網絡功能。
    而為更保障女性在職場及各種環境的人身安全,本府不僅早在89年即訂定本府之「性騷擾事件處理要點」及成立評議委員會,曾受理12件個案,並促成加害人受到懲處或提前退休,頗有成效。同時,我們並率先各縣市政府於95年1月設置「性騷擾防治委員會」(嗣「性騷擾防治法」於95年2月通過施行),並訂定「臺北市性騷擾防治委員會設置要點」,積極推展性騷擾防治教育訓練及宣導工作。至95年5月底止,共辦理14場宣導及訓練課程,受益人次約800人次,並設置再申訴諮詢專線電話0800089995,提供性騷擾再申訴諮詢與受理再申訴案件。
    「性騷擾防治法」自今(95)年2月上路後,本市性騷擾防治委員會針對首二宗受理案件,經確立性騷擾行為屬實後,即依「性騷擾防治法」第20條,各處行為人5萬元罰鍰。本府藉這二個案例呼籲潛在行為人,不能逾越法律界限,也希望受害者可以不用再隱忍,讓臺北市可成為一個健康、無虞安全的社會環境。
    而另一種重視「性別平權」的表徵,則是尊重不同性傾向的公民,例如同性戀的市民。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及同志議題逐漸被關注與討論,英九從89年開始即以「尊重少數、欣賞差異」的精神,編列公務預算,首度舉辦「同志公民運動」系列活動,七年來已成為臺灣重大的人權指標活動,在國際同志運動中頗為突出,臺北市也成為全球極少數正式編列公務預算補助同志活動的城市,其意義代表我們的社會已從單一價值邁向多元價值,並將不同族群相互尊重的立意深耕發揚。

    4.學生權益: 為保障學生人權,營造人性的校園空間,本府於93年12月率全國之先宣示「零體罰」政策,並邀集學生、家長、教師等相關人員,共同切實檢視校內相關校規,使之合乎法理與時宜,並徹底落實教師輔導與管教之權利義務,讓學生的身體和人格不致受到體罰的侵害。本府亦邀集各界專家及教師會、家長會等代表成立學生輔導管教委員會,就學生權利義務規範深入討論,成立「臺北市中小學學生權利義務督導委員會」,以反省及改革的精神檢視現行各校校規的合法妥適性,並擬訂「臺北市高中國中校規檢視修訂原則」,供各校配合並切實執行檢討,以達保護學生人權及監督之機制。

    (二)促進多元族群的和諧: 為促進各族群和諧共榮,為這個城市注入源源活力,展現多元文化,本府特別針對外籍勞工、新移民、客家及原住民等族群,提供政策及實質上的協助。針對外籍勞工,除成立「外勞諮詢中心」提供法律諮詢管道,亦持續查訪聘僱情形、加強查察非法外勞並協助爭議處理。自90年以來,查察案量及提供諮詢服務件數增加,申訴爭議案件逐年減少。此外,本市也設立「臺北市外籍勞工庇護中心」,提供臨時緊急之短期庇護安置,及「臺北市外籍勞工文化中心」以提供聯誼活動與正當休閒場所。英九本人亦常參加外勞活動,諸如印勞的回教開齋節、外勞的詩文比賽頒獎、菲勞的工殤彌撒等等,展現臺北善待外勞的實際行動。
    針對新移民的基本權益及需要,本府於92年7月1日公布「臺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政策及實施方案」,提供整合式服務,另於93年11月25日核定成立本府「新移民照顧輔導措施工作小組」。同時,為協助新移民融入在地生活與文化,於89年起陸續舉辦成長營及各類研習課程,歷年來更舉辦心情故事徵文、演講比賽、新移民歌唱擂台比賽、潑水節及臺北移民信仰特展等活動。另為保障新移民的勞動人權及就業安全,積極促進就業,自92年起開辦多項就業研習班及職業訓練專班,並提供櫃檯求職登記,推介就業服務,成功輔導849人就業,以及針對新移民參訓期間托兒托老補助,每月托兒補助最高6,000元,托老補助最高8,000元。
    針對原住民及客家族群,本府政策為持續發揚其文化特色,協助傳承其語言習俗,以營造出多元文化的氛圍。在客家族群方面,本市擁有客家文化會館、客家藝文活動中心及客家戲劇音樂主題館等三個場館,透過靜態展覽與活動深化市民對於客家文化的瞭解。每年舉辦的義民祭、三山國王祭典、伯公(土地公)生慶典及客家文化節等活動,不但能展現客家信仰文化,更可增進族群間的相互了解。在原住民方面,為使原住民融入都會生活,本府於各個行政區分設原住民服務處櫃台,提供第一線便捷服務,並定期訪視家戶,主動傳達本府相關措施,而為保存及發揚原住民之文化藝術,除興建本府除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凱達格蘭文化會館,以彰顯原鄉文化為本市多元文化特色之一外,並自90年起陸續推動成立四處原住民商場(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原住民文化經濟中心、臺北捷運市政府原住民中心、新北投凱達格蘭文化館原住民娜魯灣文化經濟中心)開拓原住民文化藝品的產銷通路。

    (三)扶助弱勢的照護: 為保障本市弱勢族群生活安全無虞,本府亦針對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家暴事件個案、獨居長者等推出一連串關懷照護及協助就業措施。
    在低收入戶方面,為提供經濟弱勢市民生存權保障,並扶助其脫離貧窮,本府於英九第一任時之89年7月開辦全國首創之脫貧方案「家庭發展帳戶專案」針對不同的標的團體推出各類脫貧方案。第二任時再推出「出人頭地發展脫貧帳戶專案」,繼續推動脫貧理念。中央更將本府推動脫貧理念,納入94年1月19日「社會救助法」修法之條文中,充分展現本府在社會救助政策規劃上領航者的角色。本府兩次脫貧方案都獲得社會各界廣大迴響,也造就了不少力爭上游的低收入戶或創業、或購宅、或升學,但經濟大環境惡化,使低收入戶快速增加,令人不能不有「杯水車薪」之喟嘆。
    在身心障礙者方面,為協助其適性就業,過去八年,本府積極地以公有場地委託及租賃民間公益團體經營庇護性就業職場之模式,開發各類型身心障礙庇護商店、庇護職場,迄今共開發12處,除讓身心障礙者可以自力更生外,更可貢獻一己之長。另為協助聽障者,本府首創多項提供手語翻譯服務作為聽障者溝通介面,構築無聲的溝通環境。在協助建立無障礙環境的努力當中,同時,勞工局也培訓民政、社福、衛生、警政、教育各領域第一線行政人員的手語能力,使他們能在處理公務時,與聽障者作有效的溝通,以免判斷錯誤,損及聽障者的權益。英九本人也學會簡單手語,至少能問候與自我介紹,尤以安排中天電視台在90年開辦的手語新聞,讓全國9萬9,000位聽障朋友得以瞭解周遭大事,最受稱道,中天電視台這項義舉,是臺灣自有商業電視以來的創舉,令人敬佩。
    在家暴防治方面,本府於88年6月24日成立「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作為專責機構。除針對已發生家暴事件之個案,及時提供單一求助窗口、緊急救援、安置、醫療、輔導與法律等協助以降低其危機與傷害外,亦率先開發建置「社會福利高風險家戶資訊系統」,期透過資料整合及動態交叉分析,更能針對標的對象加強宣導、落實輔導及通報,以積極預防家暴事件發生。在本府努力宣導下,91年至95年4月計接獲26,228件家庭暴力案件。其中94年家暴案件接案服務數計8,015件,較93年5,625件增加2,391件,增加43%,幅度頗大,顯然臺灣也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值得警惕。未來本府將利用高風險家庭資料庫,從事後補救走向事前預防以期降低家暴數。
    在獨居長者方面,為使獨居長者可以享有安全、尊嚴的生活,本府於88年首創為全市6000多位獨居長者裝設緊急救援系統設備,89年12月起更運用公部門緊急救護系統以縮短救護時間,自88年3月底開辦至95年4月30日止,已有4,083位長者申請裝設、 2,052人使用。本府另針對健康之長者,本府提供長青學苑、志願服務、活動據點等,鼓勵長者社會參與,豐富生活,並結合民間資源提供居家照顧服務、日間照顧服務及緊急救援等服務措施,使社區中之失能與獨居長者能就地老化,享有更尊嚴的晚年生活。也希望臺北市再也不要發生長者孤獨往生,數日無人發現的悽慘個案。

    (四)重視身心障礙者權益: 本府對於照顧身心障礙的朋友向來不遺餘力,尤其鼓勵他們走出戶外,迎向陽光,參加運動。許多新建場館、運動中心皆設有無障礙設施,例如95年7月22日正式啟用的回饋設施,山豬窟游泳池內除裝設一般性的身心障礙者入水椅外,更為身心障礙者設有緩坡,可容輪椅推入池內。另外,十多年來,英九常為身心障礙運動員所受的歧視,感到不平。他們和一般運動員一樣,甚至為練習必需付出更多的心力與費用,卻無法比照一般選手在勝出時獲得同額的獎金。例如我國奧運金牌選手可獲國家頒贈獎金1,200萬元,但特殊奧運金牌選手獎金只有240萬元。因此,英九特別在94年創全國之先,訂頒「台北市績優運動選手與教練及體育團體獎勵金發給辦法」,將身心障礙運動員獎金提高到與一般運動員相同。以95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為例,共計發出6,400多萬元獎金,比過去同樣獎牌數所需要的一千多萬元,足足增加了5,000萬元,這是臺灣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獎金額度之高,也是第一次。另外,此次運動會台北市代表隊表現傑出,330位隊員拿到40%的金牌,其他獎牌更不計其數。英九體諒身心障礙選手之不便,特於慶功宴上,走到席間一一頒發獎金給各個得獎選手。英九認為此舉為的是尊重、欽佩他們雖有身障問題卻有不屈不撓、戰勝障礙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九、通行無阻的交通運輸

    交通問題是多數現代化都市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為建構更安全、易行、便捷及永續的交通環境,本府除延續過去交通建設基礎,並著眼於當前本市及臺北都會區整體發展需要,持續秉持著「人本」及「大眾運輸優質化」理念為主,以運具管理及道路空間資源分配合理化為輔,持續規劃擴展捷運路網、闢建快速道路、增設公車專用道,並提出票證整合、捷運公車轉乘優惠、公車八年不漲價等措施,期塑造一個人性化、有愛有序、有活力、科技化及現代化的交通環境。

    (一)捷運系統的持續興築: 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提供大眾快速、舒適、便捷的運輸服務,是本府八年來引以為傲的市政建設。經過歷任市長的遠見與擘畫,臺北捷運工程走過興建初期的風風雨雨,自第一階段-初期路網(木柵線、淡水線、新店線、中和線、南港線、板橋線、板橋線第二階段、土城線;及小南門支線、小碧潭支線)完工後,共有8條營運路線,總長度為74.4公里,營運車站計69個。隨著營運路線增加,系統累積運量迅速增加,整體系統月平均運量由87年12月25日英九就任前平均運量不到17萬人次;至95年5月日平均運量已大幅提升至107萬人次(95年7月份有多日超過110萬人次),成長超過6倍。而累積營運旅次於87年12月22日突破1億人次後,亦於94年8月16日突破20億人次,以不到7年時間,運量大幅成長約20倍,大大提昇大臺北都會區民眾行的品質,成就有目共睹。
    而建設計畫執行中之第二階段-後續路網,已核定並施工中的路線包括內湖線、南港東延段、新莊線、蘆洲線、信義線、松山線及中正機場線三重至臺北市段,計69.9公里、57個車站,另本府協助臺北縣政府主辦之環狀線第一階段路線,預估完工通車後(約在民國103年),臺北都會區捷運路網平均每日運量將可達230萬人次。
    為提供民眾優質的捷運服務,本府除建立完善ISO品質管理制度、加強設施設備檢修外,更積極降低行車延誤事件之次數。93年、94年分別推動「行車延誤事件次數減半」及「行車延誤事件次數低於30件」專案,均順利達成目標。如將行車事件轉換為國際社會常用之「每發生一件5分鐘以上行車延誤事件平均行駛車廂公里數」指標,93年為150萬8,000車廂公里(此一數值愈大,表示系統的可靠度愈高),依倫敦大學帝國學院所協助運作的捷運組織CoMET/Nova的2004年度資料顯示,在CoMET/Nova(全球捷運系統的「大聯盟」與「小聯盟」,以每年運量5億人次作為分隔標準)全世界25個會員中,臺北捷運系統可靠度名列第一。94年度更達180萬9,000車廂公里。同時為提昇旅客月台候車安全,本府開發「月台區軌道侵入偵測預警系統」,94年11月已於江子翠站、關渡站及淡水站完成測試安裝,95年進行其他無月台門車站之裝設作業;另在主要轉乘站臺北車站及忠孝復興站共6側月台裝設1.45米高之月台門,更進一步保護旅客安全。至於木柵線及興建中的內湖線捷運,本來就裝有月台門。
    作為新一代的大眾運輸服務提供者,本府捷運公司也不斷提昇對旅客的服務品質,包括啟用24小時客服中心、推動第三代(3G)無線通訊服務、建置無線寬頻網路、設置新電子媒體(LED電視牆及PDP電漿電視)、在捷運站設置雙層腳踏車架、開設假日腳踏車專用車廂等重要工作,希能滿足民眾不同的需求,提供優質服務品質。由歷年旅客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臺北捷運旅客滿意度逐年上升,近九成的捷運旅客對臺北捷運所提供的運輸服務表示滿意,這就是我們八年來的努力的成果。

    (二)道路系統的後續規劃: 近三十年來臺灣經濟成長快速,臺北市之都市結構已漸由市中心區向四周迅速發展,包括內湖、南港等地區已成都會區;臺北市及臺北縣、基隆市並已形成生活圈,每日往來縣市間交通需求亦隨之大增,現有道路負荷能量明顯不足。本府為疏導穿越性車流對市區道路之交通負荷,並配合基隆河整治、堤頂大道、南港經貿園區、北宜高速公路及北二高南港聯絡線等計畫,除維護現有快速道路系統設施,強化行車資訊系統與交通疏導,近年來陸續完成外環道路系統如環東、洲美與信義等快速道路,提供臺北盆地周邊衛星城市進出市區動線,並與本市新生、市民、建國等東西向穿越性高架道路系統與國道銜接,相信快速道路系統完工通車後對於紓解市區交通成效卓著。
    「環東快速道路」全長約6.2公里,自90年9月30日全線正式完工通車以來,除有效紓解市區東西向主要幹道之交通壓力,提供臺北市區與內湖、南港及臺北縣汐止間快速便捷之道路交通系統,並預先規劃因應南港經貿園區開發後產生之未來交通需求;「洲美快速道路」全長約5.5公里,自91年12月24日正式通車以來,除提供臺北市南區及中心區與士林、北投、淡水地區間之快速便捷的交通孔道,有利於道路沿線之社子、洲美地區與關渡平原等開發計畫之推動外,對於建設士林、北投地區成為具有商業、媒體文化、科技、遊憩等多重機能之複合型副都心,皆有助益;「信義快速道路」總長約3.2公里,為臺北市區內寬度與長度最大之公路隧道,全線並設置完善之交控設施,隨時監控路況與緊急狀況之應變。自94年5月14日完工通車後,有效轉移部份由木柵、新店前往松山、南港、內湖之交通量,成為基隆路以外的替代路線,對於疏解穿越性車流有極佳之幫助。這些快速道路除了交通功能外,起迄點的商機亦大增,信義快速道路通車後,木柵及深坑的房價平均漲三成,就是一例。
    為實踐「建立臺北市成為以大眾運輸為主的都市」之交通理念,本府除建置捷運系統以服務運輸走廊之高旅次需求外,完善的市區公車專用道路網更可擴大服務半徑。而公車行駛專用路權(公車專用道),可有效改善都市交通及行車秩序,提高道路之使用效率,進而發揮大眾運輸之效能。本市十一條公車專用道自78年起分別於仁愛路(78年)及信義路(78年)、松江路(85年)、新生南路(85年)、敦化南北路(85年)、南京東路(85年)、民權東路(85年)等路段施作,構建了本市棋盤式公車專用道路網。實施前後調查結果顯示:專用道上公車之平均速率約提高25%至41%,運量約增加1.4至2.2倍,且多數市民對其在旅行時間節省及減低車流干擾等多持正面評價。本府八年來仍持續推動此一政策,除補強現有公車專用道路網外,並導入供需導向及大眾運輸導向等觀念,規劃聯外道路公車專用道延伸路網,以強化市、縣間大眾運輸之服務效能。英九上任後,在87年間增設「仁愛路東延段」與「民權西路西延段」;在89年完成「重慶北路公車專用道(自南京東路起至酒泉街止)」規劃施設;90年配合中華路林蔭大道工程施作「中華路公車專用道」;91年2月5日完成「忠孝西路(公園路至館前路)北側(東往西方向)」外側公車專用道。94-95年續推「羅斯福路公車專用道」(全長3.1公里)及「忠孝東西路公車專用道」(全長5.7公里)。這些公車專用道都發揮了提高道路使用效率,改善行車秩序等功能,但對小客車、計程車及機車駕駛人而言,難免會有不利影響,羅斯福路公車專用道即是一例。本府交通局正密切監視該專用道相關一切資訊,以有效落實各項改善措施。

    (三)交通政策的具體實踐: 為了實踐「人本交通」與「大眾運輸發展優先」的先進都市交通運輸發展理念,本府亦不移餘力加強大眾運輸宣導,期望透過活動吸引民眾體驗大眾運輸,進而由私人運輸工具移轉至大眾運輸系統。透過「捷運公車轉乘優惠」、「悠遊卡票證整合」,並配合「公車八年不漲價」政策,建置「D1國道客運站」以改善行車秩序,依據交通局95年3月份的最新調查數據,臺北市的大眾運輸使用比例為47.7%,比87年上任前,增加10%以上。88年英九上任第二年捷運平均每日35萬人次、公車平均每日198萬人次,大眾運輸運量總計233萬人次;相較94年捷運平均每日99萬人次、公車平均每日168萬人次,大眾運輸運量總計267萬人次,總計增加34萬人次,成長率14.5%。展現亮麗成果,使臺北市朝「大眾運輸發展為優先」遠景又邁進了一大步。
    92年11月起「捷運與公車雙向轉乘」措施的啟用,讓臺北市民在一定時間內進行運具轉乘,並享受票價減免之優惠。除了減少乘客運輸成本及旅行時間之個別效益,亦帶來空氣污染減量、行車肇事頻率降低、運輸業者經營效益提升等社會效益。實施以來,94年度捷運與公車雙向轉乘優惠人數計34.95萬人/日,轉乘率方面皆維持在35%以上,獲得市民高度之支持與肯定。
    另基於便利市民角度,本府於91年6月正式發行整合捷運、公車、停車場票證智慧型運輸卡之「悠遊卡」(Easy Card),至95年7月初已發行超過725萬張,平均支付比例亦超過7成,臺北市因此躋身全球前6大發行交通IC卡的城市,僅次於首爾、東京、上海、香港、新加坡。歷次民意調查與媒體報導結果,皆顯示悠遊卡是最為市民肯定的政績。未來將持續推動悠遊卡結合其他運具等措施,或與學生證結合,並自95年7月起擴展至小額電子消費(悠遊聯名卡),讓悠遊卡與市民生活充分結合。
    而臺北車站周邊現況因長途客運密集設站問題,長年為民眾所詬病。囿於交九轉運站案開發時程較長,本府與台鐵及國道客運業者協調,就臺北車站專用區D1用地開闢臨時轉運站,規劃設置34席月台及17席備用停車格,並於94年8月16日開幕使用。D1國道客運臺北總站開幕以來,進駐14家業者,包括阿囉哈、國光、統聯客運等…,50條路線、每日2,000餘班次,服務路線遍及各縣市,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長途客運轉運站。迄今已有效提昇國道客運旅客之候車環境,解決國道客運業者尋覓場站困擾,承德路1段居民之居住品質亦獲得顯著改善。
    為改善機車停車秩序、提供行人優質通行環境,本府自93年12月起將本市部分路邊機車停車格納入收費管理,以回歸「使用者付費」精神,並鼓勵民眾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目前路邊機車格納入收費之地區計有信義商圈、南陽特區及內湖科技園區等三處,95年7月底將臺北車站周邊路邊機車停車格位納入收費管理,民調顯示約有70%以上民眾對此政策表示肯定及支持。
    為有效解決都市空間擁擠,停車佔據道路,增加社會成本的問題,本府八年來積極將都市計畫停車場用地闢建路外停車場,並利用市區各公園用地、學校運動場依公共設施多目標方案興建地下停車場,以增加停車位供給。88年至今,已積極闢建完成33處立體停車場、56處平面停車場,共增加提供汽車停車位15,706格、機車停車位7,522格,對市民停車位之需求已有相當程度之舒緩效果。
    英九相信,持續透過私人運具管理、綠色運輸推廣、大眾運輸服務品質提升等措施,可以有效達成私人運具減量,大眾運輸比例提升之目標,並降低噪音與空氣污染,達成本市永續發展與「綠色城市」(Green City)願景。

    十、數位治理的網路城市

    為了使臺北市成為具全球競爭力的國際一流都會,必須打破以「地理空間」(geographical space)來建設臺北市的傳統想法,而以「網路空間」(cyber space)的理念來建設臺北。本府於88年起即著手推動的「網路新都計畫」(CyberCity Initiative),致力於資訊基礎建設、普及網路教育、電子化政府改造以及市民數位生活應用等數位化工程,期以提升本府施政效率與民眾的資訊應用能力,進而確立整體城市競爭力。

    (一)資訊建設八年有成: 本府於88年擬訂了「臺北市政府推動網路新都綱要計畫」,成立「資訊化推動委員會」,推動5大策略及34項執行方案。91年擬訂了「網路新都續階綱要計畫」 (92年-95年),積極推動城市無線寬頻網路建設、行動化服務應用、電子化商務環境、提升市民資訊素養、縮短數位落差等為6大策略及20項執行方案。
    推動網路新都的成果,已反映於各項資訊指標:以臺北市民眾使用網際網路情形調查為例,在「家庭可上網」從90年57.1%大幅成長到94年83.6%,「家庭寬頻上網」從90年9.1%大幅成長到94年77.3%,「民眾使用無線上網」從92年13.3%大幅成長到94年31.8%。
    88年起以公開招標方式邀集三家廠商提供市民終身免費電子信箱(e-mail account),同時本府自89年起結合政府機關、學校、企業資訊教育資源,提供市民免費3小時上網課程,以縮短市民數位落差,自推動以來,已有240,000以上市民申請電子信箱,訓練人次則從初期的18萬人次,快速成長至95年5月已超過33萬人次參訓,對於普及網路使用,貢獻極大。
    而市立中小學寬頻網路佈建率已於90年達100%,並於90年9月已達「班班有電腦,班班可連網」的目標。94年底臺北市校園無線網路建置覆蓋率亦已達100%。94年1月20日成立無線校園工作小組,研訂各級學校校園無線網路建置及應用發展計畫及各項子計畫。主要分校園安全、教學應用、行政應用及學生生活等四大方面,95年度無線網路應用則著重於校園安全,以「校園安全網路電話」、「網路家庭聯絡簿」及「校園安全網路監視系統」為主要發展項目。臺北市中小學參加「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比賽,成為全世界連續5年獲得最多獎牌之單一城市(自2002年參加以來,共計獲得57面獎牌)。
    在國際評比方面,本府推動「網路新都」的成果除了兩次入選美國「世界通訊端協會」(World Teleport Association, WTA)所屬「智慧社區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評選之全世界7大智慧城市,今年更榮獲2006年智慧社區(城市)首獎(Intelligent Community of the Year 2006)」。另外國際認證機構JiWire公司驗證臺北市在公共無線網路上之建設領先全球,成為「全球最大公共無線寬頻網路城市」,足以說明本府八年有成之資訊建設及成果。

    (二)無線寬頻領先世界: 為達成「無線臺北、臺北無限」之最終目標,本府於93年開始規劃建置「臺北市公眾無線區域網路委外案」工作,結合民間資源來建置全市的公眾無線區域網路,以「政府不出錢,市產無移轉」的前提下,租借市有公共設施(電桿、路燈、公有建物等)的方式,由得標廠商附掛AP接取點(access point,AP)並負責本市所有公眾區域的無線網路規劃、安裝及營運,且自負盈虧。目前第3期無線網路建置工作已於95年7月完成,臺北市已成為全球無線佈建密度最高的城市。
    「無線寬頻」計畫開?了與民間協作的新模式,期使創造市府、廠商、市民三方皆贏的賽局。本府於95年6月22日「臺北市公眾無線區域網路管理委員會」,通過安源公司提出的「多元費率方案」,包括針對急用型、短時型的用戶推出預付制計時方案(分別為300元/360分鐘、600元/780分鐘、800元/1200分鐘等,規劃於95年9月1日開始實施)、單一服務費率價格上限199元(包含Taipei Easy Call Wi-Fi Phone服務,每月99元)、以及學子優惠價格每月299元等,提供未來使用者更多樣化的費率,以符合民眾自身不同之需求。另在行銷活動上,為吸引更多用戶,安源公司亦不定時推出各式優惠專案及活動,例如目前正在進行的「WIFLY獵人百萬大搜尋」活動,乃以巨額獎金與贈品來推廣無線網路使用的趣味性遊戲,結合實境以遊戲方式來應用無線網路,以提高民眾之使用程度。未來市民的生活將更因為無線網路的建設,而呈現無處不在、普及、多元、優質的服務風貌。

    (三)從E化到M化的治理: 自英九八年前上任以來,即以「多用網路,少用馬路」(Frequent the Net and free up the roads)為概念完成本府各機關寬頻網路連結,並配合環境需求及技術,朝M(mobile行動)化方向邁進,例如推動運用視訊會議系統,提供災害緊急應變、醫療防疫、區政服務、行政會議、國際交流等多元用途;建置各機關網路電話,讓機關間透過便捷的通訊機制,有效進行各機關間例行公務溝通,本府暨各機關中英文網站提供24小時便捷服務。並從94年12月起推動全國首創的城市便民資訊服務入口網站「臺北市民生活網」,採行BO(Build and Operate,委外建置營運)的活化經營模式,目前完成法規查詢檢索、停車資訊加值、志工媒合系統、活動行事曆、市民線上繳費與查詢等五大加值服務,並已於95年6月1日起正式公開上線。自開站以來至7月中,生活網會員人數已達到9,685人,網頁瀏覽數達到2,636,885頁,平均每日到訪人次為3,800人,每日網頁瀏覽數約88,000頁,每日新進會員人數平均計有200人。
    此外,本府推出單一窗口網路申辦服務之「市民e點通」網站,自90年開站以來不斷擴充可下載之書表謄本、網路申辦預約及全程線上申辦等申請案項目。自95年5月起,為加強網路申辦之使用率,推動全程式網路申辦服務之電子化政府理念,進一步提出階段性改善方案,期藉應備證件數的減化、線上陳核的流程達作業時間的縮短;同時,結合目前市民生活網之前端使用介面、前端申辦平台的建置及本府資訊中心建置之後端機關作業平台,全面輔以本府各機關作業流程配合檢討,及搭配良善的金流物流機制等適切作為,期徹底改造本府對於人民申請案件的作業流程,進而提昇網路申辦服務的執行率,該網路申辦平台預計95年11月底完成。
    本府並於94年1月至6月結合悠遊卡試辦數位學生證計畫,並由東門國小、私立復興國中小、育成高中及大同高中等4所學校進行。試辦項目有:學生出入校園管理、圖書館借還書、合作社消費等系統。其中有關學生出入校園管理系統方面,學生進出校園,系統會自動發送簡訊至家長手機中,家長可以了解子弟進出學校之時間,倘若下課需接送子弟者,亦可於收到簡訊後,再將車子開至校門口,可減少校門口下課時間交通壅塞狀況。
    「地理資訊e點通」已成功整合地籍圖、地形圖、門牌、地標、航照圖、都市計畫圖、建物套繪圖與使照存根、水準點、行道樹、消防栓、防火間隔、交通局公車路線、受保護樹木等資料,目前平均每日到訪人次約3,084人,平均每日網頁點擊數為592,072次(hits)。另本府為簡化停車繳費,規劃了路邊悠遊卡停車收費、及手機、網路繳費等「停車費多元繳費」措施,截至95年5月31日止,民眾透過手機及網路向銀行申請以信用卡或存款帳戶代扣繳本市停車費計有9萬7,560輛,代繳納停車費78萬8,820筆代收金額5,279萬5,765元。這是目前繳交停車費最快、最現代化的方式。
    另為增強市政服務品質及提昇市政滿意度,本府創全國政府之先,於94年1月21日正式建立24小時專人服務的單一電話服務窗口-話務中心(Call Center)即「1999市民熱線」,將企業客服導入市政客服,運用電腦與電話整合之科技,委由企業界專業客服中心承辦,提供一致性標準化作業之整合性電話諮詢服務。自上線以來,除提供市政諮詢、轉接告知及陳情後送服務,更配合重大政策、活動、災害(颱風)提供即時服務,94年進線總電話量平均每月為147,056通,95年1月至6月止進線總電話量平均每月為213,759通。

    (四)交通措施智慧管理: 在交通管理方面,本府大幅增設本市交通監控系統設施,以有效蒐集市區幹道交通資料,輔助快速道路主線控制,相關軟體亦配合升級以提供用路人即時資訊。公車動態資訊系統於95年度擴大建置山區、內湖科技園區及部分第4級公車路線。另外路邊停車已利用PDA收費器提升管理效率及增設2,000具路邊停車悠遊卡計時收費器擴展悠遊卡使用範圍,9月將增加到3,000具,年底可能增加到5 ,000具。行人保護方面,95年度將完成本市行人號誌更新為LED倒數計時號誌。屆時在各個路口可以看到「小綠人滿街跑」的情況。
    另外WLAN(無線網路)與ITS(智慧型路網)現場設施之整合應用與技術研發示範計畫,已將臺北都會區現有即時交通資訊亦將結合地理資訊系統成為即時路況資訊網站,讓市民電腦上網查詢,亦可經由PDA、手機等行動載具透過本市佈建之WLAN隨時隨地提供便利查詢。

    參、市政建設一棒接一棒

    市政建設是整體發展、永續經營的,但市長任期卻是有限,最多只有8年,英九常常在想,如果早在八年前曾擔任過市政相關職務或是接觸過市政,那麼現在市政建設一定會做得更多,或是提早幾年做,任內就可以統統完成。如騎樓整平、招牌整頓對市容改善的重要性,是英九上任前不知道可以照目前方式進行的事,若一上任就開始做,現在應可以全部完成。有鑑於此,英九認為經驗傳承對下任市長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事,可省去不少摸索與犯錯的時間,所以英九會將八年來所累積的市政治理經驗,毫不保留地移交給下任市長,繼續完成需延續之政策與持續進行中之重大建設。同時不可諱言地,八年來各項施政仍有尚待加強之處,英九不僅自我檢討提出策進作為,也期待前事之鑑提供下任市長後事之師。以下謹就缺失檢討與反省,以及剩餘任期與下任市長可以持續推動完成或再加強之處,分別重點說明:

    一、檢討與反省

    (一)市場改建策略修正: 臺北市現有公有傳統市場51處、商場9處。在英九任內新建市場有7處、改建市場有11處,共計18處均已順利完成。英九對於八年來的市場改建有著難以言宣的感受,雖然與市府團隊的確相當努力地調整了經營型態,輔以修正法規及市場政策變革,並挹注經費改善軟、硬體設備,期市場能朝精緻化、多樣化方向發展,以迎合消費者需求。但檢視改建成果,雖然成功的佔多數,但仍有少數有待努力的市場。例如西門市場、建成圓環、龍山寺地下街商場等,皆因傳統攤商轉換成現代商場之經營型態,所面臨調適困難,尚須假以時日進行調處或轉型。這些都是市場從傳統轉型到現代的過程,陣痛恐怕難以避免,市府團隊也因之付出不低的學習代價。
    龍山寺地下街在晶彩公司自95年7月10日撤館後,本府正積極協助攤商招募具有地方特色之主體商業,與原經營者合作進駐營運。西門市場部分,本府業與攤商達成協議,發給西門公司救濟金,並於租期屆滿時,由本府收回重新對外招商。至於建成圓環部分,已與圓環美食公司達成協議由市府收回運用,本府亦於95年7月18日召開「再造建成圓環大會談」,聽取地方仕紳、民意代表、攤商及學者專家的意見,將配合整體時空環境,及市民需要,重新定位未來的使用方向,讓建成圓環浴火重生。

    (二)都市更新尚待努力: 英九上任迄今,一共推動189個都市更新案,其中154案已完成,35案在推動中,雖然成功的案子佔多數,但仍有不少仍未脫離困境,由於早期臺北缺乏一致的都市計畫理念與設計,而隨著便利性與習慣性開發的結果,加上聚落沒落與產業新興的雙重影響,臺北許多地點是需要重新改造以創造新機,英九檢討這幾年都市更新的進度與內容,市府雖有提供制度性誘因如容積率獎勵、專業性諮詢與協助,也努力的協調整合各方歧異意見,但是個案進度仍然牛步化,令人感到沮喪。都市更新是一個需要經過意見整合與各方協力合作下的產物,也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介入機制與權限授予,而過去幾年中市府團隊所進行的都市更新程度與強度都有待提昇。英九認為,經過這幾年的學習與調整,未來臺北的都市更新如北大同文化園區的改造,會更重視市民的意見,同時也能兼顧既有文化與新興時代的要求。至於像吳興街、大同區斯文里二、三期,基隆路整宅等個案似應由政府採取更強勢的領導作風,才能有所突破。

    (三)公務體系仍須自省: 英九帶領的是一部有著七萬多人編制與每年一千三百多億預算資源的龐大機器,每一個環節一旦出錯,整部機器就有可能因此當機而釀成災禍,過去幾年市府團隊也的確在危機發生時發現制度缺乏而無法事先預防或即時處理,例如納莉風災造成捷運淹水、三重淹水的重大賠償、養工處人員勾結一位市議員的貪瀆弊案亦是如此。除此之外,部分意外事件亦因市府團隊未能謹慎所造成,88年7月一個清晨,一輛市公車輾死了一位88歲過街的老婦;90年12月士林忠誠路一棟民宅12樓失火,一對老夫婦不幸葬身火窟;91年信義國小學生在校區工地意外死亡;93年3月信義快速道路隧道坍塌造成4位勞工死亡;95年7月福林國小暑期泳訓班發生幼童溺斃事件等,這些都是我親身處理過的個案,英九在意外發生第一時間接到通知或趕到現場時,心中對意外消失的生命感到痛惜,更對我們未事先防範意外感覺汗顏,一個細微環節未注意,就有可能會造成市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損失,市民權益蒙受侵害。這是英九與市府體系中每一位成員都必須要切實反省以求改進之處。

    (四)市政執行需要強化: 政府體制的設計,多半都是基於防弊與制衡,同時亦肩負著公共目的與大眾利益,所以會有層層的審核與設計,以確保弊病不致產生,但或多或少卻失去了效率及回應市民社會需求的能力,檢視這幾年的重大建設,例如街道家具的設置與大巨蛋的興建,歷經漫長的規劃與委員會甄審的波折,雖總算可以順利地進行下去,但過程中仍有諸多可以檢討改進之處。又如學校整併,雖然完成了中興與福星國小的整併,但面對出生率急遽降低的變局,需要更大幅度的整併以及建立學校整併的制度。另羅斯福路公車專用道,立意雖良善,但如果路線調整等相關配套措施能再周延,或許可以得到更多市民的鼓勵與掌聲。儘管如此,英九相信,市政建設永遠都沒有所謂滿意的一天,唯有更虛心的檢討與更切實的改進,才不會有負市民付託。

    二、努力與展望

    (一)持續基礎建設:

    1.二期與後續捷運路網: 雖然臺北捷運路網建設已有初步成果,目前已完成69.1公里(營運里程74.4公里),平常日每日載運量已達106萬人旅次,且其系統可靠度於2004年在Nova、CoMET國際鐵路聯會會員中已名列世界第1,服務品質普獲各界好評。市府團隊刻正持續規劃與興建後續路網,以追求路網最適化與服務面最大化,再為臺北都會區持續打造出世界一流的都會捷運系統。
    為使大眾運具使用比例能從目前的47.7%提升至60%,本府刻正規劃興建第三階段路網〈規劃中之捷運路線〉,包括安坑線、三鶯線、萬大─中和─樹林線、社子─士林─北投區域輕軌路網、信義線東延、土城線延伸頂埔段、淡海線、環狀線第二階段,路網達250公里以上,平常日每日運量約可達360萬人次以上。

    2.管網改善防治漏水: 為了徹底解決高漏水率所衍生水資源問題,本府自來水處初期係全力執行汰換老舊管線、系統化管線測漏、改善水表準確度、市政用水實際計量等方案。92年起更依國際自來水協會(IWA)建議的漏水管理4大主軸:管線汰換、水壓管理、主動漏水控制、修漏效率品質,擬定並執行「供水管網改善中程計畫」(92至95年),並規劃長程計畫(95至114年),擬訂完妥「供水管網改善及管理計畫-第1階段計畫」(95-99年)。
    自88年起至95年6月底止,累計汰換管線733公里,管線汰換率已連續3年超過國際自來水協會建議之1.5%以上。更新管材全面升級,配水管汰換為球狀石墨鑄鐵管(DIP),給水管汰換為不銹鋼管(SSP),以維持供水品質,未來本府將持續依長程計畫改善管網,以提升水資源的利用。

    3.復北車行地下道工程: 由於松山機場橫亙基隆河南岸,市區與大直內湖地區之車流須由繞行西側之新生北路與中山北路或東側之南港內湖地區,交通上較為不便。有鑑於此,英九自上任以來即積極推動解決中山、大直、內湖地區長期所存在的問題,加速推動「復興北路穿越松山機場地下道工程」之施工,為臺灣在營運中機場下方施作車行地下道的首例。
    機場下方的隧道工程於91年7月1日開始推進,初期每天只能推進90公分,後來每天推進速度提升至1.35公尺,直到91年10月底,長101公尺的跑道下方隧道正式貫通,較原定時程提前3個多月完成。又因為本工程係在飛機起降頻繁的松山機場下方進行,本工程的安全監測格外重要,光是跑道段就設置沉陷觀測點298個,自動化量測177個,透地雷達10次,以上程監測作業將持續至完工後1年,以確保飛航與施工安全。目前工程正依進度施工中,預定96年4月通車。完工後將大幅增進大直內湖地區之交通便捷。現在工程人員仍日夜趕工中,希望能提前完工通車。

    4.中山二橋拆除及新生高架橋改建: 近年來臺北市的都市結構也由市中心向四週迅速擴張,與鄰近城鎮形成大都會區型態。圓山地區為士林、北投、大直及內湖等地通往市區的匯集點,道路交通動線錯綜複雜且橋樑密集,龐大的通過性旅次於此一狹窄地帶,產生嚴重車流交織問題,影響主、次要交通動線之順暢。有鑑於此,本府經評估後爰有拆除中山二橋之規劃、局部改建新生高架及另建中山新橋,以改善其交通動線安排,消彌車流衝突瓶頸點,提升道路服務水準。本案預定95年8月辦理發包12月施工,98年8月完工。

    (二)加強都市更新:

    1.北大同文化園區: 加速推動都市更新是改善臺北市民居住環境與生活品質的重要工作。而大同區為臺北早期發展之起源地,區內之孔廟、保安宮、老師府及四十四坎街區皆為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資產,需要我們用心的維護與保存。本府推動之「北大同更新區」計畫即為提升當地歷史人文特色之都市更新案,這三年來由本府與專家學者以既有廟、學、宮文化資產為基礎,共同擘畫出園區之發展藍圖。目前本府已完成臺北公共藝術節、孔廟整體行銷計畫、哈密街四十四坎街區改造計畫、圓山捷運入口意象改善工程、大龍夜市商圈營造觀光小吃街、勞工公園等;未來將持續完成六藝廣場、哈密街東段晨興廣場、孔廟(含保安宮鄰聖苑)西側園林與圍牆調整改善規劃、及推動大龍國小校舍更新(含新明倫堂興建)工程,逐步改善孔廟及周邊居民之實質環境,並加強藝文活動之推廣。未來,孔廟不只主事祭孔活動,亦將肩負發揚儒學功能,成為整合地區文化資源的經營主體。
    此外,北大同地區依目前使用現況尚有相當廣幅之窳陋地區,未來可配合孔廟及保安宮古蹟週邊地區擬定環境改善之成果為基礎,向鄰近地區逐步擴大訂定改善計畫,形成整體環境之風貌,另本府亦將配合檢討劃設更新地區,予以都市更新獎勵誘因,提振民間自行辦理住宅更新,以配合北大同文化園區整體氛圍,使得北大同地區得以脫胎換骨,達成軸線翻轉之政策效益。

    2.臺北資訊產業大樓: 「重現新光華」為英九長期以來努力實現之施政目標,原光華橋已於95年春節期間完成拆除,橋下光華商場亦已順利遷移至光華臨時賣場繼續營業;資訊產業大樓案經都市計畫變更、向國有財產局洽購土地,並於95年9月完成主體建築之發包,預定於96年3月完成地上7層、地下1層、總樓地板面積約為17,493平方公尺之「臺北資訊產業大樓」。大樓內部不僅改善原有光華商場之軟、硬體設施,塑造更為寬敞、舒適、安全之購物環境,並且導入資訊相關展售、會議、辦公及教育訓練等功能,延續並發揚原有光華商場之國際知名度。
    大樓完成後,除地上2、3樓安置原有光華商場攤商、地下1樓設置停車空間外,地上1樓將結合保護樹木景觀(有一老樹位於基地中央必須保存),設置資訊產業展示及簡易餐飲空間,餘樓層則供資訊相關展售、會議、辦公及教育訓練之用,使其成為一全方位資訊產業中心。

    (三)重視環境生態:

    1.內湖垃圾山的清除: 20年的歲月,對環境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是讓荒田變沃土,亦或是平地起高樓?內湖垃圾山封閉迄今已近20年,然而「垃圾」這個環境衝擊的頭號殺手,在時間的長河中,仍然有5公頃約180萬立方公尺舊垃圾「屹立」在基隆河行水區內,妨礙基隆河水流,違反「水利法」的規定。為了解決違法問題,並期盼垃圾清除後能促進環境保育、防治水患與都市計畫更新,本府業編列預算13.8億元,並於94年7月6日經 貴會審議通過,目前本府已完成專案營建管理(PCM)廠商之招標,以及成立「內湖垃圾山清除工程監督委員會」進行監督評核工作,同時就招標文件相關之工程規劃、施工安全、施工規範及交通維持等內容進行充分討論,使相關業者瞭解工程內容,公開資訊,讓更多的廠商能夠參與。工程預計在95年7月底前進行發包,95年9月底前動工,並期在99年底前完成清除工作。

    2. 2010全回收零掩埋: 本市垃圾處理方式,可分為焚化、掩埋、堆肥及資源回收等處理管道,惟為減低民眾對於垃圾焚化可能造成污染之疑慮,並配合資源永續利用之環保思潮,本府將賡續透過鼓勵民間出資興建及營運方式,以推動堆肥廠及掩埋場沼氣發電、廚餘委外再利用、焚化底渣再利用等工作,包含推動「焚化廠飛灰再利用處理計畫」、「焚化廠底渣再利用處理計畫」、「災害廢棄物再利用計畫」、「家戶廚餘分離清運回收」、「污(溝)泥溝土再利用計畫」。及巨大廢棄物破碎分選廠興建工程等,以「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多元化」及「民營化」為本市未來垃圾處理政策,達成2010年「垃圾零掩埋、資源全回收」的願景。

    (四)引入文化創意: 城市提供文化茁壯成長所需的土壤,而文化可使一個城市偉大,文化創意產業及文化行銷為臺北未來擠身國際社會、成為領導性都市的重點策略之一。目前松山菸廠文化園區開發案將為本市文化產業之發展豎立一嶄新里程碑,該開發案已於94年5月19日評選出初步審查階段最優申請人,刻正辦理再審核階段工作,預計再審核作業完成後,再辦理第二次公告招標,徵求其他民間投資廠商共同參與。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為本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另一重點政策,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已跨越藝術畛域,與數位科技、日常生活、公共空間等領域多元交織融合,衍生新型態之文化產業。本府刻正規劃的「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將涵蓋匯集國內外人才共同投入數位藝術之研發與實驗,同時兼具數位藝術交流與推廣,負責策劃臺北數位藝術節等功能。「臺北數位藝術中心」預定地為士林區第五批發肉品市場基地,目前正辦理都市計畫變更,預計96年正式開館,成為華人數位藝術創作與國際藝術交流的中樞,奠定臺北市於數位藝術創作及數位藝術產業的重要地位。
    規劃中之臺北城市博物館,將成未來凝聚臺北市民向心力與城市文化行銷的標性窗口。臺北城市博物館將蒐集臺北市120餘年發展軌跡史實、重要人文、產業、社會與歷史等轉折,提供不同族群、同世代的臺北人凝聚共同記憶與情感的多功能場域,展現出在地文化的主體性觀點,並與全球接軌,提供旅訪本市或居住本市之外籍人士,能夠於有限時間內獲取臺北市歷史、藝術、產業等完整資訊與印象,深入體認臺北都市與臺北人的豐富外在面貌與內在精神脈動。

    (五)提升體育活動: 為提昇全民運動風氣,本府自88年至95年4月已陸續舉辦72項國際性運動賽會,打破過去任何一個時期的紀錄;另為進一步提昇市民運動競賽興趣及國際可見度,本府與中華民國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於92年2月赴瑞典爭取到2009年第二十一屆「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Deaflypics 2009)舉辦權。2009年聽障奧運會籌備處已於91年7月掛牌,預計95年9月將以財團法人基金會方式運作,俾便廣集民間及各級政府之人力財力、以及專業人士共襄盛舉,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此項國際盛會,迄95年5月止,業有42個國家3,956名選手、教練及職員報名,誠屬臺灣近年來規模最大的國際級賽事,也是中華民國加入國際奧會以來第一次舉辦奧運家族中正式的體育比賽,具有歷史里程碑的意義。
    本府同時正積極籌建大巨蛋體育館,並陸續於各行政區興建市民運動中心,使市民能以平民級的費用,享受豐富多元的五星級運動設施。大巨蛋體育館為40,000席座位的多功能棒球場,屆時將融合棒球運動、休閒、藝文展覽、會議展覽等複合性機能,另創臺北都會區另一後花園。大巨蛋體育館已於93年5月完成土地撥用手續,93年5月徵選出BOT團隊,惟因更換協力團隊問題,中央與本府有不同見解,95年6月19日再度召開甄審委員會審查後,同意承攬團隊變更協力廠商,未來將進一步審視並協議相關契約內容,預計95年10月可完成簽約,並展開整地、樹木遷移等各項前置作業。
    本市中山區及北投區市民運動中心開幕以來,平均每天各有2,200與3,690人次使用,深獲市民之喜愛及好評,預計至95年底中正區、南港區、士林區、萬華區等市民運動中心將陸續完工開放,屆時全市將有6個行政區之市民運動中心開放使用,其他6個運動中心也將陸續動工,市民將有更多選擇方案、運動項目更為多元,運動風氣亦將深入家庭與社區,英九希望藉由運動中心,促使市民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進而達到健康城市目標。

    (六)推廣城市行銷:

    1.觀光傳播局的成立與業務統整: 臺北市在城市行銷與旅遊推廣方面並不是最早起步的,但它的自然美景令人樂而忘返,它的多元美食令人津津樂道,它的城市建設與充滿活力的夜生活更令人迷戀,臺北市政府也規劃成立「觀光傳播局」以因應此一推動觀光產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最關鍵的時刻。觀光傳播局將以它的活動、企劃、出版、媒體製播等行銷專業能力、旅遊資源的開發與整合能力,以及旅遊產業的輔導與管理機制,向國內外所有可能的訪客來推薦我們所熱愛的城市。目前該組織編制案刻正由 貴會審議中,如經 貴會審議通過後,本府觀光傳播局即可正式成立,屆時將可有效統合本府觀光及行銷資源,振興本市觀光產業、活絡城市經濟。

    2.爭取籌辦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 臺北市具備發展花卉產業之條件,值得政府規劃輔導,而開發關渡平原為亞太花卉交易中心,不但能解決產業平衡發展問題,亦可帶動生技、會展、餐飲、觀光產業收入,促進城市建設、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本府目前刻正積極爭取2010年國際花卉博覽會主辦權,曾於95年4月17日至23日前往義大利參加「國際花卉生產協會」(AIPH)2006年春季會議,提出申請2010/11年A2/B1級國際花卉博覽會之主辦權,獲全場各會員國代表一致通過。目前博覽會地點規劃於關渡平原景觀公園預定地(面積85公頃)舉辦,以2000年臺灣花卉產值新台幣125億,預估籌辦博覽會及建立花卉交易中心後,可增加2-4倍之產值,且觀光產值目標達500億,花展期間吸引國內外訪客500萬人次。另申辦國際花卉博覽會將帶動全區發展,發揮產業關聯效用,形成產業聚落,預計將吸引投資金額2,500億,不僅提高了臺北市於國際地位、聲望及能見度,並促進花卉產業發展、提升生活品質、增加農民收益,創造政府、產業、地方民眾三贏的局面。

    (七)拓展資訊無線: 建置網路新都,營造數位城市,是英九對市民的重要承諾,以無線寬頻建設為主軸,提昇各項資訊建設的無線應用,用「效率和速度」打造臺北市,成為最具競爭力的一流國際網路新都會。
    目前網路新都計畫的第一、第二階段陸續大功告成,未來網路新都創新的進階計畫,包括以下各項:在資訊基礎建設方面,透過RFID(無線射頻識別系統)、WiFi及WiMax(無線寬頻)、FTTH(光纖到府)等技術結合以建構「無所不在」(ubiquitous)之資訊網路,使科技更貼近民眾,帶給民眾更優質及便利之生活。
    在電子化政府方面,統合(unifed)各機關業務系統資料庫,建置共通性平台,以一致性人機(user interface)介面,使各項業務之間能互相連通,建設一個「無接縫」(seamless)的電子化政府服務。
    在電子化企業方面,除了內湖科技園區及南港軟體園區帶給產業優質投資環境,思考未來應擴大推動北投士林科技園區以吸引企業進駐意願,設置育成中心,協助新興或資訊軟體業者創新獨立或轉型再造,提高新創企業培育比率及推動進駐企業國際化發展而努力。
    在資訊教育方面,在校園無線環境建置完成後,除了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一對一學習外,思考以採用延伸團隊(Team)式的網路學習觀念,讓學習更寬廣及提升學習之競爭力。在縮短數位落差方面,應轉型成更積極之網路市民參與,市民可透過市民論壇、網路公聽會、網路申訴等管道,與政府做全方位之溝通。

    (八)落實區域合作: 面對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城市區域(City-Region)的跨域合作結盟已成為新時代的趨勢與潮流,臺灣如何在這股潮流中不被邊緣化?相信惟有突破行政界限,整合共同資源、分工合作下才能互利共榮。
    北臺區域(宜蘭縣、基隆市、臺北市、臺北縣、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等8縣市)土地總面積達9,173平方公里,總人口1,051萬人(佔臺灣全部人口46.2%),相較於世界各大城市而言,不論在人才與資源都具有相對的優勢基礎,然而行政的本位主義與政治紛擾使得臺灣的發展停滯不前,也讓臺灣削弱在這新時代中的競爭力。
    本府推動「區域專業整合」已有多年,自93年1月12日邀請北臺各縣市首長共同簽署「北臺區域跨域發展合作備忘錄」,宣示攜手合作迎向世界,並於94年3月25日在桃園縣正式簽署「共同提案意願書」,針對北臺區域「休閒遊憩部門」共同提案向中央爭取相關預算支持,終獲營建署實質補助經費,並於94年11月21日成立「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於95年1月13日由本府邀請北臺區域8縣市首長齊聚本市簽署「新時代、新作為、建構新臺灣-共同合作宣言」,正式啟動北臺區域合作的運轉!
    為加強推動北臺區域之合作,本府主張以「生活品質、公共安全、社會福祉、行政效率、經濟發展」5大核心目標,針對8項重大民生議題(「休閒遊憩」、「交通運輸」、「產業發展」、「環境資源」、「防災與治安」、「文化教育」、「健康社福」及「原住民、客家族群與新移民」)共同合作,並提出短、中、長期行動方案,以有效整合北臺區域資源,行銷全球,另外,為跨出具體合作之一大步,本府與臺北縣政府於94年3月30日共同簽署「北北一家親:臺北市縣合作協定」,針對「觀光休閒遊憩」、「交通運輸」、「產業發展與行銷」、「環境資源」、「安全」、「文化教育與少數族群」及「健康社福」等7大議題展開擴大合作方案,截至95年5月30日,短期行動方案共計82項、中長期方案42項,合計124項。未來本府將持續帶動區域內其他縣市生活圈之合作內容,逐步朝向提昇整體競爭力邁進。在格局上放眼全球,在行動上互信合作,從大都會的觀點來佈局,一起為臺灣迎向世界競爭作好準備。

    肆、望臺北持續進步,盼臺灣向上提升

    一、迫在眉睫的外在挑戰:

    八年治理,持續創新,但英九知道,未來臺北仍有相當艱鉅的挑戰及壓力,必須面對與提出因應對策。

    (一)全球區域整合調整: 首先,在這個全球化競爭的年代,科技不斷創新,資訊與通信科技更快速發展,網際網路(Internet)的興起更使知識的蒐集與傳遞更為便捷;產業國際化分工及競爭的激烈性,更有「一日數千里」的差異;資本的流動與勞動力的跨國移動,讓世界不再因為地域與傳統疆界的限制而有所隔閡,真正「國際化」與「地球村」的時代已然來臨,所以傳統民族國家的僵硬思考,已在這些劇烈的變化下慢慢消失,替之而躍起的是城市間的競爭理念。當談到英國時,我們想到的是倫敦地鐵,當談到韓國時,我們想到的是首爾的清溪川,當談到美國,我們想到的則是紐約的華爾街,城市的鮮明印象已經成為國家的象徵與代表,怎樣在變局中提升臺北的能見度是未來城市治理者需要努力的,偏安一隅獨力發展的舊思維,必然走向沒落與萎縮。
    尤其是面對同文同種的大陸各城市挑戰,以上海為例,她誓言要找回一百年前的風華,其發展之快速、變化之劇烈令人目不暇給,其要求進步的動力讓人瞠目結舌,有著這樣接受變遷與力求改變的決心,和全球最大市場的誘因,上海會是離臺北最近也會是影響最大的競爭對手。
    再者,歐盟形成後,區域統合組織從過去政治對抗角色轉變成為一種促進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結盟體,搭上資訊快速流動的全球化列車,比過去更具有滲透性與破壞力。而傳統「東南亞國協組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因外在競爭壓力與內部整合需求,隱然有組成「東亞自由貿易區」(East Asia Free Trade Area)的呼聲,這些都是當臺北在思考未來策略時不能不考量的因素,臺灣乃至於臺北,如果不能及時參與與加入,未來被邊緣化的可能性大增,這是目前我們面臨的深層隱憂。

    (二)能源緊縮環境挑戰: 地理環境屬於海島國家的臺灣,缺乏天然資源又仰賴國際貿易,在目前能源成本節節升高的狀態,未來能源緊縮已是可以預期,節約能源將是經濟建設與市民的生活中最深重的壓力,如何尋求替代性能源也會是未來市政規劃者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另外,「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倡導二氧化碳管制的訴求更是讓我們無可閃躲,必須要正視永續發展的世界潮流,而「綠建築」與生態工法更是現代工程建設的核心價值,這些理念都需要落實在各項的市政工作上,英九相信,環保與生態將會是未來衡量一個進步城市最優先的指標。
    未來臺北不僅要力求經濟轉型,調整對傳統能源的依賴程度,更要注重環保與生態,這是無法隔絕於世界的宿命。

    (三)臺灣產業競爭挑戰: 臺灣乃至於臺北的產業必須要轉型,傳統仰賴勞力密集與資本投入的產業狀況早已危機四伏,尤其面對中國大陸無可抗拒的磁吸壓力,我們必須要謹慎面對與提出因應對策,英九相信,這是誰也無法否認而必須予以面對的事實。
    英九始終相信,我們可以利用既有的良好地理位置,作為前進中國大陸的門戶與跳板,可以利用高科技產業的生產聚落效應,擴大發酵而繼續在國際競爭舞台上發光發熱,甚至於我們特有的美好風景與人文素養,作為無煙囪工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生根發展的良好基石,這些都是讓臺北臺灣成為一個更具魅力土地的養分所在。
    因此,不管是目前臺北已銳力發展的高科技與研發生技產業,或是籌劃未來具有臺北特色的觀光與服務產業等,都是找尋活路的契機與關鍵。

    (四)高齡少子社會挑戰: 臺灣人口急速老化,預計在民國108年將達到人口零成長,老年人口將急速增加,而工作人口將大幅減少,另外臺灣的生育率屢創新低,離婚率屢創新高,這樣多重影響下,可預期包括將會有許多長者需要安心照顧、許多單親家庭出現、各種慢性病需要有效診療,而孩童的教養問題也都會成為必須因應與先期規劃的重點。
    因此包括產業調整,如何在傳統家庭漸趨解構時,經濟支撐力量需重建狀況下,為市民創造可供發展營生的機會;社會福利需要重新規劃,讓珍貴的救助資源能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甚或於都市建設都需要考量高齡社會的特質,可以讓長者能夠不因潛在風險因素而蒙受創害,這些都必須要注意到而能適時的改變與調整。
    英九相信,市長的任期或有所限,臺北的持續發展卻是無限,而我們若能在已有的基礎上接力持續,臺北必可向光明的未來邁進。

    二、健康陽光的臺北經驗

    八年前,英九有幸成為臺北市政的領航者,這份臺北市民的關愛,英九時時刻刻感念在心。身為一個被期待與付託責任的推手,英九與市府團隊塑立的標準,是以「廉正、明快、主動、親切」面對市政工作的繁複,以「建設、創新、務實、多元」做好每一個環節,以及以厚實根本的態度為這座城市建構可長可久的未來。英九一直強調「單面向」的成長不是進步,唯有全面均衡成長才是進步。此一信念一直帶領著英九的施政理念,讓臺北能夠全面均衡發展就是英九最大的期待與成就感。

    經過八年治理的臺北,培養了多元認同包容差異的文化經驗,具備了全人成長落實扎根的教育理念,建置了基本厚實奠基發展的基礎建設,更有著縮短距離便捷流通的資訊網絡,這些經驗都能變成一種「沛然莫之能禦」的能量,讓臺北與後繼者乃至於臺灣可以更好,同時,英九希望以自己個人愛好運動的習慣,來影響臺北家園的每一位市民,健康、活力有朝氣才是個人、城市乃至於國家最大的競爭本錢。

    八年邁進,驀然回首,心情或高或低,但始終深感榮幸,能成為這偉大城市的一份子,並能貢獻己力,參與它的成長,見證它的發展。英九終究有些許惆悵,這些惆悵或來自期許令臺北人驕傲的捷運路網,未來可以更完整與更便捷;期待大巨蛋的誕生能夠更快更好,每區運動中心的完成,可讓這城市更有健康活力;希冀新生的光華商場、無線寬頻進一步的加值運用,讓臺北資訊城市的能量發揮到最大;而「2010全回收零掩埋」的生態環境,可讓臺北進入永續發展之途,這些雖不能在英九八年任期內順利完成,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謹盼未來的臺北市長,能承擔市政治理的光榮使命,繼續大力建設臺北,讓這塊我們共生共存的美麗家園能繼續綻放光輝。

    對於臺北,英九有著深厚與濃郁的感情,這個地方是英九五十六年的生命中,成長歷練最久也最摯愛的家園,每一位市民都是英九人生旅途的重要伙伴。對於市民與英九而言,臺北已經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讓臺北升級已是我們心中共同的信念。謹以一首七年前我上任半年時所作的英文小詩「臺北之愛」(To Taipei, with love)為英九與市政團隊的八年任期劃下句點。

    Yes, it's gonna be a life-long love affair.
    是的,它將是一生的戀愛
    Yes, it's just like water and air.
    是的,它就像空氣跟水
    No, you don't see it, nor feel it, but it is everywhere.
    不,你看不到、摸不到,但他們無處不在
    No, I've no regrets, 'cause I'm only doing my share.
    不,我不後悔,我只是盡力而為

    最後,謹祝大會順利,謝謝大家!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