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26屆臺北文學獎今日舉行頒獎典禮
    本屆投稿數創歷年新高 蔡詩萍局長鼓勵創作者們自由表達及展現創作

    •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的第26屆臺北文學獎,今(25)日下午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頒獎典禮。徵文項目分為小說、散文、現代詩、古典詩、舞臺劇本及文學年金獎助計畫等六項,加上第24屆文學年金第二階段最終得主,總計頒發24個獎項。本屆得主身分背景多元,包含學生、專欄作家、教師、調香師、視障按摩師、戲劇工作者、音樂文化研究者等;外籍得主共有四位,兩位來自中國,兩位來自香港;年齡橫跨20歲至50歲不同世代,創作主題萬象紛呈,涵蓋社會觀察、親子關係、疾病書寫等,展現豐沛的創作能量。第24屆文學年金為本次頒獎典禮最大獎項,由羅漪文《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法律之前,不讓移工喪失權益與尊嚴》獲得本書透過司法通譯的特殊視角,講述移工族群罕為人知的困境與生命故事,本書已於今年1月由寶瓶文化出版。

     

    第26屆臺北文學獎自去(2023)年11月初至12月底公開徵稿,總獎金高達253萬元。除臺灣本地投稿以外,另有來自中國、港澳、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地區,總收件數高達1,902件,投稿數創歷年新高,展現臺北文學獎對華文寫作者的號召力與標誌性意義。

     

    本次頒獎典禮由作家王文華主持,並且由漫才團體「現點現做」為本屆文學獎主題「生於火」帶來專屬客製的開場演出,以幽默風趣的表演呈現以筆會友的過程。中場演出則由樂團「公館青少年」帶來〈星星〉、〈一個人默默的酷〉兩首歌曲,除呼應了本屆宣傳主題,亦暗示了創作無論有沒有被看見都會閃閃發亮,也是一種「一個人默默的酷」的心境,為典禮增添不同亮點。

     

    蔡詩萍局長致詞中提到,臺北文學獎創辦至今已邁入第26個年頭,已有約720位創作者獲獎,期盼它能成為華文創作者能夠自由表達及展現的平台。局長表示,今年評審陣容有老中少,像是一場文學的同學會。他也感嘆,臺北文學獎至今已辦理26年,時間堆叠出美好的歷史,也培養出許多文學人才,期待藉由這個獎項的持續辦理,承先啟後地開創出臺北文學以至於華文文學的高度與視野,豐富這座城市的生命與心靈。評審代表朱亞君則在致詞中表示,今年的評審過程是最困難的,因爲稿件多,閱讀的文字更多。然而,今年也是最令她興奮的一次評選經驗,因爲創作者非常國際化,題材也十分多元。朱亞君也藉機對三位年金得獎者表達最深的敬意,三位得獎者創作題材都截然不同,非常期待在一年以後看到三位得獎者的成果。

     

    小說類首獎由黃冠維以〈過人的方法〉獲得。作品以籃球貫穿全文,藉此描寫角色從少年至成年的人生變化、同儕間的聚散離合,更透過題目的雙關,映照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和諷刺。評審認為作者布局宏大,對各種象徵的細節處理亦十分考究,成熟掌握小說的設計及閱讀體驗,宛如一篇屬於新世代的成長小說。

     

     散文類首獎由宋家宏以〈最淺的抵達〉獲得。作者以含蓄的口吻講述家庭故事,透過完整的時空架構與細微的情緒描摹,記述新住民母親多年來難以言喻的辛酸,也從父母的兩地分隔,剖析自我的孤獨心境,完成了一場家庭回憶的追想。評審認為作者情感豐富而筆觸內斂,極具抒情美文的溫柔氣質,且首尾一貫、情韻悠長,文詞極富魅力,才氣不俗。

     

    現代詩首獎由文學專欄作家李修慧以〈胖電池〉獲得。作者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件入詩,透過現實描寫與想像畫面的交融,描繪母親在家中總是安靜付出的溫暖形象。評審認為面對母愛這樣的傳統題材,能以如此創新的方式敘述,顯見作者功力,而整體設計中巧妙的層次布局,更顯作者細膩的觀察力,讓飽滿的情感得以在詩句間自然湧動。

     

    古典詩首獎由來自中國的鄒丹娜以〈客居臺北雜感四首〉獲得。作者以旅居臺北期間的所見所聞為題,吟詠殷海光故居、臺北詩歌節、劍潭山等地景風物與人文體驗。評審認為作者擅將「意、象、情」三者相融呼應,更甚連結今昔人事,無論是抒情還是紀事,都含藏極深的內在思考,且用字自然真切、餘韻悠遠,十分不易。

     

    舞臺劇本首獎由香港的戲劇工作者李智達以〈輕一點,好嗎?〉獲得,本劇以當代社會常見的容貌焦慮為題,藉女主角荒謬的一生,映照社會中無所不在的壓迫與惡意,搬演充滿身體政治的寓言。評審認為本劇意象引人共鳴,命題與內容的映襯匠心獨具,作者對劇情的安排亦節奏成熟,充滿戲劇性與舞臺張力。

     

    本屆文學年金獎助計畫的三位入圍者張傘、洪芳怡、沐羽,分別以當代女性的感官書寫、臺灣早期音樂產業的人物故事、香港人的族群離散經驗,提出題材多元、各具風格的創作計畫。創作多年,擅以細膩眼光觀看個人內心世界的張傘,本次寫作計畫《門》,經由曲折而誠懇的心緒刻畫,重新思索、面對伴侶關係的框架與內心深處的慾望;專精音樂文化研究的洪芳怡,著有《曲盤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上海流行音樂(1927-49):雜種文化美學與聽覺現代性的建立》、《天涯歌女:周璇與她的歌》等,本次提出的《文明女清香遺事》寫作計畫,持續深入音樂題材的開鑿,以詳實的歷史背景為底,透過對臺灣早期音樂產業的爬梳,建構別具風華的臺灣故事;現居臺北的香港作家沐羽,首部作品《煙街》短篇小說集出版奪下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台北國際書展小說組首獎,今年初再出版散文集《痞狗》,長於敘述香港議題的他,本次更深入地探問不同世代的記憶,呈現屬於香港人的集體經驗,更思考港臺之間,不只是地域,更是族群之間的獨特連結。

     

       

    第24屆文學年金決審為本次頒獎典禮眾所矚目的最大獎項,由羅漪文《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法律之前,不讓移工喪失權益與尊嚴》獲得,本書今年1月已由寶瓶文化出版。羅漪文出生於越南西貢,兒時隨家人移居臺灣的她,曾獲第八屆臺北文學獎散文首獎,現於清華大學教授現代中文寫作,同時也擔任司法通譯一職。特別的職業領域讓她接觸到許多身陷法律困境的移工,並在提供翻譯援助的同時,重新思考自我的身分認同,更激勵她寫下臺灣的移工故事。決審委員認為,這部作品已超越文學本身,具有社會紀實意義,提供了臺灣讀者全新的閱讀視野。

     

    「第26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都收錄於《生於火:第二十六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中,並且已刊登於活動官網,提供民眾瀏覽閱讀。得獎作品將透過本市公車捷運、廣電媒體、劇場等多樣媒介與讀者分享,更多資訊請至臺北市文化局─設計臺北粉絲頁臺北文學獎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