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主持交通會報 智慧化系統逐漸上線
-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秘書處媒體事務組
臺北市長柯文哲今(21)日出席市府本(109)年度第二次交通會報。
柯文哲於交通會報前,先接受媒體聯訪。由於中央指揮中心於昨(20)日公佈臺灣第24例確診案例位於北部,但未明確指出其位置,記者詢問市長是否認為中央單位有必要針對該案多公開一些資訊?柯文哲強調,公開透明一直是他的政治主張,雖然有人說公開相關資訊會引起恐慌,問題是如果不公開的話,難道不也是造成更多恐慌嗎?
針對新北市長侯友宜建議中央單位將防疫層級提升至一級開設,記者也詢問市長怎麼看待侯市長這樣的建議?柯文哲則回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雖然他也不認為公布個案相關資訊會影響到要不要一級開設的決定,不過他還是主張凡事公開透明。
記者進一步問到第24例確診個案會不會影響到北市開設一級應變中心的時程?柯文哲表示不會,還是專業事情、專業處理。
記者詢問市長會不會擔心中央一直未公佈案24資訊,導致重演上次鑽石公主號的好幾天空窗期的事件?對此,柯文哲無奈表示說,有時候他一回答又變成好像在口水戰。他以前陣子各國從武漢撤回僑民為例,表示有哪些國家是跟臺灣一樣選擇不公佈收容所的地點?柯文哲表示,他認為臺灣人民的水準夠,比方說如果公佈收容所地點在哪裡,也許有部分民眾還是會去抗議,但他們也自知抗議就是一種表態而已,他相信民眾應該也不會真的去把收容所的路徑給擋住,所以他也再次強調他還是主張公開透明,也相信臺灣人民的水準很夠。
記者提到美國CDC(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認定臺灣顯然已經有社區感染,市長看法為何?認為目前臺灣究竟有沒有社區感染?對此,柯文哲說他倒覺得重點不在於名稱,實務比較重要。
柯文哲指出,以他的醫學知識看來,社區感染是一定會發生的,因為它有所謂的潛伏期,如果一個人被感染之後搭飛機進臺灣,入境時可能根本沒有徵狀,但入境之後潛伏期結束,病人才開始有徵狀,因此他認為臺灣遲早會出現社區感染。但他也強調,重點不是去拘泥於臺灣現在是什麼階段的名詞問題,而是我們必須要在社區感染一旦出現的時候,在最快時間內找到並且撲滅掉,這才是比較正確的做法。
記者詢問市長怎麼看美國把臺灣列為社區傳播的國家?柯文哲表示,美國是按照他的科學,我們常叫作criteria indication,就是符合哪些條件,就作這些定義,但他還是那句話,名稱不重要,實務的效果比較重要。
記者接續問到市長對於詹啟賢認為臺灣社區感染是面子問題有何看法?柯文哲說,不要問他這種題目,醫學很簡單,問他醫學他就可以回答醫學,可是醫學扯到政治他就不想回答了。
有關第24例,目前感染源未知,接觸360人,空窗期長達29天,記者詢問這樣是否會造成社區感染?柯文哲表示,他猜現在疾管署應該在追蹤那些人,他認為如果居家檢疫要到好幾千到好幾萬人,很快就會超過那個base,也許防疫的策略要思考一下,因為居家檢疫要維持,幾百個可以,幾千個就很吃力,超過一萬,他看已經垮掉,這超過追蹤的能力,還是務實地來處理。
記著追問如何務實地來處理?柯文哲說,務實就是說不要幻想說沒有感染,譬如說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這是比較健康的作法,他30年前當住院醫師的時候,那時候大家聽到愛滋病都覺得很害怕,現在聽到愛滋病大家也都習以為常。柯文哲指出,新興疾病跟傳染疾病一定會出現,出現的時候也會造成一定的傷亡,但只要控制在社會可以控制的範圍內,大概能做到這樣,所以不要幻想沒有,這不切實際,不要說愛滋病,現在社區裡面肺結核多的是,所以用這種態度還是比較健康一點。
記者詢問市長有贊成延後開學嗎?柯文哲表示,他的態度是還是看教育部怎麼做,如果教育部說要開學,那我們該做的準備就做,一直拖也不是辦法。如果是他的話,要開學就開學,就堅持,有問題再做政策的調整,但這是因為他是外科的,不是一般的政治人物決策模式。
記者提到藝人劉真目前裝葉克膜搶救中,市長對她的狀況有什麼看法?柯文哲說,他必須要看到病例才知道,但他當市長久了,也沒有時間去當醫生了。
記者提到市長曾表示過武漢肺炎救了韓國瑜,解除罷韓行動的危機?柯文哲表示,現階段大家還是優先處理疫情,他覺得在政治方面比較calm down。
對於現在北北基要如何防範第24例可能的影響?柯文哲強調,社區感染就回歸社區的防治,像是人多、不特定及密閉空間就要戴口罩,其實他坐公車和捷運都還是有帶,如果感染(人數)增加,就增加戴口罩的比率,所以看自己的判斷。
媒體聯訪結束後,柯文哲主持本次交通會報,並以智慧化系統為討論重點,包括智慧號誌、智慧停車、智慧安心公車。
交通局交通管制工程處在進行智慧號誌執行成果報告時提到,因部分路口流量變化大,定時號誌紓解較差,市府將蒐集即時車流資料,規劃動態調整號誌;而在幹道、支道路口,受限於行人安全穿越幹道最小秒數,在無行人時,幹道會空等紅燈,所以規劃了當AI偵測支道有行人、行車時,也才開放支道綠燈的感應性號誌。柯文哲提到,動態號誌、感應號誌一個一個做是可以,但合起來做需要更大的智慧,跟一個一個做的Level是不一樣的。他補充,若是要合起來做,就等是一整個區,但臺北市可能還沒達到這個水準。柯文哲指出,執行困難的地方應該在於路口,也就是如果一條路有10個路口,那AI要怎麼做。
對於智慧停車系統,柯文哲提到機車智慧停車的問題。因試行區使用智慧車鎖的比例只有46%,對此他表示,除了可以舉辦黑客松,也可以舉辦更多元的比賽,進行腦力激盪,不要互相抄襲舊有想法。柯文哲補充,不像汽車的相關智慧系統可以參考全球,以機車為主要代步工具的國家來說,臺灣應該為全球最先進的地方,所以需要更多人一起來發想,才能增加機車智慧停車的效能。
在智慧安心公車的部分,交通局公共運輸處提出車道偏移預警、前方碰撞預警、疲勞駕駛偵測、行車視野盲點警示、內輪差警示系統相關報告,內容指出安裝智慧系統的70輛公車,肇事率都有降低。柯文哲表示,目前這是錢的問題,目前一輛公車裝設此系統需要6萬元,臺北市總共有3600輛公車,經費大約2億多元。柯文哲補充,可以先了解司機肇事的機率,問題駕駛開的車,應優先裝設。柯文哲以自身到以色列參訪的經驗提出建議,目前應該以無人電動公車為發展方向,臺北市又擁有公車專用道,應該能夠執行得更好、更完整。他笑說,目前還沒有開學,永春高中的學生們都還沒搭乘公車上學,所以他早上搭乘的公車就跟專車一樣。
最後,他提到可能萬大線、信義東延線與環狀線在5年內都不會通車,萬大線通車前到環狀線通車前,都會對交通有廣大影響,目前最需要討論的是公車路線如何規劃,讓交通更為順暢。