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市議會第9屆第6次大會施政報告[馬市長英九](書面報告Pdf檔/1043KB)

    議長、副議長、各位議員女士、先生:
    欣逢 貴會第9屆第6次大會開議,首先謹致祝賀之意。
    英九應邀在此向各位提出臺北市政府施政報告,深感榮幸。過去會期中,承蒙各位議員女士、先生鼎力協助與不吝督勉,本府各項市政建設工作得以順利向前開展,在此英九謹代表本府全體同仁表達由衷謝忱。

    壹、前言
    一、「健康臺北」作為市政目標
    首先,讓我們界定「城市與其健康」的重要性。展開地圖,把世界想像為人的身體,那麼今日各國重要城市,便如同人體周身的穴道一樣,承擔著不可或缺的功能。中醫強調:「每一穴道都扮演了協整周邊器官,強化區塊組織的角色,穴道本身功能越完整、越強健,越能促進血液氣理的循環,則人的器官運作更能順暢,身體便更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資料指出,預計到 2025年,全世界人口將有61%、超過30億人住在城市裏。城市在人類社會的角色日漸吃重,城市體質對於區域與國家競爭力良窳則更成為關鍵。早在1984年WHO便提出「使民眾增進其控制及促進健康的能力的過程」即為「健康」的理念。推動「健康城市」二十多年的漢考克與杜歐兩位專家(Hancock及Duhl〈1986〉)對「健康城市」下的定義是指:「居民具有一定的共識,想去改善與健康有關的環境,非單指居民的健康達到某一特定水準」。因此我們可以將「健康城市」理解成「一個能夠不斷創造與改善其物質與城市環境、拓展城市與社區資源以促進市民相互幫助、享有平等機會以運用所長、發揮潛能的社區與城市。」換言之,健康城市,是城市追求進步的策略,也是城市自我昇華的過程。
    臺北六年來的政策如「垃圾分類減量」、「捷運旅客自動排隊上車」、「市民購買垃圾袋」、「大量興建體育設施」、「騎機車戴安全帽」、「積極保護老樹」、「開車不喝酒」、「節約用水」等已成為臺北市民的健康習慣,也是城市革新與進步的力量。
    WHO也提出建議,一個城市是否健康、是否適合人居,可以從下列十項重要指標來衡量──安全、生態、繁榮、友善、幸福、文化、便捷、康健、活力、永續。這些標準與國際間相互評比城市或國家競爭力的調查指標,雖不相同,但可視為進步國家/城市的評比面向。
    打造臺北成為健康城市,既是革新解方,也是賽局指標,讓市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具安全性、生態性、繁榮性、友善性、幸福性、文化性、便捷性、康健性、活力性、永續性的城市,已成為英九與團隊這六年多年孜孜不倦、戮力以赴的目標。

    二、打造「健康臺北」的2,461天
    1998年12月25日,英九接受市民的付託,接下了臺北市長的重責大任。2461個日子以來,歷經地震、颱風與水荒的天災、SARS的疫情、整體國家景氣疲弱不振、六年中有五年預算連續負成長等磨難,都使作為首都的臺北市受到相當衝擊,但沒有稍稍減損英九和市府團隊的決心,總是一步一腳印,希望能引領臺北平衡而穩健地向前奔馳,在市民的支持鼓勵,以及市府團隊虛心策進的態度下,臺北朝向「健康城市」的目標邁進。
    城市的治理,相當類似游泳、長跑、自行車、鐵人三項等運動,這些都是需要長程耐力的健身項目。透過持續投入與鍛鍊,可以增加肌力、提升身體攝氧量、強化心肺功能,持之以恆,身體必然有所收獲並長保顛峰狀態。城市實力便如同身體能量一樣需要長期維護與累積,城市體質就如同身體健康般需要經營;治理臺北不就像參加長跑、自行車、長泳這種持久運動競賽一樣嗎?是一個經由長期耐力累積實力的過程,是一個注重均衡發展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求短暫掌聲的旅程,所以即便偶爾聽聞對市政建設「華麗感不足」、「沒有戲劇化表現」的意見,但英九確信,這六年多來市政團隊的努力,確實讓市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健康的臺北了。
    負責任的參賽者都有如此運動競賽態度:不達終點,決不半途而廢,城市治理亦是如此。所謂「路遙知馬力」,六年多來,市政團隊從不曾停下腳步。2,461天以前,「健康臺北」只是英九胸中所勾畫的藍圖,但行遠至今日,這個願景已成為改變臺北的動力,逐漸成為臺北市的一部分。英九相信,堅持「中道治理、健康風格」,就是讓臺北成為健康城市的不二法門。

    三、一個堅持「中道治理、健康風格」的長跑團隊
    (一)喧嘩中的樸實
    「不受當下政壇盛行相互攻訐風氣所影響,素以務實為重,專注於公務,如工蜂般盡責於各項分工」,這是六年多來市府團隊給予多數市民的印象。英九認為,就像參與長跑健身一樣,「實而不華」的行事風格,有助臺北累積長期的強健體質。只要對長期與大多數公眾有利,即便沒有立即掌聲,市政團隊也戮力為之。例如,六年多來污水下水道接管率提升至75.44%、300多座鄰里公園全面改造、近200萬平方公尺人行道全面更新、執行強度與恆心全國第一的取締酒駕與清除路霸等,都是在這樣的堅持下逐漸展現的。
    (二)緊縮中的從容與堅持
    臺北市六年多來所面臨的財政問題可謂「結構健全,財源窘困」。雖遇中央統籌款與各項稅率大幅降低,稅課收入大幅減少,市府仍堅持社福與教育預算不能打折扣。雖遭困窘,市府仍善用財務槓桿,開源節流,全力營造有利產業生根的優良環境,如「大內科」的改造、興建及規劃重大捷運工程、三條快速道路,污水下水道鋪設接管等基礎建設。未來也將配合用地取得與交通設施投入,讓內湖、南港、士林、北投串連成為「臺北科技走廊」(Taipei Technology Corridor),為臺北預籌下個百年的競爭力。即便中央善意有限,市府仍本「區域有差異,國民應平等」的堅持,盡一切力量爭取臺北建設,期使「投資臺北,也是投資全臺灣」的必要性能受重視。
    (三)壓力下的自持
    過去六年多來,只要對所有市民有利的選擇,市政團隊「雖千萬人吾往矣」。為令臺北能與全球有效連結,市府堅持推行漢語拼音政策,落實於道路指示牌與公共指標,以方便來台外國友人及外籍勞工、新移民辨識與適應臺北,英九相信,「只要堅持對的事,時間終會給予正確的評價」。如過去市醫改革雖遭遇外界質疑,但今日已見初步成效,例如:不必要就醫習慣的改變、診後送藥服務的提供、全責護理的住院照顧與採購成本的大幅節省、整合不到一年後的規模效益與進步公衛理念均已獲得市民與大眾的肯定。
    (四)偏見中的包容
    臺灣人口結構刻正劇烈轉變中,本地婚配已向晚婚、少子的趨勢傾斜,高齡社會呼之欲出,同時外籍配偶在數量上巨幅增加,而外籍配偶所婚生的子女,已使人口結構在質的組成有了新變化。六年來臺灣屆齡入學新生,已有八分之ㄧ的比例是異國、異區(大陸)聯姻的「新臺灣之子」。為因應此一新時勢,臺北市從未以偏見與傲慢提出「外籍新娘別生太多」的荒謬主張,而是協請民政、社政單位推動外籍媳婦適應計畫,提供訓練與活動,以協助新公民們融入臺北,交通單位也提出特為外籍媳婦設計的考取駕照輔導計畫,以保障她/他們在臺北行動的權利。
    (五)持續的警覺與自省
    過去六年來,臺北也遭遇多次天災地變的衝擊,雖然偶有因首次遭遇而在災難發生之初有短暫的因應困難,但市政團隊很快就掌握情況並恢復自信,且在其中學習獲得珍貴的風險管理經驗,因而能更有準備的面對後續風險。例如遭遇SRAS疫災後,臺北市府團隊對禽流感的預防便能在高度戒慎的防範下,終可安然度過。保持警覺是進步團隊的天職,但不斷自省卻是團隊保持進步的不二藥方,這是六年來英九對市府團隊從無間斷的要求。
    (六)實踐「新臺北精神」
    這六年多來,在市府與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臺北變得不一樣了。除了鄰里公園、人行道基層巷道更新等硬體設施的大幅更新外,更值得驕傲與欣慰的是,透過官民協作一同達成市政目標的公民精神,抗旱節水、垃圾分類減量、廚餘回收、取締酒駕、社區守望相助等政策都是在市民的支持與配合方得竟其功。英九認為臺北市民的投入是成就臺北市最終的解方。尤其921震災走出臺北協助中部災區、2002年抗旱時期分區停水,共同節約用水、SARS期間的社區聯防、鄰里互助、實施廚餘回收政策時市民九成以上的配合度、易淹水地區家戶配合政策大量裝設防水匝門………,英九以為,這種公民參與、同舟共濟的「新臺北精神」,已經是這個可愛城市最重要的資產了。

    貳、健康臺北的階段成果

    身為全國首善之區,臺北時時刻刻都在挑戰自我,提升自我。如何更符合市民的期待、如何成為其他縣市乃至亞洲城市的標竿,是本府不斷思索邁進的目標,而來自議會的監督與指教更是驅使我們持續精進市政的重要動力。
    在上會期總質詢中,議員提出的議題都是我們檢討改善的重要課題,諸如:在都市更新方面,萬華區都市更新、光華商場拆遷、獎停空間已就整體發展通盤檢討中;在治安維護方面,社區巡守工作及鄰里監視系統已訂有考評及管理辦法,並將持續參酌各方意見修正;在市容整頓方面,遊動廣告車、流動攤販、違規廣告物等,本府亦賡續大力整頓中;在市醫營運方面,密醫事件促使本府對市醫醫療與服務品質痛切檢討;在弱勢關懷方面,本府積極協助弱勢族群就業,籌設原住民商場;在公安問題方面,除了加強監督安親班與托育中心管理以及健身中心與高爾夫球練習場之管理,並檢討游泳池使照發放;在國際參與方面,除城市外交的拓展外,2009聽障奧運刻正積極籌辦中;在防災應變方面,除持續健全防救災體系,對於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個人數位助理)的應用亦一併檢討中;在組織再造方面,賡續檢討市府組織朝「小而能」邁進。
    此外,外界對市政工作的指正,特別是提昇市府財務效能方面,如何落實委外業務的風險管理、加強節流措施、有效催繳行政罰鍰及鉅額欠稅等等,亦是未來改進的重點。
    在邁向健康臺北的目標下,市府團隊正不斷挑戰市政建設的里程碑,以下謹就「活力多元的都市文化、舒適安居的優質生活、數位治理的網路新都、前瞻進步的都市發展、永續健康的生態環境及公平正義的都市社會」等各項階段性成果摘要報告:

    一、活力多元的都市文化
    (一)充實藝文設施與活動
    「工程,可以使城市變大;文化,才能使城市變偉大。」為了豐富市民的心靈,延續城市發展的記憶,及融合多元的族群文化,本府都戮力於軟體與硬體文化的保存與推廣,除於六年前成立全國地方政府第一個文化局,近年來更從推廣精緻文化朝向常民文化,讓文化深入臺北市的大街小巷,遍布每個社區,融入每位市民的日常生活,近兩年來本府舉辦的藝文活動如:
    1.新的展演場館
    (1)電影主題公園
    位於西門町的電影主題公園在93年底委外經營,94年7月22日正式開幕。園區裡呈現多種風貌。除了優質的餐飲與休閒設施外,還可播放露天電影,並提供市民影音娛樂活動的場地。讓年輕人的活力都能在此釋放,並帶動周邊商圈發展。當地本來夜間都是漆黑一片,現在已越夜越美麗。
    (2)「文山藝文中心永安館」委託民間經營管理
    臺北市文化資源雖然充沛,然而各區文化資源分配卻未見均衡,為改善文化資源之分配,特規劃興建「文山藝文中心永安館」。本館座落於臺北市文山區,為一地下1層、地上5層之建物,內部規劃有展覽空間、多功能研習教室、影片放映空間及青少年活動中心,於94年4月正式委外經營,刻正籌備相關開館作業。
    2.文化活動
    (1)臺北兒童藝術節
    94年7月16日至8月13日文化局舉辦「2005年臺北兒童藝術節」。除延續「教育」及「欣賞」兩大活動主軸,因適逢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誕生200周年,活動安排以安徒生童話為主題,共有18場戶外演出、49場室內售票演出,並聯合市內20處親子相關藝文館所進行聯合票價優惠及活動安排;另為配合戶外演出場地進行動線,規劃為一日遊或二日遊的行程,擴大吸引更多外縣市民眾參與及停留。
    「2005年臺北兒童藝術節」戶外演出包括兒童戲劇、芭蕾舞劇、兒童歌仔戲、京劇等,18場次場場不同,於天母運動公園及市民廣場進行首演;另邀請有英國泰利劇團、保加利亞瓦爾納國立偶劇團及韓國跑劇團來臺演出,參加人數達35萬人,創歷史新高。
    (2)臺北電影節
    臺北電影節已舉辦多年,除成為國內年度電影盛會,更成為少數以「城市」為主題的國際影片觀摩、交流活動。臺北電影節對推廣本地影像創作亦不遺餘力,每年舉辦「臺北電影獎」與「臺北主題獎」兩項臺灣影片競賽;去年首創之「全球華人影像精選」單元,今年持續舉辦,計有65,545人次觀影。今年影展增設「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創舉,讓臺北電影節成為目前臺灣唯一設有劇情長片國際競賽的影展。競賽中所有入圍導演均訪台與媒體、導演、觀眾們見面對話。另外「國際青年導演觀摩」單元,也搜羅亞太、國際各國的電影生力軍,讓影迷在影展期間,對世界各國的電影新潮有更多的認識。
    臺北電影節透過「城市」主題之影片交流,帶領國內觀眾從影像中認識其他城市的文化,歷年的策展城市包括巴黎、布拉格、京都、墨爾本、巴塞隆納、馬德里等,以及今年的俄羅斯兩座首都莫斯科及聖彼得堡,每次都讓臺北市民感受嶄新的城市魅力。
    臺北電影節賡續發展本市影展獨特之精神,持續提供市民大眾認識國內外電影創作之機會,增加市民對影像創作之興趣,同時整合學校及社會資源,以培養及推廣電影欣賞人口。臺北電影節一向鼓勵年輕、非主流及堅持獨立製片精神的影像工作者積極從事影像創作,讓臺北電影節在世界電影創作版圖上,成為年輕影像創作者的重要場域。

    (二)活化古蹟-歷史建物再利用
    為管理維護本市市定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及有效運用政府資源,開放公共空間,結合民間資源參與公共事務,以增進公有財產營運效益,本府以委託民間經營方式開放「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舊址,期望該古蹟能成為一個以舞蹈藝術為主題的資訊平台及展演空間,達到推廣舞蹈及傳承文化藝術之目的。
    經本府文化局辦理委外經營招標,由蔡瑞月文化基金會得標。歷經多時波折,直到最近基金會同意放棄簽署該款備忘錄,使得全案回歸原本招標公告原旨,於94年7月1日完成議價簽約,日後基金會將負責經營管理與相關藝文活動推廣,合約俟議會完成「市有財產委外自治條例」立法程序後即生效。
    古蹟乃公共資產,向全民開放的用意在使蔡瑞月女士教學創作不倦的奉獻精神,能因古蹟活化而永續發揚。回顧蔡瑞月女士的一生,因為愛而能跨越族群藩籬,而能創作不懈,未來對外開放參觀時亦希望參訪者能感受到臺灣月娘無處不在的生命脈動。

    (三)多語環境世界接軌
    1.百句英語
    鑒於臺北市外籍人士及觀光客日眾,為增進本府同仁外語溝通能力,特由本府人事處規劃「常用公務英語100句」,推動全員背誦。第一單元「Visiting Taipei City Hall」(到市政大樓洽公)已請專人錄製CD,於市政大樓每日中午定時播放,並置於網站,方便同仁線上學習。另為加強學習效果,由各機關利用集會帶動團體學習,並由首長進行抽測,答對者,發給獎品鼓勵,讓同仁樂於學習、背誦。
    2.雙語化
    為創造友善的觀光旅遊環境,本府於93年度起,分二年針對本市(1)停、讓、慢、學校等交通標誌、(2)標誌附牌、(3)禁止停車告示牌、(4)一般告示牌等牌面,進行雙語化工作。93年度共設置2,530個停、讓、慢、學校、醫院、禁止停車告示牌等標誌雙語牌面;94年度又針對本市48條主次要幹道上之一般告示牌面進行更換,一般道路系統標誌牌面雙語化工作亦配合清查錄案辦理。目前本市12個行政區之禁止停車告示牌、家長接送區告示牌、調撥車道及山區道路、車行地下道等開頭燈標誌均已更換完成,而本市主次要幹道上之告示牌亦全面勘查更換中。
    目前臺北市區道路交通標示、觀光景點標示及說明等雙語化程度約達98%,預計94年底所有街道標示牌雙語化達到100%,並依預算增加、補設及汰舊換新;另各機關出版品、法規及英文網站資料等逐步擴充,期盼建構全面性的雙語環境。
    3.外勞服務多語化
    臺北市外籍勞工人數眾多,到94年7月底止,已達31,516人。為積極服務本市外籍勞工,本府特別以英、印、泰、越四種語文編印外勞相關書籍,除可讓外勞、仲介、雇主更加了解相關規定及交流訊息,更讓臺北市民充分欣賞到外籍勞工本國文化之美,讓臺北市民能與外籍勞工相處更加和諧,更能豐富彼此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四)常民文化
    惟有深入市民日常生活的文化活動,才能引起最深刻的感動與共鳴,亦是常民文化動人之處。為維護及發揚這項珍貴的常民文化資產,彰顯臺北海洋文化特質,本府於媽祖聖誕前一週,94年4月23日至5月2日舉辦「2005年(第一屆)臺北媽祖文化節」,揭開今年「臺北與海洋文化」系列活動序幕。活動邀請北臺灣十三間媽祖廟及活動創始廟宇臺灣省城隍廟共襄盛舉,一同迎接臺北古城金面二媽自小基隆(三芝)福成宮返回天后宮九十多年前的舊址(二二八公園)。除大型迎媽祖陣頭遊行外,活動期間每天於二二八公園內皆有南北管與歌仔戲演出,並於5月1日舉辦歡慶媽祖誕辰活動,讓民眾感受臺北深邃傲人的文化魅力。媽祖遶境活動舉辦後,不僅獲得市民熱烈回響,掀起社會各界關注媽祖信仰所蘊藏的社會文化意涵,回鑾過程中信徒的虔誠信仰,更感動每一個參與活動的人心,實為常民文化典範。

    二、舒適安居的優質生活
    (一)安全無虞的生活環境
    1.三安好城市
    打造本市成為治安、公安、交安三好的安全城市,一直是本府長期以來努力的目標,更是與其他城市相較讓本市市民引以為傲的成就。為確保民眾自身及財產安全,本府警察局特別著重在暴力、竊盜及毒品犯罪方面積極防制。同時在公共安全及交通安全之重點工作亦有所成效。
    (1)維護治安工作
    為能使治安工作更上層樓,英九每兩週均親自主持一次「治安會報」及一次「治安座談會」,隨時掌握治安趨勢變化,加強府內相關局處橫向聯繫及縱向整合。並由本府研考會針對市長重大裁(指)示辦理情形之管制追蹤,以落實各項議題之切實執行。就整體趨勢而言,94年1至7月本市竊盜犯罪每10萬人口發生572件,與全國各主要縣市比較:高雄市發生890.7件(本市的1.56倍),臺中市發生1,634.8件(本市的2.86倍),臺北縣發生1,039.8件(本市的1.82倍),桃園縣發生1,156.2件(本市的2.02倍),高雄縣發生838.7件(本市的1.47倍)。另暴力犯罪防制成果,94年1-7月本市暴力犯罪每十萬人口發生數與全國各主要市、縣比較,本市為15.8件,亦為全國最低。依本市歷年暴力犯罪及竊盜案件發生件數趨勢圖分析,均呈現持續下降之趨勢,配合超過七成的破獲率,讓市民住的安心。更值得欣慰的是,當全國無論是竊盜或暴力犯罪仍然在繼續上升的今天,臺北市這兩類犯罪卻持續下降。根據內政部警政署7月公佈的民調顯示,超過78%的臺北市民對住家附近的治安情形感到滿意(良好),我們一定會繼續保持此項得來不易的成果,使市民免於犯罪的恐懼。

    (2)重視公共安全
    A.火警傷亡情形
    本府努力落實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檢查及特定營業場所容留人數的管制,辦理公安消安動態演練,加強社區及營業場所自衛消防編組演練,增進員工災害應變能力,以提昇火災搶救困難地區或老舊地區救災效能,並持續推動「消防風水師」免費到府為市民住家消防安全把脈,強化民眾自我防災意識及緊急應變能力,冀以有限人力預防災害發生,減少人命傷亡。英九87年上任時,本市全年火災發生數有985件,因火災受傷人數有73人,死亡人數有34人;88年火災發生數降至936件,因火災受傷市民降至66人,死亡人數降至20人;直至93年因火災傷亡人數更創下歷史新低紀錄,降至26人(較87年減少64%),死亡人數降至10人(較87年減少71%),火災發生數則降至552件(較87年減少44%)。94年1-7月發生件數更降至272件,死亡5人,受傷6人,預計降幅可望比去年更為降低,如與87年英九上任時同期相比,降幅應可達一半。
    目前臺北市公共場所的火災已極少見,大部分火災都發生在民宅,因此本市早已將住宅防火列為重點,近年並推動「消防風水師」計畫,以有效減少住宅火災。

    B.金?凰專責救護隊成果
    本府消防局於88年6月1日成立全國首創「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成立迄今,已配置有40個救護分隊(包括忠孝及永吉兩個高級救護分隊)、71輛救護車及362名中、高級救護技術員,負責全市到院前緊急救護工作。自「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成立至94年7月底止,共成功救回165位「到院前心肺停止患者」(醫界稱為DOA(Death on Arrival))康復出院,存活率高達8.5%,已超過先進國家城市(如芝加哥)的比率。而94年7月急救處置率為1.502次,較成立前之1.013次,成長幅度高達48.3﹪,成效卓越。此外,還有22名消防局同仁將於94年9月起接受長達1,280小時的高級救護技術員訓諫,預計95年6月結訓後,本市高級救護技術員將達66人,將更能全面提供市民高級救護服務。

    (3)預防交通事故發生
    為重視市民行的安全,本府從執法、工程與教育等方面多管齊下來改善交通事故的發生,並依不同對象推動各項專案如「行人安全專案」、「尊重路權專案」、「尊重與關心年長者行的安全專案」…等。從英九上任以來,88年交通肇事死亡人數為107人,重傷人數65人,至91年創歷史新低,死亡人數降低為81人;因交通事故而受重傷之人數則於93年降至37人,為歷年最低。
    2.防災緊急應變中心
    鑒於九二一地震帶未全面性的災難,本市災害防救方向,改朝指揮系統「區域化」的方向發展,以區長為指揮官,每一個行政區為一防救災單位,以爭取救災第一時間。本府同時以「本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為藍圖,依現有災害防救運作體系,按各種災害種類之防救階段(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原),擬定各種災害防救措施,期將本市建構成一座「防災、耐災的臺北城」,提供市民一個安全的生活空間,以保障市民生命財產之最大安全。
    鑒於本市急救責任醫院共計18家,若發生重大事故時(如天然災害、各種意外事故或恐怖活動所引起重大傷亡等),未有統籌的指揮系統及平日之整備、預防工作時,則本市緊急醫療恐將無法應付甚至癱瘓;因此,本府衛生局發展並推動災難之緊急醫療應變措施 ,於92年12月15日建置完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災難應變指揮中心」(Emergency Operation Center, EOC),除有醫療人員24小時待命執勤,協助平日本市各醫療院所緊急傷病患轉診業務,並於本市災難事故發生時,提供醫療資訊整合作業、平衡大量傷病患所需之醫療負荷資訊,亦隨時監控本市疫情及防疫物資儲備狀況,加強本市緊急醫療應變能力。
    3.機車退出騎樓與人行道
    為整頓改善本市機車停車秩序,落實「以人為本」的交通理念,本市自88年底起逐步推動實施機車退出騎樓措施,至94年7月底共實施201處路段,總長度為149.15公里,藉以提供合理之機車停車空間,並輔以適當區隔設施與管理手段,保障行人用路權益及安全,94年度下半年度預計實施20處路段,長度約13.95公里。
    4.清除路霸(廣告車)
    「清除路霸」是英九上任後即強力推動的施政重點,長期以來,本府已投入相當多的人力執行清除路霸工作,除當場依法取締舉發、清除移置障礙物外,並視現場路幅寬度、交通狀況等規劃適量、適當之公用汽(機)車停車格位,確實導正民眾占用道路私自使用之惡習,恢復巷道合理停車空間。實施以來,執行成效良好。
    另為加強遊動廣告車輛之管理、取締並維護交通順暢、提高本市路邊停車格位之週轉率,本府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5條暨「市區道路條例」第28條規定發布命令,自94年8月1日起,上午7時至下午9時(國定例假日除外)禁止遊動廣告車停放本市所有道路;違規停放者,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56條第1項第9款及第2項規定,取締並拖吊移置。

    (二)親山近水的休憩空間
    1.親山步道(813登山)
    為推廣本市豐富之郊山景觀資源並鼓勵市民走出戶外從事健康休閒運動及推廣登山健行活動,本府於94年從本市五大山系登山步道網中規劃出一系列之步道路線並與大眾運輸系統結合,訂為「親山步道」。94年度首先推廣20條適合一家大小一起進行登山健行活動的「親子級親山步道」,並於94年8月13日與La New公司合辦「813臺北市郊山日」活動,選定「象山親山步道」、「軍艦岩親山步道」及「指南茶路親山步道」等3條路線舉辦萬人登山健行活動,為推廣本市「親山步道」系列活動跨出第一步。
    2.藍色公路
    本市藍色公路淡水河、基隆河航線自93年2月7日起正式啟航,其中淡水河航線更於93年7月由本市大稻埕至關渡碼頭航線延駛至臺北縣淡水漁人碼頭。為提升船舶遊玩服務品質,淡水河業者於93年10月引進120人座大型客船乙艘經營跨縣市航線,另基隆河業者亦新造80人座船舶乙艘,於94年4月投入營運。兩者運量皆穩定成長中,每月搭載合計4千餘人次,其中淡水河航線3千餘人次,基隆河航線1千餘人次。
    本府為發展藍色公路,鼓勵市民親水活動,乃改善大佳、關渡及大稻埕碼頭之河濱公園景觀,預料將可吸引更多民眾能親近與瞭解臺北市淡水河與基隆河的歷史、文化與生態。未來,藍色公路未來將持續進行河岸景觀、水質改善及河道疏濬作業、強化現有藍色公路業者多角化經營及營運行銷計畫、新建碼頭計畫及推動跨縣市航線擴大遊程範圍等方向發展。
    3.水上活動
    (1)94年舟遊臺北活動
    自基隆河大佳段截彎取直後,新造的大佳河濱公園,可供臺北市每年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活動,從淡水河中正橋水域移轉到大佳。同時近二年來河水污染的持續改善,於94年4月24日「舟遊臺北基隆河巡禮」活動,才有100多艘各色獨木舟同時下水的盛況,開啟了臺北市區河道的另一個紀元。
    (2)2005臺北端午文化節
    本府的「端午文化節系列活動」亦在大佳河濱公園舉辦,本次報名參與「2005臺北端午文化節-2005臺北國際龍舟錦標賽」的隊伍計達111隊,為歷年之最,其中國外隊伍計有美國、日本、新加坡、菲律賓(2隊)、那霸市等6隊參賽,總參與人數已逾3,100人,超過去年報名總數的87隊,除水上龍舟競技外,於陸上更安排了豐富有趣的園遊攤位,如「香包教作」、「趣味童玩」、「立蛋比賽」、「千人包粽」、「五人制歡樂足球賽」和「法式滾球推廣活動」及「新移民嘉年華」等系列活動,活動參與人數總計超過5萬人次,開幕典禮後晚會即有約3000餘人,突顯了民眾參與的踴躍。

    (3)西式划船比賽
    為加強開發臺北市水域活動,創造本市成為親水城市,本府體育處即將在今年9月至10月間,配合霞海城隍廟月下老人生日、中秋節及迪化街中藥節慶活動,辦理2005臺北大稻程百船齊發活動。由於在淡水河最興盛的時代,帆船曾佔有很大的歷史地位;所以,此活動的主軸即藉由各式各樣不同的帆船,包括復古式的帆船、來自三腳渡、關渡等地區的舢舨加上風帆的概念,以各式各樣現代帆船加入帆船大遊行行列。另外沿續去年辦理西式划船經驗,預定2005年9月23日至25日,於基隆河大佳段舉行2005年西式划船活動。本次活動將擴大划船賽規模,除預計邀請國外城市隊伍計50隊參賽外,更鼓勵國內現有西式划船隊伍參賽、鼓勵對西式划船有興趣的民眾及在台外僑組隊參賽,以積極推廣划船運動人口。
    4.生態工法-內溝溪、大溝溪、景美溪整治工程
    (1)內溝溪整治工程
    本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面環山,地勢呈外高內低之盆地狀,依據92年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所完成之全國1420條土石流潛勢溪流調查資料,本市境內經現地調查判定土石流潛勢溪流數目為49條。

    內溝溪因溪床坡度平緩,上游沖刷之土砂易於淤積河道,造成原有溪溝排洪斷面不足,且現有兩座便橋早期由當地居民施設,因斷面不足,容易造成堵塞,遇豪雨河水氾濫,造成兩岸農地耕作損失及下游社區淹水災害,為解決水患,並保護兩岸農地免遭沖蝕崩塌損毀,並維護農地生產環境,以及保障下游居民身家財產安全,乃規劃整治工程並採景觀生態之工法整治。
    本溪溝主要以天然塊石堆砌護岸之設計為主,配合週遭環境植生綠化,強調整體自然環境景觀,種植水生植物,促進原始環境加速完成復育,所設置之不同造型固床工,既可穩定流心,亦創造不同水體變化,利於生態繁衍,使溪流充滿生命力,另以塊石堆砌魚礁設施,期以早日恢復水中生態,原木護欄搭配天然石磚步道,配合木造長廊、餵鳥臺、汲水泵浦、風車等展現多一層趣味性之美感,亦提供市民休閒親水空間。
    (2)大溝溪危險溪流整治工程
    大溝溪為一自然型態之溪溝,下游區域經市地重劃發展成大湖山莊密集住宅社區,溪溝部分並因道路需求,由箱涵下水道取代,以致86年8月19日溫妮颱風來襲兩岸農地遭沖蝕損毀,因排洪不及而造成淹水災害。本府建設局為減少豪雨洪峰來臨時對兩岸農地之損害及降低對下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之侵害,乃自銜接大湖山莊街241號社區旁往上游之溪溝積極規劃整治工程並採生態工法整治,因本溪溝下游已銜接住宅社區,工程設計時除考量安全排洪要求及恢復原有溪溝生態環境外,並以兼顧鄰近社區休閒遊憩親水空間環境之需求為規劃目標。
    本溪溝之設計主要以半重力式結構護岸為主,以護岸控制溪流流心,減少兩岸農地沖蝕損壞及泥砂下移。惟為避免工程構造物對環境之衝擊及破壞,並以天然塊石作表面處理及植生綠化,溪溝寬闊區域並儘量降緩護岸斜率以維護生態及保持自然景觀,溪溝河道中並視地形設置固床工等構造物以降低河床落差,並蓄積溪水以營造魚蝦等生物生存繁衍之棲息空間,沿溪並選擇適當區位設置親水平台及步道等設施以營造親水空間。
    本溪溝整治完成四年來,已成遠近居民觀光景點,假日人潮不斷,可見溪溝整治之工法得當,可兼顧工程與遊憩之雙重需求。
    (3)景美溪整治工程
    隨著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民眾對於河川整治之要求除了考量防洪安全問題外,更進一步要求應注重生態及景觀問題。基此考量,本府養工處辦理景美溪河道整治工程時,除了興築防洪設施外,亦於工程設計中兼納生態及景觀思維,希望能在兼顧防洪安全之原則下,盡量採用石籠、柔性護坡塊等較具生態性質之材料,以適當的植栽品種進行綠化,及以彩繪或拚貼磁磚方式美化防洪設施,期能降低混凝土設施對景觀之衝擊性。目前景美溪右岸萬芳路至萬壽橋段、寶橋至景美橋段均已完成堤壁美化,恆光橋至一壽橋段兩岸已完成堤防綠美化,恆光橋至指南溪出口段正以生態工法理念進行河道整治工程,至94年8月31日止之施工進度達58 %,預定於94年12月12日前可完工。
    5.暮染觀音,關渡新樂園
    為推動本市水上活動與發展中港河區水上觀光業之商機,本府養工處提出「關渡中港河口舢舨碼頭」計畫,將整建關渡宮旁舢舨碼頭、美化堤岸並輔導船家轉業,多管齊下塑造關渡宮旁水岸為兼具生態、遊憩的新觀光據點。
    關渡中港河口舢舨碼頭的近程規畫將配合關渡水岸公園設施完成,本府養工處浚深現有中港河河道,清除表面垃圾、廢棄物,右岸碼頭平台鋪設低彩度、高亮度的花崗石防滑地磚,右岸擋土牆則以造型模板形塑自然生態的風貌以擺脫舊堤的僵硬;此外,還將增設下船引道的防碰撞設施;未來左岸船屋清除後,也會栽植水草美化景觀。本府將與船家妥善溝通、提供誘因使其願意美化漁船,成為該區吸引人潮有特色的景觀;同時也會進行調查,瞭解該區發展潛力與民眾意願,並完成舢舨及船舶暫時停放的管理辦法、娛樂漁業等相關管理機制的訂定。
    6.腳踏車道的連結貫通
    由於健康城市是英九市政的重要政策,自89年交通局率先推動腳踏車租借服務以來,現有租借站7處,並計畫新增1處「景福」租借站(公館思源街底);又為吸引更多民眾前往享受河濱腳踏車道設置成果,本府亦致力於服務品質與功能的提升,自94年4月23日起實施「甲地租車、乙地還車」新措施,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所屬臺北市、縣各腳踏車租借站皆能適用,大大增加民眾腳踏車租借之便利性;並積極興闢河濱腳踏車道,截至93年底累計完成全市河濱腳踏車道100公里;並賡續推動環河腳踏車道之串聯,另藉由河濱腳踏車道導覽牌、里程標示之設置,加強河濱腳踏車道騎乘資訊的提供,將腳踏車道、周邊景觀、遊憩資源等不同元素融合,提供民眾完整的服務機能;預計95年完成全市環河腳踏車道路網後,對提倡腳踏車休閒活動,會更有激勵加乘效果。

    三、數位治理的網路新都
    (一)智慧交通,迅捷臺北
    1.臺北市ITS計畫
    本市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智慧型運輸系統)計畫範圍涵括先進交通管理服務、先進大眾運輸服務、電子收付費服務、弱勢使用者保護服務……等八大服務領域,負責單位亦跨交通局、交工處、停管處、捷運公司、及臺北智慧卡票證公司等多個單位。
    由本府交通局推動之計程車營運安全與派遣系統於94年4月27日舉行系統開台儀式,此外,本府交工處持續於94年度推動信義商圈、既有快速道路交通監控設施及市區主要道路之車輛偵測器等交通監控系統的建置。停管處主導的電子化路邊停車收費管理(包含租用數位化設備PDA開單、設置悠遊卡停車收費計時器)亦逐步擴大施行範圍,陽明山及西門商圈的停車場導引資訊系統亦正建置中。預計95年度將擴大適用範圍,於內湖科技園區建置交通監控系統、停車場導引資訊系統及公車動態顯示系統。
    2.公車動態系統(e-bus)
    本市自93年起進行臺北e-bus建置計畫,目前已完成捷運接駁公車500輛車機裝設、監控中心軟硬體建置、公車業者調度站電腦設備、智慧型站牌80座、網際網路及語音查詢、排班調度系統等,民眾可透過網際網路、電話語音查詢捷運接駁路線公車預估到站時間,作為行前資訊參考,並於捷運站出入口及候車亭設置智慧型站牌提供公車即時動態資訊,民眾可掌握候車時間。第一期500輛e-bus的建置已於94年5月16日發表成果;另藉由輔導公車業者使用本案建置之排班調度系統,提升其營運效率;同時本府交通局可透過(網路)即時監控系統(web-GIS)及相關統計報表,稽核公車服務品質,節省相關稽核人力,確切掌握公車服務績效。94年續建e-bus系統至山區路線,以提升民眾搭乘意願,未來亦將逐期擴建至全市公車。

    (二)無線校園,行動學習-臺北無線校園計畫
    配合臺北建置無線寬頻網路,教育局於94年1月20日成立無線校園工作小組,大力推動無線校園計畫,以因應未來校園內師生進行行動式教與學及上網之大量需求,預計94年底完成100%學校校園無線網路環境建置。目前草擬之「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各級學校校園無線網路環境建置及應用發展計畫」,主要分校園安全、教學應用、行政應用及學生生活等四大方面,94年度無線網路應用則著重於校園安全,以「校園無線網路電話」、「網路家庭聯絡簿」及「校園網路監視系統」為主要發展項目。另行政業務方面的應用,94年1月至6月試辦「數位學生證」計畫,並由東門國小、私立復興國中小、育成高中及大同高中等4所學校進行。試辦項目有:學生出入校園管理、圖書館借還書、合作社消費等系統,試辦計畫參與人數共計6,523人,詳細說明如下:
    1.學生出入校園管理系統:學生進出校園,系統會自動發送簡訊至家長手機中,家長可以了解子弟進出學校之時間,倘若下課需接送子弟者,亦可於收到簡訊後,再將車子開至校門口,可減少校門口下課時間交通壅塞狀況。
    2.圖書館借還書系統:可使用數位學生證於圖書館借還書,此部分是利用「無線電頻指認」(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感應式的登錄方式,讓學生自己可自行借閱及歸還圖書,提升行政效能。
    3.合作社消費系統:數位學生證具小額儲值功能,在合作社進行消費,減少收費困擾。倘若學生證遺失,亦可申請掛失,內部儲值金額不會損失。
    94年度參與試辦之4所學校並於6月3日假東門國小辦理臺北市數位學生證結合悠遊卡試辦成果發表會,6月底提出的評估報告結論為:參與試辦之班級師生皆普遍認同數位學生證之辦理。故自94年9月將另擇4所學校,擴大試辦,如亦獲致明確之成效,教育局再於95年度將在公立高中以下學校全面推廣。

    (三)一卡在手,悠遊臺北
    悠遊卡為一結合捷運與公車票證整合及雙向轉乘優惠之驗證機制,於91年9月30日全面上市,在不到2年半時間,94年2月7日發行量即突破500萬張,8月底更增加到570萬張,發行速度僅次於鄰近的新加坡的交通IC卡EZ-Link,發卡量居全球同類運輸卡第六位,次於首爾(舊稱漢城)、香港、上海、東京和新加坡。同時為鼓勵民眾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並使轉乘優惠措施更趨公平,92年11月1日起實施捷運與公車採雙向轉乘優惠,民眾於1小時內搭乘捷運轉乘公車或搭乘公車轉乘捷運皆可享8元優惠。
    另為增加乘客支付計程車資的選擇,臺北智慧卡公司與臺灣大車隊於94年4月16日起合作進行悠遊卡計程車試辦計畫,預計試辦5個月後進行滿意度調查。本府交通局將視其試辦成效,鼓勵業界主動與臺北智慧卡公司合作推廣,進而提高乘客使用悠遊卡及其連結之大眾運輸工具之意願。
    本市停管處所轄路外停車場亦配合本府一卡通用票證整合政策,目前已完成47處路外停車場建置悠遊卡收費系統與自動收費系統之整合,另94年規劃石牌國小及麗湖國小等2座地下停車場建置悠遊卡收費系統,提供民眾多元便利之停車付費方式。

    (四)無線臺北,臺北無限
    為使臺北市在全球城市競爭中屹立不搖,本府率先全球各城市首創覆蓋全市的Wi-Fi無線寬頻網路之BO(Build & Operate)建置與營運計畫,以達成「無線臺北、臺北無限」之政策願景。本府自93年初即開始規劃無線城市相關計畫;本案於93年9月7日完成廠商遴選及簽約,至93年底已依規劃完成第1期30個捷運場站及週邊150公尺和5個地下街的無線網路建置工作,目前正在進行第2期建置工作,預計於94年下半年完成。至第二期完成時,全市約有50%人口可在28.2平方公里的人口密集區接收無線訊號,此涵蓋範圍已為全球最大之單一Wi-Fi區及無線接收盒 (access point, AP) 佈建密度最高。全部3期建置工作,將涵蓋本市113.2平方公里,相當於90%的人口涵蓋率,預定在95年初完成。
    除建置工作持續向前推進外,本府亦積極整合核心公共服務,如無線校園、ITS智慧型運輸系統、遠距與行動醫療……,期使無線臺北正式營運後,市政服務工作能藉由無線網路讓更多市民以更便利方式所共享。由於本案顯示臺北市在IT科技應用上的遠見與創舉,引起國際間的高度重視,美商英特爾(Intel)於94年8月18日正式向全球宣布,臺北市為其認證的數位城市(Digital City),另外包括新加坡、斯里蘭卡及法國巴黎市,皆派遣官員來臺北進行參訪與觀摩,本府也自94年起屢接獲國內外包括葡萄牙及澳洲的邀請,發表「無線臺北」之演說,分享經驗。

    (五)多元電子化繳費-手機繳停車費
    本市停管處自87年1月起推動連鎖商店、加油站及金融機構代收本市路邊停車費,至94年7月止,代收據點總計約7,600餘處,93年度代收張數已達2,175萬餘張,代收張數佔全年總開單總數之90.54%,已有效達到委託代收停車費之服務目標。惟為提供更多元化之停車費繳費管道,本市停車管理處於94年6月7日與中華電信、玉山商業銀行、美商花旗銀行、華南商業銀行、臺灣銀行、臺北國際商業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板信商業銀行等9家廠商簽約,增加轉帳代收停車費功能,俾利手機電信業者或金融機構透過手機或帳戶自動轉帳方式代收本市停車費,本項服務已自94年7月1日起提供。

    四、前瞻進步的都市發展
    (一)建構便捷的運輸環境
    1.捷運系統
    臺北都會區捷運路網目前已通車路線(捷運建設第1階段)包括木柵線、淡水線、中和線、新店線(含小碧潭支線)、南港線、板橋線第1階段、小南門線等計69.1公里建設長度,捷運每天旅客接近100萬人,目前累積運量已突破20億人次,且依Nova國際鐵路標竿聯會2004年最新重要績效指標比較資料顯示,在24個會員系統中,臺北捷運系統可靠度已名列第一,代表著臺北捷運系統的安全品質及列車準點率已達國際一流水準,不僅帶給民眾快速、便捷、安全、舒適之感受,而且對於都會生活品質的提昇具有正面的效益。
    目前興建中的捷運路線(屬捷運建設第2階段)包括板橋線第2階段及土城線、新莊線、蘆洲線、內湖線、南港線東延段、信義線、松山線、中正機場線三重至臺北市段,計70.2公里,預計於101年年底完成後,整體路網將達139.3公里,全面涵蓋臺北市面積與人口,估計將有230萬人能夠使用捷運系統完成日常生活快樂的「行」。
    2.快速道路系統
    本市快速道路系統主要係以環東快速道路系統、環西快速道路系統、東西方向快速道路系統、南北方向快速道路系統所構成。英九上任以來共完成三條快速道路,一是環東快速道路,全長約6公里,提供臺北市區及南港、內湖地區居民及經貿園區廠商,通往北二高之聯絡道路;二是洲美快速道路,全長3.5公里,便利士林、北投地區與市區交通,這兩條快速道路平均為市民節省了20分鐘左右的時間。最後一條則是今年正式通車的信義快速道路。
    信義快速道路長3.4公里,為英九上任後即開始動工之工程,經過6年工期,於94年5月14日正式通車,其主要的功能在紓解基隆路與北二高臺北聯絡道(辛亥路端)的交通,不只嘉惠文山與信義區的居民;甚至基隆、汐止、新店、三峽及中、永和等大臺北縣、市居民都可利用北二高萬芳交流道系統進出信義計畫區,大幅縮短10至14分鐘的行車時間,同時帶動臺北曼哈頓—信義區的經濟蓬勃發展。沿線隧道雖多,但在沒有隧道的地方,景觀優美,抬頭可看到臺北101大樓一柱擎天的景色,沿線也進行綠美化工程,讓駕駛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3.東湖地區聯外山區線道路
    「東湖地區聯外山區線道路」為大湖及東湖間東、西向聯絡道,屬區域性道路,路線自大湖公園東側成功路五段轉彎處起(現況為慈濟臺北內湖辦事處門口南側)向東爬昇,以一號隧道穿越山區,繞過康樂山東南角後,於欣欣山莊北側康寧路三段75巷附近設置一出入口,續以路堤、路塹及橋樑方式越過安泰街及安泰溪左岸,再以二號隧道穿越山區,在康樂街白馬山莊附近終點,並與康樂街及向汐止方向地區道路銜接,路線全長約1.9公里,大部分行經保護區。94年4月11日開工,預定95年11月完工,未來將可提供沿線內溝里、康樂里、安泰里、東湖里居民之聯外交通及防災救險所需便捷路徑,有效紓解東湖地區聯外交通之龐大需求,更可與捷運內湖線形成接駁路網,提昇東湖地區的交通效能。
    4.內科新交通措施
    內湖科技園區開發率已達95%,相關交通旅次特性已趨穩定,本府交通局於94年1月起實施「內湖科技園區交通總體檢計畫」,大規模蒐集旅運特性及交通流量資料,以檢視內科交通問題癥結,進而提出改善策略。除此之外,亦成立專責推動小組,以94年底為短期期程,優先實施提昇道路服務效能、停車供需管理、提高大眾運輸效能、打造內科為交通智慧園區、改變交通旅次型態及加強交通執法等運輸系統管理,同時進行道路工程改善,包括堤頂大道分隔島重新佈設、拓寬行愛路,加強捷運內湖線施工範圍之交通維持及查核作業。中期則將以提升道路系統服務效能為主,包含設置交通監控系統及內科地區全面建置公車動態資訊系統、洲子市場停車場及堤頂大道跨越港墘路立體交叉工程等相關建設。

    (二)再現城市的歷史風華
    1.萬華十二號公園
    萬華十二號公園於88年2月開工,已於94年1月3日完工;基地面積約為13,306平方公尺(1.3公頃),興建地下一至四層鋼骨結構之停車場(其中地下一、二層部分為商場,共提供426個攤位),地上為民俗公園。範圍包括「艋舺公園」、「艋舺公園地下停車場」及「龍山寺地下街」。
    公園位於萬華龍山寺的正前方,與捷運龍山寺站相聯通,經由捷運車站可通達萬華區政中心;期待由公園作為樞紐,將龍山寺、艋舺公園、捷運龍山寺站、萬華區政中心及萬華服飾商圈等地標構築成一條新的都市軸線,將艋舺地區帶往新的發展方向。
    2.理教公所
    理教公所原住戶約222戶,建物多為木構造基地巷道狹窄且仍使用公廁,衛生條件差及生活品質低落。為配合提升西區公共環境品質,並關懷當地居民生活品質,本府於94年1月18日公告實施將該地區由商業區變更為廣場用地。計畫目標將配合舊城區觀光發展,創造魅力臺北城以引導商業消費人潮聚集,並藉由公共空間之提供,創造城市多元活動空間,並提升住戶居住品質。
    另本府為妥善安置現住戶,規劃初期即積極主動向地區溝通,並於規劃期間即組成拆遷安置專案小組,積極協調後續現住戶之拆遷安置事宜,包括社會調查、預為控留國宅提供現住戶優先承購(租)及發放安置費用等。於94年1月19日公告拆遷、94年7月20日進場拆遷。在市府團隊橫向聯繫、公開透明且誠意溝通下,拆遷過程順利,沒有任何抗爭。另為配合西本願寺遺蹟文化資產鑑定作業,將運用廣場既有空間規劃歷史解說區並陳列說明其史蹟與沿革,以保存原西本願寺歷史記憶。
    廣場拆遷後即刻進行簡易綠化,提供市民廣大之休閒空間。並考量本基地係西區重要地區,為永續發展此地,廣場設計將採公開競圖方式辦理,並預計於95年3月完成公開競圖後,由本府公園處辦理廣場開闢。
    3.北大同文化園區
    為帶動北大同地區發展與振興產業,本府提出「北大同文化園區」整體發展計畫,以廟(孔廟)、學(大龍國小)、宮(保安宮)文化資產為發展基礎,透過廟、學建築空間整體塑造、空間開放與整合,及藝文活動表演,讓廟學宮核心地區活絡起來;加上圓山捷運站銜接至核心地區及週邊重要歷史資源如四十四坎街區之人行徒步空間的經營,配合文化園區入口意象的塑造、產業經營轉型的輔導、園區觀光引導及人行、車行動線系統規劃等周邊環境的整備,建構一個深具文化特色及地區風貌的文化園區,帶動地方文化觀光產業發展。目前本專案邀請專家學者、地方人士及市府部門代表等共同推動,迄今共召開5次專案推動小組會議,就各項議題進行研商討論,凝聚共識,並預定於95年完成廟學宮開放空間之整合。
    4.西門徒步區擴大更新改善
    為塑造西門地區成為有特色的商業及人文活動核心據點,本府繼武昌街西門徒步區改善、中華路林蔭大道、西門市場及紅樓等更新再利用計畫後,將延續人潮西進策略,選定西門町的美國街及明太子街等區域實施美化更新以吸引年輕族群及相關特色商品店家進駐,打造西門町及周邊地區成為媲美日本涉谷(Shibuya)的年輕、活力、動能與多樣產業代名詞。
    本案更新範圍包括西寧南路50巷內峨嵋停車場前廣場、昆明街96巷(慣稱美國街)、武昌街120巷及漢口街2段90巷至8弄等地區。目前正由各公共管線單位辦理前置地下管線更新及汰換作業,峨嵋停車場部份已施作完成,其餘預計於94年9月初完成。接續進行峨嵋停車場前廣場改造工程,整體計劃預計可於95年2月落成啟用。
    5.捷運場站聯合開發
    捷運帶給了沿線蓬勃發展的機會,土地經評選為捷運設施之適當佈設地點,雖須提供作捷運使用,但土地所有人可選擇由政府將土地徵收使用,也可選擇繼續持有土地,與捷運聯合開發,不但維持了土地原可開發之價值,也繼續享有捷運所帶來之便利與商機。目前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聯合開發共計69個基地;其中,捷運初期路網木柵線、淡水線、南港線、新店線、板橋線、中和線及內湖線、土城線等8線共46個基地,除南港線忠孝新生站已公告取消聯合開發(93年1月27日公告)及板橋線新埔站申請取消聯合開發外,其餘44個基地皆已進入投資開發作業階段。另後續路網包括新莊線臺北市轄段、臺北縣轄段、蘆洲線、信義線、松山線共計23基地。

    (三)工業區「內科」化
    臺北內湖科技園區是本府近年來全力推動發展的重點產業園區,本府各單位投入相當多心力及資源來提昇園區營運環境。近年來園區各項軟硬體公共建設在園區內各廠商全力支持與本府共同努力下已漸臻完備。
    設立才四年的臺北內湖科技園區(前稱內湖輕工業區),截至94年5月底企業家數已達2,005家,較90年營業登記家數600家成長234﹪,從業員工人數為73,367人,企業93年營業收入高達1兆5,119餘億元,較92年全年營收一口氣躍增近4,000億元,成長率達29.6﹪,超過新竹科學園區(簡稱「竹科」,1兆零859億元)、臺南科學園區(簡稱「南科」,2594.3億元)及臺中科學園區(簡稱「中科」,5055萬元)的總和。在臺商不斷轉進大陸投資的情況下,內科仍有如此亮麗的成績單,著實震撼各界,更充分證明內科為臺灣科技界的「金雞母」。
    由於內湖科技園區開發已達9成,為了本市產業發展的空間及相關生活機能,實現生產、生態與生活共享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空間與優質生活圈,更結合鄰近大彎南段工業區、倉儲批發區、大彎北段商業娛樂區、北勢湖工業區及蘆洲里工業區等地,擴大內湖科技園區發展腹地為「大內湖科技園區」。另本府為了解決園區廠商所關心之產業進駐、交通、景觀改善等議題,並定期召開「大內科跨局處推動小組」及「內科交通總體檢」會議,以便能即時並有效解決園區發展所面臨之各項問題,冀望以此確保園區的競爭實力,俾與全球產業潮流接軌。

    五、永續健康的生態環境
    (一)全回收零掩埋的乾淨城市
    1.資源回收與廚餘分離
    為逐步實現「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遠景,使本市成為永續發展的綠色生態城市,在89年7月1日本市首創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獲得全體市民之熱烈支持與參與,截至94年7月止平均每日區隊垃圾量為1,304公噸,較政策推動前88年日平均值2,970公噸減少1,666公噸,減量比率逾半,達56.11%,可謂成效卓著。此政策之推動並獲國際認同,臺北市於90年11月7日獲頒「2001亞洲地區固體廢棄物管理最佳城市首獎」。此外, 94年1-6月本市資源回收成果包括:(1)資源回收量158,709.65公噸,資源回收率34.25%;若含廚餘回收量則為185,220.64公噸,資源回收率37.8%;(2)尤其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重點回收項目之廢電池及日光燈之回收成果:其中廢電池回收量113.7公噸,廢日光燈管回收量308.4公噸。(3)另自93年7月1日起配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進行廢光碟片及廢行動電話試辦回收計畫;廢光碟片回收量7,180公斤(約430,800片)及廢行動電話90公斤(約450支)。
    由於廚餘等有機廢棄物是垃圾中水分的主要來源,也是造成垃圾容易發臭的原因之一,將廚餘與垃圾分離並進行回收,除可回收廚餘中之有機質進行再利用,有利資源永續利用外,更可不必進入焚化廠處理,減少焚化廠污染,同時減少焚化灰渣量,減輕掩埋場負荷,對環境保護有正面幫助,故廚餘回收工作是本市繼「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後之重要環保措施;且由於廚餘免費回收後,可減少市民購買專用垃圾袋支出。為促進垃圾減量及資源再利用,本市已自92年12月26日起全面實施家戶廚餘回收,並分為「堆肥廚餘」及「養豬廚餘」二類,回收後全數再利用於製作堆肥及豬隻飼料。94年1至6月回收廚餘量共計26,502.74公噸,平均每回收日回收廚餘達213公噸,其中「堆肥廚餘」占79.23%,「養豬廚餘」約占20.77%,成效顯著。
    2.污水下水道的賡續建設
    污水下水道建設為國家或都市現代化指標之一,瑞士洛桑之管理發展學院(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更將其列入國家競爭力評比項目,本府衛工處積極建設污水下水道管網、污水處理廠及相關場站設施,以使廢、污水能有效控制,改善本市環境衛生、提升居住品質,並提升本市之國際形象;截至94年7月底止,用戶接管普及率75.44%,總完成接管戶數為501,661戶,均為全國第一,且遙遙超越其他縣市,本府續朝95年底完成82%之目標努力。
    3.流浪犬貓人道處理
    本市流浪犬數量87年為55,792隻,至93年已降低為4,946隻,6年間減少了50,846隻流浪犬,減少幅度達91%,適足以顯現本市近年推動動物保護工作的具體績效。
    本府於91年由環保局及各相關局處、區公所、環保義工大隊等單位,協力推行本市「遛狗繫狗鏈、隨手清狗便」運動暨評比計畫,對於減低家犬或流浪犬狗便污染情形已獲初步成效,91年至94年7月底止,共計稽查取締告發飼主遛狗未隨手清狗便812件,宣導「遛狗繫狗鏈、隨手清狗便」正確飼養觀念計8,275次。未來環保局將持續加強宣導及取締告發工作,以維護環境衛生,同時亦將持續依本府訂定之「臺北市棄犬處理方案」強化人道捕犬工作,及加強寵物或棄犬污染環境之防止與取締工作。
    近年來,本市在流浪狗數量大量減少下,流浪貓乘機大量繁殖並影響市民生活,而本市目前採捕捉方式無法有效控制流浪貓的數量,為有效改善流浪貓帶給市民的不便,本府於94年8月9日由環保局邀集相關局處及動保團體召開協調會,會中達成共識,將由本府建設局動物衛生檢驗所於1個月內,參考國外目前施行控制流浪貓的作法(人道誘捕、絕育、就地放養(trap-neuter-return),簡稱TNR),擬訂適當可行之策略,於大安區先行試辦。此外,本府設在內湖的動物之家,也在八月底增設「?舍」,以提供收容的流浪?更佳的生活環境,以符保護動物的目標。

    (二)健康活力的運動設施
    1.市民運動中心
    臺北市的體育發展始終以保障全體市民的「運動權」為出發點,朝落實「處處皆可運動」、「人人喜愛運動」之目標努力,期提升市民健康體能,提高市民生活品質。
    本市中山區運動中心業於92年3月正式營運,深獲市民好評,使用人數急遽增加。北投區運動中心亦於93年6月26日正式營運,人潮亦日益增多。另中正區及南港區運動中心陸續於93年9月、94年1月動工,預計均於95年5月完工。另尚有萬華區、士林區、大同區刻正辦理發包中,預定在明年12月前完工。

    2.大小巨蛋
    (1)大巨蛋
    有關「臺北文化體育園區」(含大巨蛋)最優申請人(遠雄集團)申請變更協力廠商乙案,依據94年7月5日甄審會第7次會議投票表決結果,不同意變更,故請最優申請人依照甄審會原核定內容,於本府正式通知文到1個月內(94年8月22日止),與本府完成相關契約議約及簽訂事宜。迄今最優申請人未能於前揭規定期限內完成議約及簽約手續,本府乃依據申請須知規定將視為流標,並賡續流標處理之規定辦理。若最優申請人不服本府之決定,則自得依據促參法令相關行政救濟之規定主張之。目前本案正由教育局再度招標中。
    (2)小巨蛋
    小巨蛋新建工程於94年7月完成建築工程、水電工程、空調工程所有進度。委外經營案於94年6月16日完成簽約事宜。本案預計94年9月1 日至94年11月30日由委外廠商東森育樂公司辦理試營運,94年12月1日正式啟用。小巨蛋竣工典禮,已在94年8月30日舉行,一方面慰勞辛苦3年多的基層工程人員,另方面將房舍移交委外廠商開始進行裝潢與試營運,以瞭解缺失即時改進。
    這座現代化國際標準的15,000席多功能體育館不僅提供籃球、排球、手球、網球、羽球、桌球、舉重、拳擊、柔道、跆拳道、體操、滑冰等運動為比賽使用,更兼顧演唱會、展覽、集會、藝文活動之需求,實為一多功能體育館。因此,其附屬設施的標準滑冰館,平時即對本市幾十萬愛好溜冰者開放使用,壁球館及有氧健身中心亦同,不僅充分發揮土地利用效益,更能以帶動人潮方式增加市庫收入。

    (三)貼心照護的醫療網絡
    1.市醫改革—創造效益與降低成本
    (1) 降低人事負擔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自94年1月1日成立後,持續提供市民完善的醫療照護及保健服務。同時為降低公立醫院人事負擔,配合實施行政院以約用人力替代公務員之政策,持續推動人力精簡專案及技工友的第二專長訓練等策略。
    (2)藥品醫材聯合採購
    藥品、衛材、試劑因改採聯合採購方式,在聯標藥品方面節省約6億673萬元;在衛材方面節省約4686萬元;試劑聯合採購方面節省了1,252萬元,合計節省金額達6億6611萬元。
    (3) 資訊系統整合
    為使醫院內部溝通與工作推展更有效率,有效強化管理機制,建置醫院資訊系統(HIS)、影像傳輸系統(PACS)、檢驗資訊系統(LIS)及主管決策支援系統(EIS)等各類市醫共同資訊系統,以共同開發、相互支援,達精省人力、時間、空間、成本的最大效益。目前已完成第1階段40項EIS業務推展指標設計,刻正進行第2階段各項指標確認。另建置PACS跨院區影像傳輸系統,使醫師不僅在極短時間內獲知病患影像檢查結果,更可隨時在院內檢視影像,增加診察、教學和研究的便利性;病患也因減少了等候時間,進而提高就醫滿意度。而資訊系統整合後將可節省舊式洗片、借片所需耗材及人力,更可因此達到節流目的,預計每月約可節省213萬166元(不含折舊),並精簡放射科15人,檔案室空間每年可節省約50坪。
    (4) 建置聯合檢驗中心(Central Laboratory)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自動化檢驗作業系統(TLA)是全國第一套檢驗自動化系統,聯合醫院檢驗部門除可精簡人力外,預估初期可減少人力約 5%-20%,各院區自檢體集中以來,人力已減少約10%(由178人 減為163人),另試劑與耗材因單一品牌集中採購,約可降低約 20%,聯合檢驗中心試劑估計每年可節約1,100萬元(節省33%),更可擴大轉、代檢的業務,部分院區生化、血液、血清檢驗及細菌培養,透過LIS有效的醫令下傳、報告回傳,共用醫療資源,整合集中化,將節省各院區經營的成本,並可提供臺北市民更高的醫療服務品質,更準確、快速的檢驗報告。
    2.再建公衛體系
    (1)社區送藥
    要成就一個健康的社區,除了良好的健康政策外,更需要創造一個具「可近性」、「方便性」的支持環境相互配合。因此,本府衛生局積極調整醫療健康服務的方向,除了提升民眾的健康知能外,最重要的是應用及發揮社區的行動力,共同關懷社區裡每個成員的健康,以期架構完善的社區共同照顧機制。
    94年5月,聯合醫院與臺北市藥師公會旗下180家社區健保藥局、藥劑生公會25家社區健保藥局(合計205家社區健保藥局)進行社區藥事共同照顧網之合作,同時並與包含離島澎湖地區(2家社區健保藥局)在內的全省藥師公會旗下之62家社區健保藥局共同建構「大臺北地區醫藥家戶管理體系」,使民眾享有「臺北看病,全省領藥」之服務。對於智障、精障、肢障、中風、獨居老人,由臺北市藥師公會遴選之40家「旗艦藥局」,同步提供「免費」送藥到宅之服務。今年2月更擴大服務族群至65歲以上之慢性病長者,就是希望提供市民全方位且迅速便捷的藥事服務。此項服務,廣受市民及外縣市民眾的好評。
    另自94年元月至6月止,本市慢箋服務團隊接獲台大等七所醫學中心處方箋共計22,483張,其中包含18,298張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同時提供216人次送藥到宅服務;聯合醫院部分,則接獲處方箋共計62,579張,約為同時期醫學中心的3倍,其中包含47,994張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且提供4,546人次送藥到宅服務。

    社區藥師與病患之間亦因送藥到宅服務,增添許多溫馨小故事,例如:大興藥局張藥師和住在大安區的章老先生之間產生的信心與友誼,以及景星藥局徐藥師對住在汐止八連路深山的84歲老先生的責任與使命,均讓民眾感受到社區藥師「心繫病患」、「貼心服務」、「使命必達」的服務熱忱,社區藥師已衍然成為民眾「健康的守護神」。未來衛生局也將輔導更多社區藥局轉型為「旗艦藥局」,繼續提供市民像媽媽般貼心、方便、專業、且迅速便捷的藥事服務。
    (2)遠距醫療平台
    為響應醫療無國界政策理念,聯合醫院自89年起即定期派遣內科、家醫科、婦產科、小兒科醫師,前往馬祖當地支援連江縣立醫院,93年總共派遣了251位醫師,看診連江居民達11,114人次,占總看診數20.6%。同時為方便醫生返回聯合醫院後,須與連江病患維持醫病關係,本府特地建置『臺北-馬祖醫療整合系統作業』從事遠距醫療服務(distance medicine),並於94年6月24日正式啟用,醫護人員透過醫療資訊共享平台使用醫療資訊系統(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HIS)、醫療影像管理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及檢驗資訊系統(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等系統,不論其身在臺灣本島或離島等地區,皆能快速掌握病患完整的病歷資料與病症現況。此系統整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與連江縣縣立醫院之醫療資源,不僅提升離島居民更完備的醫療照護品質,更進而提高當地民眾健康水準。

    六、公平正義的都市社會
    (一)弱勢扶助、疼惜勞工
    1.福利服務中心功能整合
    最近一期康健雜誌於94年9月公布「2005健康城市大調查」,臺北市在全國25 縣市的評比結果中,獲選「快樂城市」第二名,僅次於金門縣。尤其在社會福利指標上,臺北市均有亮麗的成績,例如縣市長重視縣市民精神健康的程度,本市排名第2、社會福利支出佔總預算之13.57﹪,排名第4,僅次於新竹縣(17.09﹪)、嘉義縣(15.47﹪)與金門縣(15.43﹪),且認為縣市長能積極幫助生活困難的縣市民,以及認為本市社會福利措施對市民有所幫助者,分別排名第4與第5。
    即使如此,在面對傳統家庭功能快速解體,各類弱勢個案問題越形複雜,福利人口逐年增加,社福資源已明顯不足的情況下,本府社會局正進行公部門各服務中心之人力、空間及業務之整合,自94年1月1日開始實施中山及松山2區之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及老人服務中心實驗方案,目前已完成2區人力、場地及業務之整合工作。刻正進行2區個案銜接及轉介服務流程檢視,及評估區域內個案服務資源合作之可能性,並檢視區域內資源的能量、潛力及分布配置情形。未來更將擴大與民間社福團體合作進行「家庭綜合服務方案」,針對社區內有18歲以下子女之高危險家庭提供社工專業服務及相關家庭支持方案,以減緩家庭危機事件之發生,達到預防性服務的目的。
    本府社會局除積極推動弱勢家庭友伴支持方案,提供弱勢家庭陪伴、家庭互助、社區關懷等服務外,並以本市社福人口資訊,結合GIS系統,建置高風險家庭資料庫篩檢潛在危機之高風險家戶,以期整合協調社區內各政府、民間服務單位資源,預防及舒緩家庭危機案件的發生。
    2.家暴防治
    本市雖早在86年已設立「臺北市性侵害防治中心」,並於88年配合「家庭暴力防治法」全面施行,整併24小時保護中心及性侵害防治中心為今日的「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提供受到家庭暴力及性侵害的市民單一求助窗口,結合社政、警政、醫療、教育、司法等單位提供緊急救援、安置、醫療、輔導與法律等協助;遺憾地是,今(94)年初,邱姓女童遭父親施暴致死事件、萬華區劉姓女童遭母親同居人施暴致死事件、王靜瑩家暴案件,以及最近發生保母虐殺幼童案件,仍發生在我們的社會裡。由此顯示婦女與兒童的安全防護,在前端預防上仍有再加強的空間。基此,為深化家庭暴力預防工作,本府社會局以高風險家庭為焦點對象,建立社區弱勢家庭關懷支持系統;對外結合媒體加強觀念宣導,對內加強專業人員教育訓練;強化責任通報及回覆雙向機制,各責任通報人發現有家庭暴力、性侵害之犯罪嫌疑者,須於24小時內完成書面通報社會局,否則應依法處予罰鍰,以及落實「政府單位零接縫政策」,強化跨局處合作效能。
    3.社會救助法修法後與勞退新制之因應措施
    (1)「社會救助法」修法後之因應措施
    社會救助法修法後,低收入戶認定需同時符合平均每人每月收入、動產及不動產三項標準,估計本市影響層面最大。本府社會局據此進行93年度總清查,94年2月計有4,702戶(12,692人)不符合低收入戶資格。
    為減緩衝擊,本市採下列後續因應措施:首先是分類處遇,註銷因收入不符(1,688戶)、動產及不動產均不符(485戶)之家戶,另動產或不動產其一不符規定者(2,529戶),延長其低收入戶資格至94年6月止。其次,對教育權益維護,給予充分支持;對健康權益有關事項,主動辦理銜接相關制度,並針對個別家戶進行需求評估,主動轉介相關福利。再者,對各界關注重要議題尋求合理的界定標準,包括所謂的「特定境遇單親」、「身心障礙者工作能力及收入認定」及「開放低收入戶夜間部學生申請就學生活補助」,並自94年7月1日起放寬。最後則是加強經濟弱勢戶(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中有工作能力者之就業輔導轉介,以協助其自立。上述減緩衝擊因應措施實施後,市民不復抱怨之聲浪,社會救助的公平性也得以貫徹。
    (2)勞退新制之因應措施
    勞退新制之施行,涉及勞資雙方的權益以及政府公權力能否貫徹執行等切身問題,因此所衍生的法令宣導、電話及書信諮詢、勞資爭議、退休金提撥、勞動檢查,自94年7月1日施行以後呈現逐步擴增情形。依法本府應負之職責計有「督促事業單位5年內足額提撥勞工退休準備金」、「未依新舊制之規定給付資遣費及退休金及扣留勞工工資以抵作為提撥退休金費用之勞資爭議」、「備置勞工提繳紀錄等相關名冊之實施」及「教育勞工使其瞭解退休新制」等四項,本府除已成立勞工退休金專案因應小組,積極辦理督促事業單位應於5年內足額提撥勞工退休準備金之工作外,並舉辦多次勞工退休金新制宣導活動,編印答客問資料,蒐集及專人電話答詢,並以勞動檢查協處勞退新制導致之降薪或資遣等爭議,俾確保維護勞工權益不受新制的實施而受損。
    4.外籍勞工輔導
    本市向以「人道待遇,法律保障」的政策,輔導外籍勞工協助解決他們的問題。為能讓外籍勞工安心工作,本府積極辦理外籍勞工諮詢服務,除設置外籍勞工諮詢中心,提供外籍勞工法令、心理、生活等的諮詢和關懷服務,亦積極查察非法外勞及非法仲介等違法情事,以保障外籍勞工應有權益。又為能使外籍朋友與市民朋友認識多元文化,促進族群融合,本府亦積極推動國際文化活動,例如:外勞詩文展、外勞健檢、外勞跳蚤市場、外勞雇主講習、外勞搓湯圓活動等,強化外籍勞工休閒生活管理,進而讓外籍勞工喜歡這個城市,並安於工作,進而造福市民的家庭並塑造臺北市的國際形象。
    (二)市民參與、實踐公益
    1.社會互助與分享
    社會福利不能單靠政府之力,須結合民間力量方能真正發揮綜效。在社會互助與市民參與方面,具體的實踐包括:時間的分享(如志願服務)、金錢的分享(如捐款)及生命的分享(如捐血)等,市民更可藉由協助他人成就自己、實踐公益。在生命分享上,本府自91年度起,大力推動捐血活動,鼓勵民眾捐血,同時於市府大樓特別規劃專區,鼓勵本府各單位人員挽袖捐血。英九本人定期捐血達164次,就是一例。93年度,本市捐血人次數總計157,165人次,相較於92年度的154,436人次,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此外,本府為促進一般民眾對器官捐贈的認知及參與,增加器官捐贈來源及協助建立器官移植聯絡網路,於91年起即藉由不同的場合,大力推展器官捐贈的概念。93年度本市捐贈器官人次數約計38人次,相較於92年度的25人次,民眾對於器官捐贈的概念已漸漸為民眾所接受,93年度有199人因此而受益。
    另根據本府研考會民調分析,1,083位臺北市民受訪者中,最近半年有參與志願服務或志工經驗者有185人,占17.1%;平均每人參與時數為80.11小時。在捐款部分,最近半年有捐款經驗之受訪者共662人,占61.1%。每人平均捐款金額為9624.73元。捐款對象類型主要為:社會服務及慈善團體、宗教團體兩類。在捐血部分,有捐血經驗者324人,占29.9%。在政府財源緊縮的限制下,本府未來將持續鼓勵市民在社會互助上的參與,進一步拓廣社會福利和落實弱勢關懷。
    2.公民會議
    有鑒於「公民共識會議」為公民參與、推動深化民主之有效模式,為使臺北市民能夠有效且直接參與本府公共事務,本府目前正籌劃辦理「審議民主-公民共識會議」,預計於94年10月下旬召開預備會議,規劃以市民切身相關之「汽機車總量管制」交通議題,作為公民共識會議討論主題,冀望透過公民共識會議的舉辦,讓市民充分討論,並深一層了解「臺北市汽機車總量管制計畫」可能帶來的正負面影響及可行性;同時透過公眾討論與對話,以增進市民直接參與公共政策和民主思辨的機會,讓市民享有親自參與公共政策之權利,藉此達到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中所強調公民權賦(empowerment)與履行公民義務之理想。
    (三)族群和諧、區域合作
    1.客家與原住民照顧輔導
    如何在城市文化的多元發展中保存與傳承弱勢文化(少數文化),使其不致因勢微而消滅亦是當下臺北人面臨的重要課題。秉持著這樣的理念,本府推動客家與原住民的照顧輔導。在客家文化保存方面,本府積極塑造客語普遍使用環境、凝聚都會客家鄉親情感,除推動「客家讀書年─客語文化學堂課程」及舉辦各項活動外,並透過補助款申請及核撥的過程,獎勵民間團體共同投入客家文化、語言傳承工作。另本府亦賡續透過「臺北客家聯合服務中心」安排專業諮詢,服務鄉親市民解決生活層面所發生的法律及代書、工商疑義問題,凝聚都會客家鄉親情感。
    其次,由於原住民家庭的平均收入不到一般家庭的40%,本府因應原住民的特殊性需求,在經濟上予以協助,如:原住民兒童托育補助,原住民婦女扶助、老人收容安置補助、急難救助、醫療補助、喪葬補助及意外傷亡慰問金等。除經濟上之扶助外,並以增強原民女性之生活智能為目標,辦理原住民婦女第二專長訓練、成長營、家暴防治訓練等。對於都市原住民的居住問題,本府依其族群文化之特性,專案設置東湖C、E基地原住民出租國宅74戶,具體照顧其住宅需求。另臺北市原住民少年兒童合唱團,自成立以來,在歷任指導老師的努力下,孩子們的歌聲由青澀漸趨成熟,演出水準也不斷提高,經常應邀在各項活動及國際會議中演唱,除讓觀眾們認識不同於主流音樂的原住民音樂之外,孩子們天真的笑容、清亮的歌聲一次又一次的擄獲了觀眾的心。
    2.新移民照顧輔導
    由於新移民占本市人口比例日增,為促進多元文化交流、整合本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措施,本府除舉辦「2005臺北歡樂潑水節」等活動,以協助新移民順利融入我國生活環境外,更依「臺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政策及實施方案」積極進行新移民照顧輔導工作,且成立跨局處之「新移民照顧輔導措施工作小組」,強化機關之橫向聯繫,並於94年2月26日率全國之先設立具南洋風味的「臺北市新移民會館」,宣示本府照顧新移民之決心及打造新移民的資源平台,進而達到彼此理解尊重之目的。
    3.北部七縣市合作交流
    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單一縣市在土地及人口資源限制下均無法對外取得競爭優勢,再加上社經發展問題日益複雜,無法以單一行政轄區一己之力解決,而須跨縣市合作。因此,本市積極推動北部各縣市的合作交流,以提昇整體競爭力。本府於94年3月25日在桃園縣正式針對北臺七縣市休閒遊憩部門交流簽署「共同提案之意願書」,將向中央爭取相關預算支持,並表達共同合作與推動之立場。另為針對北部七縣市合作交流之持續進行,本府並於94年5月2日邀請中央主管機關(經建會、營建署)及北部七縣市相關局處首長,就北臺區域各縣市之交通運輸、產業、休閒遊憩、文化等議題進行意見交流,建立具體合作的工作團隊關係,並決議不定期舉行會議討論共同課題、研商因應策略。
    另在環保議題方面,透過北基合作案,基隆市自92年9月15日起運送家戶垃圾進入本市處理,至94年7月底止,處理之垃圾量計113,522公噸;本市垃圾焚化底渣亦於92年9月19日起運至基隆市天外天掩埋場處理,至94年7月底止,掩埋處理量為113,522公噸;另本市代基隆市焚化處理家戶垃圾產生之灰渣計22,704公噸,目前底渣已全數運回,刻正辦理飛灰固化物回運作業中。北基合作已為二市各節省了約12萬立方公尺之掩埋容積,有效解決二市掩埋場容積不足問題,更為全國垃圾處理跨縣市合作立下典範。
    此外,本府與桃園縣政府,為有效運用雙方行政資源,發揮縣市特色,建立合作模式,雙方特於94年7月6日於桃園縣府大樓12樓,共同簽署「跨區域合作備忘錄」,針對「防救災支援合作」、「捷運系統路網規劃」、「觀光資源整合」及「農產品產銷合作」等4大議題尋求跨區域合作與整合,雙方皆期待透過這次備忘錄的簽署,作為展開北臺各縣市進行實質交流的契機。
    未來本府將秉持「資源共享」、「分工合作」、「共存共榮」之理念持續推動北部七縣市合作交流,落實區域分工與資源共享提升北臺區域總體競爭力。

    參、臺北未竟議程
    一、籌辦2009聽障奧運
    聽障奧運(Deaflympics),是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家族的一份子,本府爭取到2009聽障奧運在臺北舉辦,是我國政府首度辦理綜合性之奧運比賽,意義重大。尤其預計將有100以上國家之6000選手與教練參加,加上家屬、觀眾當在一萬人以上,其規模亦屬空前。
    自本(94)年初本府赴墨爾本考察2005聽障奧運返國後,有關2009聽障奧運籌備事宜即已進行多達12次工作執行會議,協商規劃各部門與工作組之工作職掌,並依據「2009聽障奧運整體營運綱要」的增修,調整相關籌備工作之規劃與工作期程。
    為配合2009年聽障奧運會競賽場館設施之整建,目前規劃將體育館、綜合活動中心、田徑場工程、天母運動園區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田徑場整建工程列管,並於94年3月24日邀集各界專家學者組成「2009聽障奧運場地評選小組」進行各項場地計畫之審查。基於中華民國聽障運動協會建請本市於規劃2009年聽障奧運場地時,應考量聽障人士之便利性及安全性,各比賽場館應盡量集中,於94年5月30日邀請聽障協會及各界代表至各規劃競賽場地會勘,確定競賽場地及預備場地之配置。
    籌辦2009聽障奧運不僅可提升本市體育發展,並促進本市與國際城市間友好交流,惟所需經費甚為龐大,本府於94年4月11日函發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向中央爭取補助場館興闢費用51億元;94年5月30日依體委會修正意見補送相關資料。後續於94年7月4日由體委會召開「臺北市辦理2009年聽障奧運場館興建運動設施計畫審查會」,目前體委會刻正針對本府所提送之資料邀集各界專家學者進行審查中。

    二、興建捷運後續路網
    對於捷運後續路網規劃,本府將在捷運建設第3階段,陸續推動社子、士林、北投區域輕軌路網、安坑線、土城線延伸頂埔段、三鶯線、信義線東延段、淡海線、萬大-中和-樹林線、北市東側地區南北向線、民生汐止線等,以構成臺北都會區健全捷運路網,總長達250公里以上,除路網結構更加健全完善,對都會區整體交通之改善亦具有正面的助益。

    三、興建貓纜與北纜
    (一)貓空纜車
    貓空纜車的場站位置包括動物園站至貓空站(三玄宮站),共4個旅客上下站及兩個轉角站,路線長度約4.03公里,目前統包廠商正進行初步設計作業,預計94年10月開始施作,95年7月底竣工,95年11月由交通局接管。
    未來完工啟用後,纜車將成為有效率、感受特殊、低污染的大眾運輸工具,進一步健全貓空地區觀光產業的發展,提昇貓空地區觀光形象,並連動促使山區店家或居民改善其週邊環境品質;此外假日期間遊客搭乘公車或小汽車上山者,更可節省旅行時間由原先20~30分鐘變成13~14分鐘,且因採點狀開發,遠低於公路。預估空氣污染量約由原先266.45公噸降至79.94公噸。
    (二)北投纜車
    北投線空中纜車全線約4.8公里,設有4個場站,起站位於北投溫泉公園溜冰場東南側,終站設於陽明山國家公園之交通轉運公園預定地內,中間並設有龍鳳谷及陽明公園2站。本案採BOT方式開發,目前正依促參法評選出最優申請人進行議約中,預定95年5月動工,96年6月完工營運。
    纜車完工啟用後預期可鼓勵大眾運輸,減少個人運具湧入,紓解花季及例假日往陽明山之交通擁擠現象,並且銜接既有交通運輸系統,提供便捷之轉運及新穎的遊憩體驗,結合北投地區特有溫泉資源及人文景觀,帶動地區繁榮。
    四、光華橋拆除
    光華橋座落於本市中山區跨越市民大道及八德路,當年(60年12月)係為減少鐵路平交道對正常車流之行車延滯及降低潛在肇事危險而建造。惟鐵路地下化後,當時興建之原因已消失。本府基於都市更新及地區發展的考量,計畫予以拆除。另依專業顧問公司安全檢測發現,光華橋現況構件劣化情況嚴重,承載能力不符規範要求,在不發生大地震或其他外力荷重等情況下耐久能力剩餘年限由目前計算僅約6年,而且近年來亞洲地區地震頻傳,何時發生無法預測,且本橋為密排梁結構,不易進行維修補強作業,因此,循例將於明年農曆春節期間(95年1 月底) 拆橋施工,對影響市區交通及市民生活最小。
    現有攤商安置事宜已由本市市場管理處全力趕辦,已覓妥光華商場附近之空軍總部新生社土地,計畫興建地下1層、地上6層之臺北資訊產業大樓,並預留兩層樓作為光華商場攤商永久安置之用,目前由本府工務局新工處興建,預定於96年2月完成。另本府計畫在市民大道/金山南路口西南角設置光華商場攤商臨時營業場所,有關場區用地、攤棚建築及攤商安置等正積極協調辦理中。
    五、內湖垃圾山清除
    內湖垃圾山封閉迄今已近20年,目前約有5公頃、180萬立方公尺的舊垃圾位在行水區內,妨礙基隆河水流,違反「水利法」。為解決違法問題,並期盼清除後能促進環境保育、防治水患、都市計畫更新及消弭與地主間之爭訟,本府在91年度編列內湖垃圾山清除工程規劃預算350萬元,並已完成工程規劃報告,惟本案原規劃採BOT方式辦理,但由於民間投資誘因不足,業於94年7月6日經 貴會第9屆第17臨時大會第4次會議同意變更為統包工程,並變更「內湖垃圾山清除工程」92年及93年度預算。
    內湖垃圾山清除統包工程專案管理招標文件,業由環保局成立專案工作小組擬定完成,於94年5月16日提送內湖垃圾山清除工程監督委員會審議,目前已依委員意見完成修訂,刻正續辦召開採購評選委員會議辦理招標文件審查作業中。
    六、「自來水園區」第二期工程完工
    臺北自來水處結合自來水博物館推動「自來水園區」,擴展多角化經營,一期開發計畫已具成效,園區成為市區多元遊憩景點之一;而第二期開發計畫則以臺北自來水發源地公館淨水場為據點,以人文生態及節水省能教育為基礎,擴大參觀區域及增加休閒遊憩設施,使自來水園區成為一處結合歷史古蹟與現代科技,保有自來水文化且具特色之主題園區,並結合公館商圈,帶動社區繁榮發展。未來隨季節變化,將陸續推出春之饗宴(登山步道串連周邊相關景點、綠色停車場)、清涼一夏(水體驗教育區、水霧花園、水鄉庭園、量水室古蹟修復再利用)、懷古之秋(古典庭園花廊、水博館、觀音山蓄水池古蹟修復再利用)及冬之美(水管橋光雕照明、渾水抽水站及古蹟咖啡區、水源河濱賞櫻步道)等各項活動。目前正積極執行公館淨水場安全圍籬工程、渾水抽水站等古蹟整修工程,及水體驗教育區工程,預計95年底可全部完成。
    七、擴大悠遊卡服務功能
    為了讓悠遊卡使用者更有保障,臺北智慧卡公司自6月21日已開始試辦悠遊記名卡上線使用,悠遊記名卡具有掛失功能,一旦遺失可將卡片餘額取回。於交通付費上,除了原有的捷運公車搭乘付費功能,更加入了臺北市公有停車場停車付費、臺灣大車隊500輛計程車搭乘付費等功能;為了讓悠遊卡符合法令規定且能電子錢包之便利,臺北智慧卡公司於今年3月以公開招標方式評選銀行業者,發行「悠遊聯名卡」,此一結合信用卡、交通票證、小額支付功能的悠遊卡(即電子錢包),除可在臺北市縣搭公車、捷運、停車,在便利商店、超市、加油站作小額消費,還可當一般信用卡刷卡消費。屆時(預計94年底)「一卡在手,悠遊臺北」將成為市民日常生活隨手可得的方便,臺北也將成為更便捷城市。
    八、籌建城市博物館
    身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樞的臺北市,雖然在轄區內擁有全國(1998年,232座)超過四分之一的博物館資源(約70座),然而本府實際管轄的博物館(廣義的)僅有24座。目前市屬博物館雖呈現相當多樣類型,然博物館之陳展內容多集中於某單一特定主題,缺乏完整展現臺北市整體人文歷史發展脈絡的博物館,或囿於空間特性,大部份的博物館無法具備完整功能(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等)。因此,本市亟需一處能夠彰顯或代表臺北城市完整意象的現代化多功能博物館,對於造訪本市或居住本市的國內外人士而言,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臺北歷史、文化、藝術、產業等完整的資訊與印象。同時在全球化趨勢下,本市亦亟須一處能夠凝聚臺北人的情感與記憶的多功能場域,展現在地文化視野的櫥窗,與全球化接軌的鎖鑰。
    籌設中的臺北城市博物館將以國際視野,把臺北(區域/淡水河流域)放在人類城市文明興起發展的世界史架構背景下,來展現庶民生活的軌跡、城市記憶的豐富多元以及對未來城市發展的願景;透過博物館對臺北歷史、文化、都市議題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等功能,形塑臺北市整體文化歷史圖像,保存有形與無形之文化資產,為臺北創造一處嶄新之兼具知性、感性、與娛樂的休憩觀光景點。
    未來的城市博物館研究典藏及展示教育的內容含概了地理範疇:從臺北市行政區開始、擴及臺北盆地、淡水河流域、及北臺灣地區;時間範疇從臺北盆地形成之地質年代起或更早,經史前時期,大航海時代、荷西時期、清朝、日據、民國到現代。本府文化局自92年起即已著手進行規劃,93至94年將完成相關之委託研究案,以作為籌建城市博物館過程中最重要的建築設計與展示設計之依據,以及奠定未來營運之基礎。95至96年則將進行建築與展示的設計,預定民國100年完工。
    九、籌建數位藝術中心
    臺北市擁有良好的數位基礎資源及眾多具有潛力的創作人才,在新興的數位世界擁有極佳的發展空間,具有與世界先進國家一較長短的實力。透過本府「網路新都」政策,成功推動臺北市的資訊基礎建設,並大幅提昇市民運用網際網路的比例,接續發展數位內容產業應為「網路新都」的重要使命,不僅符合世界潮流之演變,更可因應國內藝術界之發展需求。
    籌設中的「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將分二地二階段執行:第一階段:為符數位藝術於亞洲區之發展進程所需,由士林區肉品批發市場改建為數位藝術中心,其任務將以「研發、實驗、前衛、匯集人才」為重心,並配合「北投士林科技園區規劃案」,推動該區之中長程發展。第二階段:由信義區松山菸廠改建為「數位創意中心」,其任務則以「技術提昇、創意產業化、成果展示、企業媒合」為重心。
    未來「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功能之規劃將以研發創意為核心競爭基礎,輔以媒合服務及國際行銷、情報蒐集及人才交流養成等功能,發展全方位的創作、論述、與行銷實力。藝術創作領域包括音樂、互動裝置、以網路要素創作之裝置、軟體藝術、以及純粹的網路藝術,將和民間團體採用合作方式辦理。
    十、籌辦國際數位城市論壇
    為促進國內外產官學界經驗交流,同時讓「網路新都」建設經驗與成果可以和國際其他城市進行交流,本府將延續91年10月 在臺北市舉辦的「2002年數位城市論壇」成果,預計於95年6月擴大辦理國際數位城市論壇及成果展示活動,將邀請國內外產官學界之資訊科技主管、專家等參與,以無線網路建設、電子化政府、電子化生活、資訊教育及縮短數位落差等範疇為主題進行研討展示及經驗交流,目前已著手進行規劃作業。
    為提高本次論壇成效及影響力,本府亦將嘗試與國際組織合作,邀請以科技發展為重點之城市、亞洲主要城市市長及科技產業界人士進行數位城市高峰論壇,配合現場生動之無線生活體驗以及豐富多元之研討主題,預估邀請300人參與盛會,參觀成果展示人次預估1萬人以上,展示臺北之城市資訊實力與成果。
    十一、區域整合
    全球化涵構下興起的新區域主義,帶動「全球都市區域」(global city-regions)取代全球都市(global city)的趨勢。都市區域理念乃基於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為基礎,透過都市與都市之間的聯盟(coalition),解決跨都市間發展課題,提升都市區域競爭力。臺北市經歷「中心化-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發展歷程,影響範圍已擴及北臺灣區域地區,思索未來前瞻的城市競爭力應摒棄對立敵對的心態,都市區域內的分工合作必然成為提升都市區域競爭力之重要利基。
    二十一世紀為「區域整合、合作」年代,臺北市在世界級首都的前瞻目標下,對外應藉由國際城市跨域合作網絡建置吸收其他都市發展經驗,行銷臺北市優勢與魅力,本府積極舉辦、參與國際都市發展之相關研討會,藉以吸取更多國外都市規劃實務經驗供政策推動之參考依據。對內則以「區域共同整合」取代「縣市間資源競爭」為共同發展目標,刻正推動建立「北臺區域整合策略聯盟」,並經過多次溝通與討論,北部七縣市已於94年8月5日正式向中央主管機關(營建署)提出「北臺七縣市跨域休閒主題地區城鎮地貌改造整合計畫」申請經費,為具體合作跨出歷史性的一步。

    肆、堅持長跑理想,邁向健康臺北
    六年多來,臺北市在WHO各項健康城市指標上都有長足進步。故於2004年底,臺北帶著這樣的成績與世界上追求健康城市理想的其他城市接軌。在2004年12月16日舉辦的「健康城市國際研討會」中,英九代表臺北市與來自14個全球城市代表們共同簽署了健康城市憲章,共同致力健康城市的推動。
    市政團隊並訂出衡估臺北健康狀態的十項指標,作為鞭策自我之鏡;相較於英九接任臺北市長之初,這個城市的進步有目共睹──
    六年多來,臺北越來越安全了。 當臺灣各地影響治安的犯罪率普遍上升時,臺北市犯罪率卻在下降。跟六年前相比,2004年暴力犯罪降31.2%、竊盜犯罪降22.2%。今年1到7月,犯罪率又比93年同期下降。臺北市小學校園周邊的244條守護走廊讓學童安全上下課。全市2,654支巡守隊讓社區更安全。北市已有的161位「治安風水師」與500位「消防風水師」深入社區,提升民眾的防竊與防火能力績效甚佳,並獲得中央重視與其他縣市仿效。全國首創世界級的搜救隊以及「金鳳凰救護隊」,則讓市民在遭遇災變時能迅速獲得救援,後者救活了165位「到院前心肺停止患者」(Death on Arrival, DOA),存活率達8.5%,已超過部分美國大城。臺北市的行人過馬路也因為小綠人計時器等交通號誌而更安全了,火災死亡人數也從六年前34人降到去年的10人,受傷人數從73人降到26人,今年到9月中旬僅有5人罹難,8人受傷,今年本市火災發生次數,可望比英九上任前一年的985件減少一半以上,降幅驚人。
    六年多來,臺北越來越具生態性。 市府從89年7月1日全面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使總垃圾量由實施前平均每日3,695公噸減為目前每日平均1,754公噸,家戶垃圾量也由實施前的每日2,970公噸減為現今的1,304公噸,下降幅度達到55%以上,相當驚人。而資源回收也由隨袋徵收前每天73公噸增加到871公噸,增加了11倍,稱之為「垃圾革命」亦不為過。另外,由於從原水取得、淨水處理、管線輸送到住家儲存均嚴格把關,使臺北的自來水水質也達到世界級,目前已有243個社區(含學校)及30,235戶自來水可以生飲,中小學生帶水壺到校是英九這一代市民的共同記憶,現在早已走入歷史。另外臺北市污水下水道的接管已完成501,661戶,接管率達到75.44﹪,不但是全國第一,而且遙遙領先其他縣市。
    六年多來,臺北越來越繁榮。 臺北由內湖科技園區、南港軟體園區組成的科技走廊,匯集世界級的企業與科技人才,具有成為亞洲新矽谷的潛能。其中獲有本府核發內湖科技園區資格證明函者,計有22家企業營運總部、2,005家科技及相關企業進駐,93年全年營收達1兆5,119餘億元,已超過竹科(1兆零859億元)、南科(2594.3億元)、中科(5055萬元)的總和;南軟也有223家高科技廠商,全年營收達到1,796億元,惟據該區經營者表示,此為加值部分,如以總營收計應可達五倍左右。93年8月英九二度率領北市代表團赴美招商,在說明會中就有三家矽谷的美國高科技廠商簽署投資意願書,並有四十家業者表達投資意願。至於臺北的商圈發展更是迅速,包括原有的東區商圈與新興的信義商圈及內湖商圈等。最受外國訪客歡迎的傳統夜市與軸線翻轉後的西門區及大同區也蘊含著廣大商機。以目前建設局正在舉辦的「臺北牛肉麵節」為例,政府只花了二百多萬元,但透過各項媒體造勢活動,與騷人墨客的品評,本來逐漸進入平淡期的牛肉麵,突然開始狂飆大賣,不論參賽與否,臺北市每一家牛肉麵店都增加二、三成的生意,參賽的麵店幾乎家家大排長龍,有的甚至賣到要多次補貨的地步。可見傳統產業只要官民合作,發揮創意,一樣有枯木逢春的機會。
    六年多來,臺北越來越友善。 臺北市設籍原住民老老少少,只有1萬出頭,但在臺北市政府上班的成年人卻有376人,達3.6%。比例之高是保障少數民族就業的世界紀錄,值得一提。市府在區公所設立「原住民服務櫃檯」、設立「原住民語言巢」,設立「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與「凱達格蘭文化館」。原住民從進幼稚園到研究所畢業,一路都有生活補助,讓他們不要有後顧之憂。針對三十萬客家族群,市府開設了「北區客家文化會館」,舉辦「客家文化節」並推動「客語復興」。每年舉辦全省最大的義民節,邀請北部「義民爺」與南部「忠勇公」數十位神祇參加,盛極一時。針對兩萬六千多新移民以及三萬一千多名外籍勞工,設立「新移民會館」,成立「外勞文化中心」、舉辦「外勞詩文獎比賽」,臺北電台開闢了印尼泰越菲語節目。另外針對居住在臺北的六萬餘外籍人士,市府則積極建立雙語環境,包括路名、交通標示、機關及觀光景點說明等已全部雙語化,並於士林區公所設計「外籍人士服務處」。英九也多次參加美僑、加僑、歐僑、日僑、韓僑及外勞的座談或慶典活動,面對面聽取意見,解決問題。
    六年多來,臺北越來越幸福。 臺北也致力對弱勢者的照顧。包括市府針對獨居老人建立了緊急救援系統及居家安全訪視隊,目前已有二千多名長者家中安裝了這種可自動發出求救訊號的設備(手錶、電話等)。另外為提升托育品質,市府成立了「社區保姆支持督導系統」及「保姆到宅臨托」服務。本市要求男女公廁廁間比為1:3,目前已做到1:1.94,此一政策與鼓勵準爸爸陪產的母嬰親善醫院等措施,對女性權益有顯著保障,臺北市婦女抱怨廁所不足的聲音也逐漸消沈。另外市府也補助身心障礙者生活輔助器具費用、推動「促進視障者就業服務計畫」,並推動「樂透圓夢專案」,提供額度一百萬元內的無息貸款幫助中低收入戶創業,進行搶救貧窮大作戰。
    六年多來,臺北越來越具文化氛圍。 臺北市除了首開先例,推動樹木保護外,在「公共空間藝文化」方面,已是全國各縣市楷模,除了各界耳熟能詳的中山堂、紅樓劇場、市長官邸、臺北之家、臺北故事館、草山行館外,城市舞台最近一年又新增社教館文山分館、偶戲博物館、三腳渡人文親水碼頭,成為市民可以親近的藝文場所。放眼國際,提升臺北文化視野,市府也積極進行國際文化交流,包括法國里昂、德國柏林、奧地利維也納等地,都將和臺北建立數位藝術的合作計畫,此外,大型文化節慶,如「臺北電影節」、「臺北藝術節」、「傳統藝術節」、「臺北詩歌節」、「兒童藝術節」,以及新增的「流浪之歌音樂節」、「行動藝術」、「亞太小劇場節」、「文化就在巷子裏」、「漢字文化節」等的舉辦,也都吸引了無數市民參加,提供市民豐盛的文化饗宴。臺北期許成為華文世界的文化領航者,從去年「建城120週年」活動,到今年「臺北與海洋文化」系列活動推出,「臺北學」的文化內涵都不斷在豐富、在茁壯。
    六年多來,臺北越來越便捷。 臺北捷運目前已有七條路線,長69.1公里,63個車站,營運績效良好,已成為國際城市爭相前來取經的對象。英九上任時搭乘人數只有十七萬,目前每日平均有近一百萬人次搭乘,人數上升近6倍,累計搭乘運量在今年8月已突破20億人次。且今年以來,延誤五分鐘以上事件次數僅有22件,「系統可靠度」經Nova今年七月來函認證已名列世界第一。悠遊卡發行超過570萬張,除捷運公車及路外停車外,目前計程車也可使用,此外,臺北捷運也有許多溫馨貼心的服務,如自行車上捷運、公車與捷運雙向轉乘優惠及捷運站無線上網等,其中雙向轉乘每天已有36.4萬人次享受該項服務。此外,臺北市3000多輛現代化的公車,每天提供180萬人次的高品質服務。另外為推動無污染的腳踏車運具, 100公里的腳踏車專用路網已完成。而正氣橋、大直橋、「環東快速道路」、「洲美快速道路」、「信義快速道路」的完成,使臺北的交通更加方便。臺北目前92萬戶家庭中,電腦普及率已達84.4%,網路使用率已逾79.4%,寬頻接取率亦超過73.3%,現在正推動的無線寬頻計劃也預計在95年完成全市佈設,以這樣的規模推動大面積覆蓋的無線寬頻網路,是世界第一次的嘗試。
    對市民來說,臺北越來越康健。 為了提高醫療品質,十家市立醫院從今年1月1日開始推出叫車接送、上網、點餐、慶生、寄送包裹、健身房等飯店式服務。市府也推動「十合一」市立醫院整合計畫,成立約四千床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市民可以「一家就診、十家服務」。此外,衛生局還遴選四十間提供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調劑服務的「旗艦藥局」,從93年8月1日起提供「送藥到宅」,並成立「社區健康照護網」。為了改變陪病看病文化,市府從92年8月開始推動「住院病人全責護理照護制度」,減輕病人家屬負擔,醫院文化的現代化漸露曙光。93年底,臺北市民的「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達到79歲,為全臺最高,超過全國平均的76歲與高雄市的75歲。市民長泰,也是健康城市的重要指標。
    六年多來,臺北越來越有活力。 臺北從英九自身做起,推動全民參與的體育之都。這包括提供優質運動環境,除了中山、北投兩區運動中心獲得市民的高度肯定,未來這一年本市將陸續完成中正、南港、萬華、大同、信義等五座社區運動中心,另外五個行政區也會開始動工;大家期盼已久的小巨蛋已在今年8月30日完工,9月1日開始由受委託廠商試營運,將在今年12月1日正式?用,為市民帶來豐富多彩多姿的體育藝文活動空間。六年多來,市府也新建、整建全市61座學校游泳池,一律改為溫水,使中小學生六年多來游泳能力檢測合格率達到70%,遠超過全國平均的30%。六年多來,臺北市政府舉辦的體育活動由英九上任前的35項,提昇至目前1,146項,六年多來成長了32倍,參加人數從5萬人次增加到150萬人次,增加達30倍。除延續既有的活動外,更新增國際直排輪馬拉松賽、臺北桌球公開賽、女排大獎賽、婦女運動會、市民登山健走活動,對振興本市體育風氣成效顯著。去年本市舉辦了三項國際馬拉松大賽,今年也有二項,未來還有2007的世界杯棒球賽,2009的聽障奧運會。爭取中的還有2011年的世界大學運動會與2013年的東亞運動會。
    六年多來,臺北向永續城市邁進。臺北面積只有272平方公里,不到臺灣的1%,但卻居住著262萬人口,占12%。要在這樣高密度的環境中與自然共存、讓居民永續生活,殊為不易。我們希望能發揮臺北「有山有水」的自然條件,透過維護「好山好水」,進而推廣讓市民能夠「親山樂水」。假日市民可以到大屯山踏青、陽明山賞櫻花及海芋、到觀光果園及農場享用水果與茗茶,或是到藍色公路乘船至關渡看日落及雁鴨公園賞鳥。即使留在市區,臺北市計畫及非都市計劃公園、綠地、廣場、兒童遊樂場共有1,006處,到今年底已闢建或編列預算的有773處,平均每人享有綠地4.999平方公尺,比六年前每人4.309平方公尺又成長了16%。
    健康城市的營造,讓六年多來的臺北朝全面的、紮根的發展,這些政績不一定「華麗」,但是絕對「實在」。英九相信,臺北不能僅靠藉一兩個建設、辦幾次大型活動帶來真正的健康。好的城市治理應該要讓一個城市有深度地均衡發展,不只要有外在美,也要有內在美。成長(growth)不一定帶來進步(progress),只有均衡的成長(balanced growth)才是真正的進步(real progress),這個意義在臺北獲得具體呈現。
    當然,六年來,並不是每一項政績都讓我們與市民滿意。不少市民希望交通狀況比現在更好、不少人希望違建的拆除速度比現在更快、也有不少民眾要求公共工程品質進一步提高,或是部分市場的經營績效比現在更好。這些我們都聽到了,市政團隊會抱著謙虛的態度不斷改進,在任期所剩的400多天裡,讓臺北更健康,市民生活更康健。

    最後,謹祝大會順利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